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2001-00008 组配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0-01-16 10:31
发布文号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导航 综合政务
信息名称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概述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月3日在宁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宁国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 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领跑安徽、比肩苏浙”总目标,扎实开展 “五个年”活动,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8亿元,增长8%;完成财政收入48.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7%和9.5%。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发展中的亮点尤为可喜、令人振奋:一是城市名片更加闪亮。再次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5项百强名单,综合实力升至第64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获评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综合10强县、全省农产品加工业20强县。二是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年度改革任务,县级媒体融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移民产业发展等入选国家级改革试点。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级国有平台公司改制工作,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以实体化运营为目标,推动国有企业实现从融资平台向实体经济、从投资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四大国有企业全年实现经营收入近6亿元。三是争先创优亮点纷呈。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开展各项工作,全力在各领域创一流、走前列。荣获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质量工作等4项省政府表扬激励,先后承办法治乡村建设、妇儿两纲示范、县级媒体融合、城乡建设管理、乡村产业振兴、全域旅游等省市现场会。四是招大引强成果丰硕。按照“全员抓信息、专业抓谈判、园区抓落地”的总体思路,实行“月调度、季比拼、百日攻坚”调度机制,专业招商能力不断提升,全民招商氛围不断浓厚。总投资32亿元的亚奎智能印刷、25亿元的奥特莱斯购物小镇、20亿元的中达精密、15亿元的千洪产业园等一批“大好高”项目顺利签约,世界500强吉利汽车、中国铝业和民营企业500强环嘉集团来宁投资。山核桃文化节集中签约项目53个,总投资达157.6亿元。五是宣绩高铁正式开建。“十年磨一剑”,宣绩高铁正式开工建设,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梦”成为现实。
  (一)坚持聚焦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扎实开展“质效动力变革年”活动,发挥项目牵动引领作用,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中鼎集团入围201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安泽电工跻身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詹氏、山里仁等与知名电商实现战略合作。中鼎减震迁扩建一期、永泰二期、亚新科二期完成主体工程,云燕食品、恒基伟业、汉扬精密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萧山工业园、新创金属、皇华二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六大产业集群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0%,获评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称号,“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跟进、关联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加速形成。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坚持“亩均论英雄”,完善项目预审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工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深入推进企业综合分类评价。加快破除无效供给,全年处置僵尸企业19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200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50亩,成功嫁接引入大道模具、恒鑫汽车等一批高端承接项目。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中鼎跻身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企业,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1家,建成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家。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各类标准23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83件。司尔特、恒达院士工作站正式挂牌,中鼎橡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设立,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重大项目有序推进。12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通过持续跟踪对接、汇报争取,一批事关宁国未来发展的牵动性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重大项目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抽水蓄能电站可研报告及施工设计加快编制,万家水库工程可研报告顺利完成。
  (二)坚持融入长三角,发展活力更加强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制定出台《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宁国行动计划》,加速融入长三角现代化经济体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围绕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对涉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系统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网通办率达96.4%,在全省率先建成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系统,企业设立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工业项目施工许可办理压缩至40个工作日以内,县乡村三级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协同办理,首批51个事项实现跨区域“异地申请、本地办理、异地领取”。1.6万平方米的“市民之家”正式投入使用,真正实现企业和群众 “进一家门、办百家事”。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指导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1亿元,兑现财政奖扶政策3.2亿元,降低各类运营成本8.5亿元。园区承载显著提升。加快推进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绩效管理、突出正向激励、体现奖优罚劣,园区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加快完善“一区四园一小镇”基础配套,河沥溪新水厂,南山、汪溪污水处理厂,经开区电镀中心,港口园区幼儿园、科创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运营,中德智造小镇主干路网全面贯通,园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获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全省实施“跨区托管、一区多园”试点园区、中德国际智能制造合作产业园。开放融合不断深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组织市内企业参加进博会、上海法兰克福国际汽配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年亿元以上项目签约105个、开工75个、投产57个,实际利用外资3.46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着力构建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地,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即将开工建设,G329“二改一”河沥溪段建成通车。未来随着宣绩高铁、省际高速“断头路”建成通车,宁国融入沪苏浙交通瓶颈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三)坚持打好攻坚战,人居环境更加优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着力打造“两山”实践安徽样板。