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417020032562392/202011-00145 组配分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发布机构 宁国市教体局 发文日期 2020-11-16 11:17
发布文号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信息来源 宁国市教体局 主题导航 科技、教育
信息名称 宁国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内容概述

宁国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安徽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文件要求,我市对迎接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各项工作进行了自查评议,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13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03个村,总人口38万,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0亿元,财政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全市共有小学85所(含教学点),初级中学1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完全中学4所,中专1所,幼儿园96所(含民办),电大工作站1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共有在编在岗教职工3203人,在校学生49227人。全市拥有国家级示范学校1所、省级示范学校5所、宣城市示范学校16所、宁国市示范学校8所。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教育事业呈现科学、均衡、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命名我市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监测样本县宣城市教体局授予我市“教育体育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平安校园建设、教育民生工程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和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一)组织与领导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宁国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组,出台了《宁国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详细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并纳入对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的年度考核,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进一步完善市政府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科学指导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完善学校发展性评价,强化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监测工作。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1. 规划引领事业发展。我市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始终把教育工作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2011年宁国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纵深推进民生工程”。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宁国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我市未来五年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2.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我市约70%学生集中在城关。为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接受均等教育,我市积极探索,破解难题:一是科学谋划教育布局,重点对城区学校扩容。继城北新建宁阳学校之后,市政府又筹措7000万元资金在开发区新建小学,今年9月1日已顺利开学。加强津北小学、河沥小学和河沥初中三所薄弱学校建设,扩大西津初中办学规模,校园面积将由现在的15亩拓展到87.5亩。在城北新区规划100亩土地用于新校建设用地,为未来教育发展留足空间。同时,在城关选择了四所学校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确保了他们能就近入学,接受优质教育。二是探索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2012年,西津小学与新建的开发区小学实行联动发展;实验小学与津北小学组建宁国市实验教育集团,辖两个校区:实验小学(总校)、津北小学(分校)。两校分别挂牌,实行“两个法人学校、一个法人代表、一套行政班子集团化办学”体制。实行总校统一管理和分校自主管理并行的管理办法。即在统一教育理念、统一办学目标、统一培养目标、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人事配置等“六统一”的大前提下,允许分校有一定的经费使用和人事权,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管理权,鼓励特色办学。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我市充分利用校安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校安工程实施四年我市共加固和重建校舍163栋,面积159633平方米,其中加固校舍119栋,面积108160平方米,重建校舍44栋,面积51473平方米,资金总量10973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资金6504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4469万元,国家和省级资金与地方政府资金配比达到6:4,远远超过国家8:2的配比标准。教育信息化建设共完成27所学校微机室改造任务,截止2012年底共有30所学校实施班班通,实现多媒体教学。至2012年底,我市标准化学校达到30所,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达到36所,是全省第一个提前完成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县。四是加大城乡帮扶力度。扎实开展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组建“骨干教师”讲师团送教下乡,新招聘教师第一年工作安排在城关学校顶岗学习,让骨干教师与他们结成师徒关系促进成长,一年后回到农村任教。每年安排一批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关顶岗学习,均衡了城乡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现象,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五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工程”,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办法和保障体系。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85%以上。六是加快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步伐,推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建立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作为高中录取的前置条件。省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解到各初中学校的比例,不低于75%并逐年提高。七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服务与管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并与属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八是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 形成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巩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果。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了留守儿童住宿的需求,建立、完善了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心理疏导,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此项民生工程在省市年度考评中位居前列。

(三)经费投入与管理

近年来,我们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深化义保机制改革,扩大保障范围,加大保障力度,积极优化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 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我市严格执行“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做到每年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在足额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支出的基础上,加大对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2012年市本级财政安排义务教育专项经费2564万元,其中:薄弱学校建设资金400万元、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300万元、学校市聘保安人员工资144万元、中小学校方责任险40万元、校安工程市级配套及设备购置等经费1200万元、义务教育扩容及设备建设配套资金330万元、校车交通安全经费150万元。市级财政保障能力大大增强,为学校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保障教育民生工程,实现真正意义上义务教育零收费,在足额拨付各项义保专项经费的基础上,从2012年秋季起我市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此项经费每年近100万元,由市财政全额承担。

