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聚力技术创新。按照“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五大制造要求,加快技术革新、设备更新、产品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提升发展层级。培育建设赛宝、华测等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构建更具活力创新生态。加速企业产能革新,建强企业家和人才队伍,通过二次创业或资本市场运作,瞄准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市场及核工业、航空发动机等高端领域,致力产品技术创新,推动转型提升。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
促进两化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创新“两化融合”新模式,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业场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深度集成应用,助推企业智造升级。企业推广应 用工业机器人,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中鼎、江南化工获“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2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8家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企业,16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
壮大产业集群。联动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协作企业集聚”,加速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跟进、关联企业配套”产业集群效应。出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意见,实施全链升级行动, 强化要素保障,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阶次发展格局。围绕重点产业全链,筑牢 “两图两库”基础,对标全球旗舰型、龙头型的大企业,补差距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