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推进。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扎实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年空气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实现“双达标”,水质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持续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完成南山公园黑臭水体、小南河三期治理,建立林长制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全省首创“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化经营”的砂石资源管理机制,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加工行为,拆除砂场及加工点26处,砂石无序开采破坏环境乱象得到根治。城市精美品质不断提升。获评省级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仙霞北路、国泰路等17条道路交付使用,宁虹公路市政段、跨东津河大桥建成通车,城市框架全面拓展拉开,路网通达性和微循环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天然气宁国分输站投入运行,图博馆完成主体工程,建成泗联河公园、东津河公园,新增城市绿道12.1公里,城市功能短板进一步补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个、背街小巷治理7条,设置智能充电设备82套,实施小区“清清亮亮”工程38个,全面启动垃圾分类智慧服务项目,完成第六轮环卫作业改革,出台城区烟花爆竹禁放和文明养犬管理办法,城市精细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依法化解华贝广场、滨江御城二期、凤凰城三期等历史遗留问题,实行土地出让三年滚动计划和商品房销售价格审查机制,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营城市取得了初步成效。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以“三大革命”“五清一改”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建成省级中心村6个,完成改厕3400座,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处,顺利通过全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验收。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公路36.5公里,实施生命防护工程80公里,改造新建农饮工程8处,完成小水库除险加固11座。青龙乡获评省级森林城镇,仙霞村、千秋村跻身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云山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域旅游提速发展。红楼梦文化园、真也天境等重点旅游项目加速推进,完善了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一批配套设施,建成了方云路、后东路等一批旅游公路。依托“皖南川藏线”,探索实施换乘运营模式,引导游客自驾过境游转变为深度体验游。山门洞景区市场化经营效益初显,西村里、红杉林等景点备受游客青睐。成功举办第六届山核桃文化节、老式汽车公开赛、斯柯达自行车系列赛,宁国旅游宣传片走进《中国推介》栏目,向全球亿万观众讲述宁国故事。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2亿元。
  (四)坚持提升获得感,民生福祉更加增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升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投入资金10.8亿元,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获评全省绩效奖补先进县。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困难群众帮扶。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发放各类社会保险金13.9亿元,新增城乡养老服务中心41个,新建儿童之家50个,残疾人之家(站)84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22户,棚户区改造776套,试点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交付使用河沥新城、南山东路保障房。完成中心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成运营国际农批商城。开通延伸城乡公交线路5条。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医保支付方式,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51个,发放移民直补资金1046万元。组建退役军人事务局,全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第二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5所乡镇幼儿园完成维修改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3.1%。开发区实验学校、城南学校初中部正式招生,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和师德师风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材料工程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市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综合医院有序推进,与安医二附院建立医联体。建成乡村流动医院2所,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宁墩、胡乐、青龙获评省级卫生乡镇。《宁国年鉴》荣获全国特等奖。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圆满完成换届。民族宗教、对台工作、侨务、外事、文学艺术以及粮食、供销、烟草、气象、物价、邮政等工作扎实推进,老龄、科协、关心下一代和红十字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持续强化。深入推进“五维共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开展打击“五霸”专项整治行动,成功侦破非法经营烟草、跨境电信诈骗、网络迷信诈骗等特大案件。集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成功化解信访积案13件,顺利完成重大活动、重要敏感时期维稳安保任务。持续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获评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市,市司法局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五)坚持提振精气神,自身建设持续加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引领,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在抗击“利奇马”台风、文明创建、 “百日攻坚”等重大活动中,进一步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实干争先的精气神,凝聚了加快发展的正能量,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一是诠释了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面对百年一遇的“利奇马”台风灾害,38万宁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汇聚成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赋予了宁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广大党员干部、公安干警、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医务工作者、民兵、蓝天救援、志愿者等,始终战斗在灾情最严重、群众最需要和救灾最危险的地方,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勇做生命通道的探路者;以中鼎、司尔特为代表的广大爱心企业,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用大爱之心践行企业担当;以乐金美老人为代表的广大爱心人士自发捐款捐物,用平凡之力彰显高贵灵魂。在大灾面前,全市上下自强不息、生产自救,顺利完成房屋重建656户,抢修抢通水毁道路400余公里、水利设施152处、电力通信工程472个,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二是展现了迎难而上、敢打硬仗的责任担当。坚持“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进一步激励全市各级干部勇挑重担、竞相出彩,为抓落实、促发展积聚起强大力量。面对征迁领域遗留问题,始终坚持阳光征迁、依法征迁、公平征迁,坚决打击歪风邪气和违规违法行为,全年开展攻坚清零行动27次,完成征迁7.9万平方米,拆除违建近1万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宁国干部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时代本色。三是提升了依法行政、科学施政的能力水平。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全面落实干部学法、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等制度,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离退休干部意见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9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13件、市长热线信箱1.1万件。巩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成果,政务公开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交易监管, “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压缩。严格精文简会,规范督查考核,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