2. 有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2009-2011年,我市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2.07亿、 2.14亿、 3.71亿;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744元、6317元、11446元;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557元、6210元、12339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1439元、1978元、6080元;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1021元、1379元、6656元。三年来教育经费逐年大幅增长。

3. 超额完成财政教育投入任务。我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依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1年,省财政分解核定我市教育投入任务为2.82亿元,实际完成财政教育支出4.35亿元;2012年省财政分解核定我市教育投入任务为3.84亿元,1-9月财政教育支出达3.1亿,占全年投入任务的81%,根据我市目前财政状况,年底前确保能够超额完成任务。

4. 加大教育规费征收、使用和管理。2011年,我市城市教育费附加应征3887万元,实征3887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应征2591万元,实征2591万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1549万元。资金统筹安排,全额分解落实到各校,用于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根据优化教育布局安排,确保教育设施与城镇化进程步伐一致,我市重点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建设,分别投资1亿多元和7千多万元,于2009年9月和2012年8月高标准建成了城北教育园区和开发区小学。根据2011年《安徽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我市计提的资金主要用于城北教育园区建设还款和开发区小学建设,2011年计提教育资金达1549万元,2012年1-9月计提的教育资金达1144万。

5. 切实保障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我市严格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及地方教育附加费5%的标准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并做到及时拨付,专款专用。2011年,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此项专项资金达360万元,并另安排30万元的市县两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奖励基金。同时我市各中小学每年均按不低于公用经费5%的比例足额安排培训经费。2012,财政年初预算安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专项资金达360万元,并继续保留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专项奖励基金。

(四)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一是打造名校长。通过挂职锻炼、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师德修养高尚、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素质厚实、创新能力突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名校长队伍,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脱颖而出,2011年宁国中学校长李为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港口中心小学校长李胜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二是培养名教师。通过举办各类学科教师素养大赛,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多人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2011年共评选市县两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4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人员到华东师大、浙江大学等地培训学习,扎实开展“国培省培”、英特尔未来教育和远程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

2. 合理配置师资。为了满足教师的结构需求,我市建立健全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09、2010年招聘105名,2011年招聘25名,2012年招聘12名初中、小学学科紧缺的教师,新招聘入编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中小学。

3. 落实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将全市所有教职工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全部纳入市财政统一安排,教师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按时兑现,在工资、职称等方面政策向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倾斜,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真正享有和公务员同等待遇。

(五)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

1. 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通过深化有效德育、高效课堂、教育科研、招生制度改革等,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体系。实现小学巩固率100%,初中巩固率98% ,稳步提升初中毕业综合升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2.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宁国市义务教育招生工作领导组,出台了《宁国市控制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升学指标任务,不允许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严禁中小学校以任何名目(包括家长委员会、培训中心)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组织学生有偿补课,认真执行控制中小学作息时间和“减负”的相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允许存在“重点校”、“重点班”情况,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合理规划城区就近入学区域,统一市域内公办中小学“就近入学”的招生管理,严格把择校比例控制在5%以内、并逐年下降,杜绝超计划招生现象。

3.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市制定了《宁国市中小学体育专项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及细则》及《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等文件,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建立了元旦长跑、初中生、小学生乒乓球赛、篮球赛及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常规竞赛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体质健康测试成为掌握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科学载体。近三年我市《标准》数据上报成功率达100%,2011年全市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78%,全市初中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90%,均达到省规定的要求,并处于全省的前列。

三、问题与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整合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将深入推进城乡教育联动发展、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中采取切实措施逐步予以解决,使宁国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业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不断实现新跨越。

四、自评结果

对照《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考核细则,自评10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