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九月,一根根竹竿摇下了金色的果实,树下是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每年山核桃采收季都是属于宁国山核桃林农人的幸福季节。改革开放带给宁国林农的财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都离不开这金色的果实。从不知名的本地山货,到如今成为全市农(林)业支柱性产业,蜚声全国,23年来,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权胜在小小的山核桃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敢破敢立 向创新要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宁国农民的经济条件差,有的靠卖树为生。怀着把老乡们的山核桃卖出去的梦想,当时还是个信贷员的詹权胜就这么偶然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宁国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加工呢?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并不容易,1995年,他跟父母兄弟凑了三万元买设备、求技术,租下了老家一所荒废多年的老学校开始了创业,挖掘蕴藏在这小小果实里的巨大财富。然而,没有市场是詹权胜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当时被浙江山核桃品牌占领的市场上,已无立锥之地。置身改革开放的大潮,勤劳的宁国人显露出了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上合肥、下南京,那一年,他用自己的双脚跑出了宁国山核桃的市场,也用艰辛的付出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一年我们卖出了5万多斤山核桃,净赚了3万元。”瞄准了山核桃这个领域,詹权胜坚定信心,不断扩大生产,持续滚动发展,日积月累地打开了宁国山核桃的市场,终于把老乡们难卖的山核桃变成了抢手的金果、富裕果。
没有当时的偶然,就没有今天的詹氏品牌,但要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山核桃品牌非偶然可得。改革开放四十年,在这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深刻变革中,处处彰显着创业者们敢为人先的勇气。“詹氏”是第一个在宁国山核桃市场做产品包装的,也是第一个在本地做山核桃品牌广告的……2001年,因不符合食品加工生产要求,詹权胜狠了狠心,将已投资了将近20万元的厂房全部推倒重建。“我父母抓着我的手,眼泪都流了下来,说辛辛苦苦干了6年,说推就推……”不是每个人都有重头再来的勇气,他说,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往前奔,要发展,要前进。于冉冉泪光中,房屋倒下,尘土腾起,开启一段新的创业征程。
敢试敢干 用心做足“绿色”文章
时代在召唤,改革再扬帆。从一个家庭作坊到一个规范化的企业,经过数年的探索、总结,也正是在2001年,詹权胜坚定了走品牌发展之路的思想,打破加工模式,引进大批人才,推动市场升级。“放手让他们大刀阔斧地干,也正是这批人,创造了詹氏一个辉煌的十年。”他说,2011年,“詹氏”成为了中国坚果山核桃行业中佼佼的企业,也是首个在这个行业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05年詹氏等山核桃加工企业首批获得“宁国山核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权。
2002年10月,我市举办了首届山核桃节,使宁国山核桃的知名度大大提高,2004年,宁国获全国核桃产业十强县(市)称号。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山核桃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短短十年,宁国山核桃原籽价格翻了四五倍,产量、产值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使农民种山核桃卖山核桃富起来了,为农民开辟出了一条致富路。
粒大壳薄、果仁饱满,“詹氏”一度成为了安徽山核桃,徽派特产的代名词。然而到了2012年,定位高端的山核桃产品遭遇滑铁卢,詹氏企业开始经历寒冬。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规模所匹配的运营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销量却急剧下滑,连续两年亏损,这让詹权胜很不甘心。穷则思变,重压之下的他作出了一步步调整,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人员结构,拓宽业务渠道,在控制成本费用的基础上,放慢了品牌拓展的速度。2014-2015年实现了扭亏为平,2016-2017年略有盈利,才真正从困境中慢慢走了出来。“接下来是发展的问题,路还很远,我们坚持在走。”创业23年,凭自己的一双手,一颗心,他在家乡扬起了事业的风帆,带领老乡们把山核桃卖到了全国各地。如今,作为宁国市最重要的农业支柱性产业,山核桃在促进林农致富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风化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就是宁国人艰苦创业,不断奋进的历程。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二十多年,詹氏山核桃系列产品从原果发展到手剥山核桃、核桃仁、核桃油以及山核桃饮品、糕点等丰富多样的延伸品。“想做最好的山核桃产品,必须有自己的基地。”在生产加工山核桃的同时,詹权胜不辞劳苦地进行基地建设,至今已拥有上万亩山核桃自有基地,建成了将近六千余亩香榧基地,从而形成了从育种育苗、种植加工到市场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是林农生活保障、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他表示,将围绕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等目标,发展有机、绿色的农业产业,以基地建设引领三农发展,促进山核桃、香榧等农林产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踏上了振兴之路。詹氏公司将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机遇,继续做大做强山核桃等富民产业,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带领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不断开辟农产品发展的新篇章。”面向未来,詹权胜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