  各位代表,回顾2019年,我们深切感受到负重顶压的不平凡不容易,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风险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大压力”: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受中美贸易摩擦、乘用车市场持续下滑等影响,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发展中的困难矛盾持续增多。二是财政收支的压力。随着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实体经济税收减收6.5亿元,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十分突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压力巨大。三是争先进位的压力。面对县域经济“白热化”竞争格局,宁国发展总量不大、增速不快、质效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领跑安徽比肩苏浙压力巨大。四是灾后重建的压力。“利奇马”台风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创,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9亿元,灾后重建任重道远。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取得以上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和广大投资者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宁国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认清当前复杂形势和风险压力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依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在机遇正在叠加,突出表现在“三大利好”:一是宏观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国家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中央、省市围绕“六稳”和持续拉动有效投资,正在加快推出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我市高铁、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推进带来了政策利好。二是国家重大战略纵深实施。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布局重大项目、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三是自身发展优势加快凸显。宁国工业基础良好、生态禀赋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历届市委政府打下的坚实发展基础,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支撑。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转危为机,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在战术上主动作为,推动宁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二、2020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更是宁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行动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开展质效动力变革年、乡村振兴推进年、全域旅游提质年、开放合作深化年、社会治理创新年活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实现“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各位代表,我们要按照市委提出的目标和方向,大力弘扬实干兴宁的优良作风,把准方向、拉高标杆,不断增强工作的拼劲盯劲狠劲韧劲,敢于跟高的比、同快的赛、与强的争,全力在各领域奋力冲刺、攻坚决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致力项目比拼,在加快发展中实干兴宁。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牛鼻子”,全力推进120个市级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100亿元以上。
  一是抢抓机遇谋项目。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找准结合点,把准突破点,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包装一批战略性、支撑性大项目。积极开展宁杭(高铁)二通道等铁路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拓展青龙湾通用机场服务功能,力争储备高质量项目100个以上。主动向上对接,畅通信息渠道,敢于无中生有、有中选优,力争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挤进国家、省“项目笼子”“资金盘子”,力争全年对上争取各类资金10亿元以上。
  二是精准对接引项目。聚焦长三角、突破珠三角、搜寻京津冀,围绕“一首两翼三主导”千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坚持“五个结合”,全力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方向好、税收贡献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税源型项目,力争新引进10亿元项目8个以上,3亿元项目15个以上。积极推动与长三角毗邻地区协同发展,谋划实施一批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实现产业高端承接、精准承接。坚持“实绩论英雄”导向,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考核科学性、激励性和导向性,建立健全领导带头、部门协同、专人跟进的项目落地帮办服务机制。坚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注重项目甄别、严格项目预审、精细合同约束,实现高质量招商选资。
  三是分类施策推项目。优化“1+3+8”分层分类联系和季度竞赛调度比拼机制,落实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工作专班制度,全力保障新建项目促开工、续建项目促竣工。集中全市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启动宣绩高铁征收征迁,力争项目尽快进场施工;开工建设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可研报告和施工设计编制,力争尽早通过核准适时开工建设;推进万家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完成可研报告审批,以牵动性项目大突破带动大发展。
  四是强化要素保项目。高标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三区”“四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全域空间规划“一张图”,着力破解项目落地难题。力争向上争取指标1000亩以上,实施增减挂钩项目2000亩以上,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坚持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引进,加强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和订单式教学,实施创业培训计划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破解企业结构性用工难题,力争全年新引进技能人才200人,新招引外来务工人员2000人以上。超前谋划、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征收征迁工作,力争完成房屋征迁23万平方米、土地收储1800亩以上。
  (二)致力工业强市,在提质增效中实干兴宁。深入开展“质效动力变革年”活动,围绕提升工业经济首位度,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打造“一首两翼三主导”千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力争挤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围绕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依托中德国际智能制造合作产业园,推进吉利科技产业园、上海道氟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强链型项目,实现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集聚。坚持以循环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为引领,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积极筹建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挖“中国耐磨铸件之都”产能优势,加快由低端铸造向轴承、机床、机器人等装备制造方向升级。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以关键元器件技术为突破口,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向现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依托云燕食品建成投产,引进上下游企业,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熟食加工基地。加快打造精密机床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力争新增规上关联企业15家以上。
