“十三五”以来,亳州市累计实施46项民生工程,其中工程类项目17项,项目数超过5万多个,累计投入资金834.8亿元,是“十二五”投入的2.1倍,民生水平持续改善和提升。为管好用好每一个民生工程项目,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民生工程建后管养力度,投入逐年加大,机制不断健全,努力提升民生工程建后管养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确保已建成民生工程项目让群众得实惠、真受益。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市直民生工程牵头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工程类民生工程运行方案,细化措施,明确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各县区制定各项工程管护制度,落实具体管护措施,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工作职责、人员管理、设备管护、信息公开、监督检查等具体制度办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市民生工程建后管养制度覆盖了全部建设项目。其中市级累计制定建后管养办法20项,各县区制定管养制度97项。
二是落实管护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及“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县、区政府承担各工程类项目建后管养的主体责任,县、区牵头部门承担具体责任,市直各牵头部门履行调度、指导和监督责任。如 “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路长体系,设置了县乡两级路长办公室,招募1200余名乡村道路专管员,把农村公路全部纳入管护范畴。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民生工程项目管养资金渠道,注重整合归并,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预算安排及时足额。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导向、多元供给模式,依法合规引导撬动社会资本等参与建后管养,多渠道增加民生保障供给,保证了工程稳定运行。2020年,全市民生工程建后管养预算内投入11800.4万元,较上年增长7.3%。
四是创新管养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适合我市的管理模度,拓宽建后管养的路子,提高社会参与度。如利辛县积极探索企业化的经营理念,全县62处农村供水工程全部收交由专业公司统一管理,实现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五是引导群众参与。在建后管养工作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亳州晚报、亳州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宣传民生工程建后管养重要意义及取得成效,提高群众的管护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广泛运用省民生工程标识,项目完工后设置“安徽民生工程”标识牌,接受群众的监督。如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工程,对已建成的748处电商站点全部张贴使用民生工程标识,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支持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