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41702003257063E/202010-00097 组配分类 上级政策
发布机构 梅林镇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20-10-16 09:50
发布文号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上级政策
信息来源 梅林镇人民政府 主题导航 综合政务 / 公告
信息名称 关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宁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内容概述 关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宁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关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宁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根据《中共宣城市委关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为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现就“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宁国高质量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宣城市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决策部署,突出“领跑安徽、比肩苏浙”主基调,紧盯“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总目标,把宁国打造成对接沪苏浙的桥头堡和示范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主要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主动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思想观念再解放。坚持以登高望远的世界眼光、敢闯敢试的胆识胸襟,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勇于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观念桎梏,继续发扬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宁国精神”,助推宁国对标赶超、比肩领跑,实现思想观念再解放、境界大提升。

——改革创新再出发。坚持大胆求变、开拓创新,敢于挺立改革的风头浪尖,敢先行、真先行,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进“四换”“四驱”,打造“四新”经济,营造“四最”环境,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迸发创新活力,实现改革创新再出发、环境大提升。

——发展质量再提升。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和旅游提速“双引擎”发展战略,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开展精准招商,将中德智造小镇打造成质量驱动、转型升级的引领区和示范区。按照“本底为基,文化铸魂”宗旨,发掘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将“青龙湾镇”打造成全域旅游示范区。

——城乡面貌再改善。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化生态立市战略,着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宁国样板”。加大民生投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法治宁国、平安宁国、健康宁国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达到更高水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开放兴市再对标,投资潜力大提升

3、拓宽“两融两接”开放格局。深度融入沪苏浙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G60科创走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谋划推进中德智造产业园、萧山工业园等项目,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主动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战略合作,主动承接沪苏浙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全省领先的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内涵层次。

4、加快交通体系建设。以打通省际“断头路”为契机,打造皖东南对接沪苏浙的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地。积极推进宁金高速于潜段、申嘉湖高速西延宁国段等为重点交通项目,加快宣绩铁路开工建设、皖赣铁路城区段改线工程建设,积极对接推进宁宣黄高铁前期工作,加快G329、G233、S104港宁路等国省干线建设。拓展青龙湾通用机场服务功能,着力打造航空产业园和华东地区低空飞行体验区。

5、强化物流产业整合。加快建设汪溪现代物流产业园,积极引进沪苏浙大型物流企业来宁投资合作,支持本土物流企业与沪苏浙物流巨头合作。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引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建海外运营中心、海外营销渠道或并购销售网络,力争孵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进出口企业集团。

6、提升精准招商水平。坚持专业招商与全民招商并重,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引进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强化招商引资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招商向信息搜集上报、项目落地、跟踪服务等领域集中。突出“四个对接”,抓牢以商引商、强化专业招商、兼顾全民招商,做到精准招商、招大引强,积极承接升级版产业转移,着力对接重大牵动性项目,努力在引进旗舰型、集群型“大好高”项目上取得突破。提升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生态产业园)同沪苏浙园区合作水平,探索“飞地”经济,加速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共享共赢。

7、构建“四最”营商环境。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持续优化行政审批平台、涉审中介服务,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全面推开容缺受理机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商事登记流程,建立健全以司法诚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县市。

三、工业强市再对标,经济实力大提升

8、持续打造战新基地。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形成国家级开发区(港口生态产业园)、中德制造小镇 “一区一镇”发展格局。不断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努力构建特色化、高端化、系列化的“1+N”核心产品新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重点突出密封元器件核心基础,协同推进机械基础件、电子元器件配套发展,并向军工、高铁、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拓展,推进中德智造小镇建设,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9、稳步推进园区转型。推动开发区从“拓荒者”向“经营者”转变,突出“府院联运、招商驱动、专业促动”,加快“僵尸企业”出清,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为导向,全面推行规模工业企业分类管理,促进各类优质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加快开发区高端化发展,主攻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五大专业园区;加快港口生态产业园发展,重点培育以高端装备、机械制造、节能建材为主的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中溪、宁墩、梅林产业集中区特色化发展。

10、做大做强企业主体。继续实施“百企升级、百企再升级”,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一个上市企业建成一个园区,一个领军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努力形成“10+30+50+X”企业上市格局,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宁国板块”,加快“复制经济”向“并购经济”的重大转变。争取沪苏浙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来宁开设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引进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外包等各类新型金融业态,打造省级金融机构集聚区。

11、全面实施“两化融合”。着力打造以中鼎为龙头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千亿首位产业,加快发展司尔特循环经济、耐磨铸件、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食品等5个百亿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1+5+N”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建设,构建信息、整合、共享、研判平台,提高“1+1+5+X”奖扶政策精准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专项行动,引导制造方式向智能化、柔性化转变。