  二是全面提升发展质效。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个。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与沪苏浙合作设立离岸科创中心,力争市域外研发机构达到10家以上。进一步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杠杆放大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发展。坚持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申报科创板,持续打造资本市场“宁国板块”。继续推进质量强市创建工作,支持裕华电器、天亿滚塑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新增2家省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全面推进企业分类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力争培育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
  三是拓展园区承载空间和能力。坚持内涵挖潜和外延拓展相结合,整合经开区内部零星分散用地,最大程度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全力打造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桥头堡。围绕“一区四园一小镇”基础配套,建成中德智造小镇平兴变和污水处理厂,启动宁港水务一期改造和二期扩容、宁港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网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燕子山商住区公寓楼。加快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高水平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深入推进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建投公司主体,不断提升整体经营效益。优化重点工业乡镇要素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全面推行项目落地“零障碍”制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间、提高办理效率,持续完善“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样板区。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完善长三角“一网通办”,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新设立企业网办率达90%以上。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真心实意为民营经济做好服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完善优化财政奖扶政策体系。引导金融信贷投放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力争全年完成新增贷款17亿元,担保公司在保余额突破20亿元。
  (三)致力乡村振兴,在强村富民中实干兴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二十字”总方针,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推进年”活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是加快实施产业振兴。以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为引领,加快农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确保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2%以上,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支持云燕、顺安等畜禽养殖加工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完成詹氏、山里仁技改项目,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广山核桃自然落果结网采收,提升改善产区生态环境质量。整合茶产业资源,做强做优“黄花云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引导竹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实施电子商务“三个一”工程,建成益农信息社102个,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30家,实现农产品物流村级全覆盖。
  二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三大革命”“五清一改”,实行片区化整治,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户、实施无害化改厕8000座。加大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特色化建设孔夫、宁墩、灰山、姚高4个省级中心村,支持西村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山门村、盘樟村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美丽乡村建管水平。
  三是加大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完成G233、G329、G330干线公路灾毁恢复工程58公里,实施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92公里、改造农村危桥42座。完成重点水毁水利修复工程49处,建成河沥溪堤、双河东堤和中溪河堤,完成山门河山洪灾害综合治理,积极争取实施东、中津河系统治理工程。加大防灾减灾能力体系建设,新建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88处、山洪预警系统21处,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加快实施农饮工程改造提升,推动城镇水厂管网延伸和单村工程规范化建设。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8000亩。
四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农民创业技能培训2400人次以上,力争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家、争创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4个、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个。持续深化农村“三变”和村级集体经济“两化”改革,实施“2115”行动计划,鼓励引导村集体采取合作、合资、合股、租赁、托管的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土地,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振宁公司、移创公司撬动作用,鼓励引导抱团联合发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加快推进全国移民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县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实施移民创业扶持项目2个。
  (四)致力文明创建,在决战决胜中实干兴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坚持全民创建、创建为民,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精美城市典范。
  一是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完善城区路网体系,启动建设凤凰路三期,确保光明路、新安路、金桥路跨西津河大桥全线贯通。开工建设五峰山公园,建成牛头山公园、凤形公园、燕津公园沿河绿道。加快构建城市水生态文明,启动水阳江橡胶坝建设,开展小南河四期、星河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运营图博馆、牛头山游乐园,启动奥特莱斯购物小镇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整体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二是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实施集贸市场、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小区物业等专项整治,推进城管执法进小区,落实门前“五包”,加强城区规范养犬和禁放管理,着力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营造和谐、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加强智慧城市管理,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开展城市道路临时停车收费管理,缓解城区停车难题。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0个、“清清亮亮”工程87个。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各类好人评选,发挥模范人物引领示范作用。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常态化制度化,突出群众创建主体作用,决战决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三是加快经营城市步伐。以经营理念规划城市,优化各片区要素配置和功能定位,高水准推进港口城市副中心、东部新城、高铁新区等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河沥溪老街改造项目。开发盘活城市土地资源,有步骤、分类别对外供地,全面加强房地产领域风险防控,依法加快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坚持实施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销售价格审查机制,上线存量房交易管理系统,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推进PPP项目后期运营维护,加强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不断提升运营质量。支持国有企业拓展经营板块,加强资本运作,提高造血能力,不断做大做强。
