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beplay软件下载安卓版> 政务要闻

乡村振兴,西村里风景正好

发布时间:2019-06-11 09:33 信息来源:宁国传媒网 浏览:
字体大小:

  位于我市港口镇的西村村,几年前,还是一个缺乏产业支撑的“落后村”, 农民主要收入以农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务工率达95%以上,农村“空心化”严重。2017年以来,该村立足农村“三变”改革,走出了一条“盘活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新路子,成功打造了全市经营美丽乡村的典型样本,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产业提质,加快发展美丽经济

  该村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于2017年按照“清产核资、股东界定、股权量化”的思路成立西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面盘活村内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8 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4.3 万元,今年一季度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同比增长20%。

  引进旅游投资公司开展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农耕人家、田野欢歌、蚂蚁宫殿、农民丰收广场、西入口湿地公园等项目。将西村村生态资源与村集体资产一并纳入西村景区股份,参与景区运营分红,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运维公司,负责保洁、绿化等日常管护和景区商业性布点经营。寻求社会资本发展民宿,出租农民闲置房屋共计 14 户,人均增收8000 元/年。

  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开展稻鱼共生、稻菇轮作、烟稻轮作试点,打造 43 亩高标准农田。同时采取有机模式种植水稻60亩,采取“视频监控+认养认购”的模式,使有机稻米单价从3元/斤提升到15元/斤。提升西村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建成提水泵站 2 座。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目前全村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社 2个、家庭农场 1家。

  将摄影产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展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建立以记录乡村、传承非遗、唤醒乡愁为龙头的摄影特色旅游体系。一方面,把景观系统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童年回忆、农事活动、农耕文化贯穿其中,寻找木榨油、打铁、古法豆腐、竹编等老工艺,构建稻田农耕文化群雕、3D彩绘童趣村落、农耕文化村落。另一方面,建成皖南花鼓戏剧场、展示馆、文化广场,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戏剧皖南花鼓戏。截止今年3月,建成休闲式度假酒店1家,陶瓷、农耕、摄影等主题民宿等10家,其中西村里入选安徽省样板民宿,今年一季度吸引全国游客近10万人次,农产品展销额达100万元,带动各类小吃和餐饮住宿收入近60万元。

文化引领,塑造多彩魅力乡村

  高位嫁接文艺团队,以授予“荣誉村民”的形式,将书画、陶瓷、摄影、当代艺术等领域名家留在西村参与村庄设计。先后与浙江匠艺、南京三鸟仓等创意团队开展合作,同时引入安徽建筑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北京书画院设立工作室或创作基地。打造以村庄壁画的形式绘制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3D童趣主题彩绘画、户外装置2000米艺术长廊、田间农耕雕塑、主体标识、田野舞台等景观节点20个。

  以全国首批“中国摄影艺术乡村”为依托,逐步健全“活动+”模式,和港盛文化旅游联盟,与40个摄影协会、11家媒体、18位旅游达人、6位文化名人常态化对接,2019年一季度相继开展中国摄影讲习所和本土人才培训、“美丽宁国”——苏浙沪皖G60城市科创走廊摄影大擂台、民俗非遗展、乡村音乐会、户外大型装置艺术展、皖南花鼓戏展演、“时尚西村·田园秀场”等活动10余次,在今日头条、抖音视频上点击量突破800万人次。

环境提升,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秉承“整体推进、分类指导;改革创新、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进行村庄环境整治,投资40多万元建设了近1500米的绿色景观长廊;投资82万余元修建了梅山坞、大山殿、桃园三条观光林区道路;完成村民庭院美化改造30余户;投入近30万元完成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实现全村自来水全覆盖;完成景区西入口处湿地公园建设;修建停车场5处、旅游公厕4处;实施村庄亮化工程,现景区主干道已全面亮化。

  投入资金共计约30万元用于农村“三大革命”,今年完成农村非卫生厕所改造 40余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采取“户集、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聘请保洁人员和清运人员 4名,配置垃圾分类回收点1个,垃圾房1个,环卫车辆 4辆,建成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2 座,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率达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收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