12、重点打造质量品牌。大力弘扬“邦宁国泰、品质承载”城市质量精神,继续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抓手,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技术人才体系、质量诚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强化“品牌驱动”,推动开发区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工作、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着力构建以产业品牌为龙头、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核心的质量品牌新格局,打造质量驱动、转型升级的引领区和示范区。

四、生态立市再对标,城市魅力大提升

13、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河长制、林长制、湖长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乱埋乱葬、乱种乱养、乱采乱挖、农民建房、三线四边、青龙湾综合环境、旅游市场秩序、生态保护区等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确保完成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和污染治理年度任务,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生态文明建设宁国样板。

14、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提速提质。深度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完善“一核两翼三区四组团”旅游发展格局,打响“山水田园、自在宁国”旅游品牌,把宁国打造成为沪苏浙居民首选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开展旅游龙头精品、旅游要素提升、乡村旅游富民、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品牌营销、旅游环境优化、旅游体制改革专项行动,持续加大旅游规划引领、策划营销、重大项目招引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5、优化完善“山水融城”工程。深入实施生态主体功能区划,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以国家公园的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乡,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构筑“双圈六园、七线串珠”的绿地生态网络。推动开展山水彰显、人文记忆、城市提质三大战略,强化城市 “五线管理”,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制度,完善生态利益激励机制,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着力打造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五、创新活市再对标,转型动力大提升

16、加速科创成果转化。整合赛宝研究院、密封件实验室、省级耐磨材料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打造全省县域一流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推进宁国“智谷”双创服务平台建设,扩大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市、质量强市示范市等知名度,探索建设“创新飞地”,加快推进“双创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完善创业辅导、政策服务、孵化培育等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努力把宁国建成沪苏浙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基地。

17、强化人才招引力度。充分发挥英才苑、学士苑、驻外人才工作站等平台优势,实施“三津英才”行动计划,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力争到2020年,招引高层次科创团队20个以上。以高端装备、机械制造、二代精准医疗等落户团队为重点,鼓励本土企业与沪苏浙高校、院所、企业共建共享研发机构、创新联盟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18、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关键领域,突出抓好财税金融、乡村振兴、对外开放等领域改革,推进“去降补”“全创改”“放管服”改革;聚焦基本民生,统筹抓好教育、文化、医疗、住房和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和纪检监察等领域改革创新;聚焦宁国实际,紧盯行政审批、国企改革、全域旅游、医共体、乡镇综合执法等方面改革大胆探索创新。突出抓好融媒体中心、政务公开、PPP模式、学前教育、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双修”等一批省级、国家级改革试点建设。

六、和谐安市再对标,社会活力大提升

19、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推动各项涉农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通畅工程”,加快城乡重点道路改造提升。加大涉农资金争取和整合力度,强化农村规划建设和农民建房管理。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推进 “三权分置”和 “三变”改革,通过公司化经营、股份制合作、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低效闲散资源。不断充实“一懂二爱”三农工作队伍,打造一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20、统筹城乡一体建设。按照“东改西提、组团开发”总体思路,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化,促进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下沉。坚持精准拆迁、精品建设、精细管理,持续改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型、商贸物流型、生态旅游型和历史文化型等中心集镇,打造山水人文相映、城市乡村协调、生态经济共荣的精美宁国。

21、深入开展“五维共治”。总结经验、创新做法,全面构建“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1311N”基层组织治理体系,织密组织网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完善各类协商平台和配套机制,加快形成“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工作合力;持续完善“微权力”治理,全面厘清权力事项、权力边界,不断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持续完善“三位一体”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持续完善文化生态治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殡葬改革等工作,不断优化家风、民风、社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2、扎实开展文明创建。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常态长效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研究测评细则,实行清单式管理。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大力实施“移风易俗”“文脉传承”等六大工程,努力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民俗文化品牌。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统揽,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创建工作,以创建促城建、以创建补功能、以创建强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七、强化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23、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贯彻落实“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工作推进、任务落实、发展成效的跟踪检查、督促督办。每季度末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末报送全年工作落实情况。

24、优化干部队伍。不断完善“大党建”考核机制,坚持“凭实绩用干部、以公认选干部、为发展配干部”,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干部监督管理、能上能下、交流轮岗、激励鼓励、带薪休假、人文关怀等制度措施,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更加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锻炼使用干部,建立专业干部人才库,分类别储备、培养高层次专业型领导人才。

25、严格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举措,强化工作责任,跟踪责任事项,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市委、市政府将“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成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加强跟踪落实,半年组织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并通报进展情况。

26、重视舆论宣传。宣传部门制订专项宣传方案,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我市对标沪苏浙工作的政策举措和沪苏浙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道进展动态和工作成效,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浓厚氛围。同时,利用沪苏浙主流媒体、展会、推介会、文化交流等多渠道和形式,加强我市宣传推介,提升宁国在沪苏浙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