  (五)致力生态环保,在绿色发展中实干兴宁。坚持“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做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深化七大领域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生态污染防治。集中开展工业窑炉整治、燃煤锅炉淘汰,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确保全年空气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全面达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要求,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和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重金属排放污染等监测治理,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调查。开展“环保管家”试点,提升专业治污、管污、控污水平。推进与毗邻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
  二是持续深化七大整治。持续深化乱埋乱葬、“五清一改”、乱采乱挖、村庄整治、“三线四边”、生态区域违法建设和旅游市场秩序七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殡葬信息化和旧坟综合治理,确保新增骨灰集中安葬率达100%,建成城市公益性公墓一期,确保完成“五年三步走”目标。按照全域整治、整村推进原则,结合土地整治和美丽乡村规划,兼顾村容村貌改善与用地指标盘活,启动实施村庄整治项目3个。开展青龙湾水上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好青龙湾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强化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探索建立旅游行业信用评价、失信惩戒制度,着力营造规范、文明、诚信、优质的旅游市场环境。
  三是统筹管理自然资源。严格落实林地、湿地、森林和物种红线保护管理制度,抓好土地、林木和矿产资源日常监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不断优化补充耕地质量,力争完成旱改水项目500亩,补充耕地1000亩。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力度,建成珍稀乡土树种博览基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转化试点,争创全国碳汇林业试验区。全面加强砂石等矿产资源常态化、规范化巡查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加工行为,构建长效稳定的砂石资源供应体系。完成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规划修编,常态化开展违建别墅清查整治,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六)致力全域旅游,在提质提效中实干兴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按照“一体两翼”工作思路,实施“四大工程”,做好“十件实事”,推进全域旅游提质提效,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数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11%。
  一是实施龙头引领工程。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着力打响以青龙湾景区、“皖南川藏线”为龙头的旅游品牌,提高宁国旅游对外识别度。启动青龙湾景区总体规划修编,着力解决旅游项目空间开发、土地使用、生态红线内容叠加、相互交织矛盾,全力破解旅游项目落地难题。优化“皖南川藏线”换乘运营体系,健全智慧旅游服务功能,建设东入口集散中心,实施北入口、南入口提升工程,加快方胡路建设,积极打造环湖自驾游精品线路。
  二是实施产业提质工程。加快融入皖南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唱响“旅游+”,积极培育旅游康养、旅游地产等新业态,拓展山地运动、房车露营、水上娱乐、空中观光等体验项目,谋划浪漫爱情岛、北纬30°原始森林等特色项目。完成红楼梦文化园一期,加快真也天境、宣石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支持文旅投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开发全市旅游资源,持续做大做强。
  三是实施配套升级工程。开发建设“皖南唐古拉”旅游廊道。探索创新旅游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推动城市绿道与旅游通道衔接,构筑城乡美丽风景线。确保党校宾馆投入运营,新开工建设四星级以上宾馆2家。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打造“快旅慢游、便捷乐享”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乐、民宿管理,积极引进高端旅游人才和专业运营团队,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开展旅游行业“十佳”评选活动,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质量标杆。
  四是实施精品营销工程。强化新媒体合作,积极参与旅交会、推介会等,创新开展农耕民俗、骑行自驾等文体活动,承办国际铁人三项赛。包装推出“陶艺制品、农林特产、竹木工艺、茶饮文化”四大特色商品,形成“清水湖鲜、绿色农家、畲乡特色、红楼梦文化”四大美食体系,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积极争创省级文化旅游名县,力争新增3A级以上景区1个,创成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个,打造特色旅游名村4个,加快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七)致力民生保障,在共建共享中实干兴宁。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不断完善民生保障。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社会帮扶规范化水平,搭建多层次民生兜底保障体系。紧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创业培训计划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力争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10个,新增技能人才3000人,新增就业7500人。推动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优化医保报销流程,确保医保基金健康运行。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全覆盖。完成棚户区改造854户。高度关注退役军人、独双女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失独家庭、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生产生活。大力发展红十字和慈善事业,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
  二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巩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成果。开展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和师德师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落实校长职级制改革。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快宁国中学创建江南名校步伐,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优化学科设置、深化校企合作。持续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开发区实验学校小学部、仙霞小学一期,完成城南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改造搬迁。全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建成社会化足球场5个。优化公立医疗资源布局调整,主动对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推进省级健康促进市创建。完善全面二孩配套措施,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快5G网络、数字宁国建设,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扎实做好外事、粮食、供销、烟草、气象、物价、邮政、防震减灾等工作。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创新性开展工作。认真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
  三是持续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开展“五维共治”,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取得全面胜利。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贯彻《安徽省信访条例》,常态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强化各类调解的衔接联动,依法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加快信用宁国建设,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推进法治宁国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平安宁国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扎实开展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
  (八)致力自身建设,在履职尽责中实干兴宁。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是解放思想再出发。坚持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制度大创新、力量大凝聚、活力大迸发。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找问题、找差距,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着力破除与新时代要求、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始终保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精神状态。
  二是增强本领解难题。只有本领高强,才能挑起更重担子。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干部本领建设,培养一批讲政治、懂经济、善治理的实干型干部。进一步完善市政府常务会议学习制度,主动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着力打造学习型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发展难题中锤炼本领,发扬斗争精神,敏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为不行找借口、只为可行找办法”,切实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本领。
  三是担当作为抓落实。大力发扬“8.10”抗灾精神,深入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全面落实综合考核、激励保障、素质锤炼机制,提升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树立起担当奉献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扬“钉钉子”“马上办”“办到底”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确保定下的事情执行到位,部署的工作落实到位,让干事创业成为新时代干部的主旋律。全面落实容错免责机制,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四是规范履职转作风。认真履行法治政府建设职责,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研究决定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提高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强化预算管理和国资监管,严控“三公”经费,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健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监督机制,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使命重在担当,实干成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宁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宁国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两纲(第2页):《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四最”营商环境(第4页):安徽省人民政府提出的要建设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3.“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第4页):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实现“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4.四送一服(第4页):送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和服务实体经济。
  5.一区四园一小镇(第5页):国家级经开区、港口产业园、南山园区、河沥园区、汪溪园区以及中德智造小镇。
  6.G60科创走廊(第5页):G60高速沿线的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致力于建设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
  7.三大一强(第5页):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
  8.“清清亮亮”工程(第6页):清理楼道乱堆乱放,清洁楼道牛皮癣等乱贴乱画,为社区楼道安装节能路灯让头顶亮起来,为社区墙面设置精美公益广告让眼前亮起来。
  9.三大革命(第6页):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
  10.五清一改(第6页):清理农村黑臭水体,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无功能建筑,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11.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第7页):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及饮水安全。
  12.“1+X”证书制度(第8页):“1”即学历证书,“X”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3.五维共治(第8页):全面构建村级组织治理、基层协商治理、“微权力”治理、新型社区治理、文化生态治理五个方面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14.五霸(第8页):“砂霸”“地霸”“工程霸”“资金霸”“菜霸”。
  15.六稳(第11页):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6.“一首两翼三主导”千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第13页):“一首”即一个千亿首位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两翼”即两个战略引领,引领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和引领高端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三主导”即三个百亿主导产业集群,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17.五个结合(第13页):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相结合、主导产业和无中生有相结合、招商选资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要素保障与优化环境相结合。
  18.飞地经济(第14页):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19.三区、四线(第14页):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文化保护控制线。
  20.综合保税区(第15页):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1.离岸科创中心(第16页):在外地设立的科创中心,对接利用外地科研创新成果、人才、项目等资源,研发、孵化新科技、新产业,最终导流入本地落地的创新模式。
  22.一网通办(第17页):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23.“五个一批”工程(第17页):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一批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24.三品一标(第17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5.三个一(第17页):建成1个市级电商孵化中心、1个电商运营中心、1个电商公共服务中心。
  26.三变(第18页):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27.两化(第18页):市场化运营、公司化管理。
  28.“2115”行动计划(第18页):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2020年之前,每年消除20个薄弱村,增加12个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年经营收入50万元到100万元的村达到10个,年经营收入100万以上的村达到5个。
  29.河湖“清四乱”(第20页):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30.环保管家(第20页):环保服务企业为政府、为企业、为园区提供合同式综合环保服务,并视最终取得的污染治理成效或收益来收费,是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治理商业模式。
  31.一体两翼(第21页):“一体”指旅游项目建设,“两翼”指行业监管和市场营销。
  32.十件实事(第22页):1.实施一批重点旅游项目;2.推进落地一批旅游新业态;3.建设一批旅游通景道路;4.实施一批A级景区品质提升;5.举办沪宁杭长三角系列旅游推介会;6.举办国际铁人三项等大型旅游赛事活动;7.推出四大系列旅游商品、特色美食;8.开展旅游行业“十佳”评选活动;9.优化提升“皖南川藏线”综合运营水平;10.搭建旅游产业招商营销联动平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