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2003255124U/202011-00113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宁国市民政局 | 发文日期 | 2020-11-06 16:37 |
发布文号 | 无 | 关键词 | 安徽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上级政策解读,部门文件 |
信息来源 | 宁国市民政局 | 主题导航 | 民政、扶贫、救灾 |
信息名称 |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 内容概述 |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安徽省民政厅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5月13日
安徽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居家环境及其养老服务等需求,实现个人、家庭、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及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智慧化、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保证。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围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开展各类经济活动,是在传统养老产业基础上,深度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出的新兴产业形态,包括智慧老年用品、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家政、老年健康检测与监测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具有跨界特征显著、产品形态丰富、适应养老需求、用户粘性强、产业成长性高等特点。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养老需求快速增长。当前,全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失能老年人增多、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截至2019年底,全省常住人口6365.9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17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41%;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88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93%。预计到2020年底,全省高龄老年人将接近270万人,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超过600万人,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我省老年人口数将逐步扩大,养老压力将进一步加剧。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趋势,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智慧+”养老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生活照护、精神慰藉等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高品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长寿消费需求,激发由消费带动的老龄人口红利,积极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已成当务之急。
2.产业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我省在智慧健康养老相关的电子信息、软件服务、人工智能、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均实现快速发展。2019年,全省拥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020家、软件服务业企业400家、家电企业178家、医疗器械企业480家。其中,涉及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研发生产及服务应用的企业约80余家、产业规模约45亿元。我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创新活跃,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医助理、体征测量监测、个性化健康管理、在线医疗诊治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智慧健康养老应用逐步深化。科大讯飞、晶奇科技、八千里科技、荣事达电器、华米科技、贝克制药、庆云医药、柏维力生物、奇智科技、盛东科技、芜湖圣美孚、吉昌护理等企业已经开发应用系列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以及滁州智能家电、亳州现代中药、阜阳现代医药等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情况良好。
3.模式创新初具特色。合肥、安庆、铜陵等市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合肥市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产业,探索建立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病科、市一院西区护理院等为代表的“医疗机构+养老”,以静安养亲苑、九久夕阳红护理院等为代表的“养老机构+医疗”两种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正在积极规划建设巢湖健康产业园等重点康养基地。安庆市推动健康信息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施智慧健康养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和康复、健康教育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铜陵市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成效明显,养老信息平台、呼叫应急系统、健康理疗等得到广泛应用。
4.试点示范成效显著。全省已有20个单位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生健康委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其中,安徽静安健康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安庆市迎江区孝肃路街道等12个街道(乡镇)获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安庆市、铜陵市获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小米手环2”、“小米体脂秤”、“晶奇养老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等3项产品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省级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展开,已评选出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15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15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2个、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程项目8项。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尚不充分,产品水平有待提高。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我省在相关基础领域,如低功耗处理器、高精度传感器、新型人机交互、短距离通信、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储备不足,有关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不充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且功能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高端家庭服务机器人、康复辅具等产品主要被国外公司垄断;健康服务类可穿戴设备接口和通讯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采集数据的准确性难以达到医用要求;产品人性化设计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的适老化设计较为欠缺。
2.缺乏成熟商业模式,企业造血能力较弱。全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当前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省内企业还未形成成熟、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企业运营、政府财政补贴的运营模式。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多数通过财政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发放给用户,医疗养老机构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信息技术和养老服务的结合方式比较单一,多侧重于线上软件系统开发,忽略线下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医疗、养老机构对于智能化的理解和技能掌握不够,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和智能硬件的潜力。
3.涉及多个部门管理,推进机制有待优化。智慧健康养老涉及多个部门和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部门之间信息尚未共享互通,协同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与产业、机构、用户人群之间,存在交流沟通不畅等问题。新技术市场化应用推广缓慢,智能产品和服务应用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需求方无法找到合适的产品及服务。
4.信息共享亟待完善,信息安全有待加强。在前期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养老机构、平台资源、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意愿不强,医疗数据、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意识不高,“信息孤岛”情况普遍存在。打通平台壁垒,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合理分配的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庞大的用户数据和用户隐私管理,也是产业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监管技术和手段、标准和制度等亟待完善。
二、面临形势与机遇
(一)发展机遇。
1.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央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提高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战略地位,有效促进资本市场进入和新技术研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势必更加重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不断完善老龄人口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服务市场开放,大力繁荣老龄消费,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加速发展。
2.市场需求增长强劲。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高龄、失能、慢性病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智慧健康养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预测,从2019年到2050年,全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从2.5亿增长到接近5亿。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养老需求急剧增长。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需要应用新技术、新方式、新手段,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图1 2010-2050年中国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预测
(赛迪智库整理)
3.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技术等正在取得群体性突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成熟,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智能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养老领域持续渗透,低功耗智慧健康养老终端、适老化交互康养平台及高效健康信息架构得以应用。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在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方面有差距,但在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开发方面并不落后。信息技术产业坚实的发展基础、蓬勃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不断优化的政策支持环境,为智慧健康养老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挑战。
1.用户认同与企业参与度不高。受制于老年人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应用操作能力等限制,目前市场上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使用难度较大,有影响力的大企业缺乏投入动力。智能化产品大多需要互联网环境,一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脱离老年人实际需求,造成老年人使用不便,社会认同度不高。
2.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相对滞后。各类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系统,采用的接口通信和数据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规范,数据互通共享困难。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标准不统一,健康数据采集精度等指标要求参差不齐,影响用户体验和产品认知,不利于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
3.市场开拓较难且模式推广不易。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整体尚处市场化初期,大多数项目没有很清晰的商业盈利模式。发达地区多采用企业运营、政府买单的运营模式,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由财政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发放给用户,欠发达地区复制推广难度较大。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壮大企业队伍,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便利化、智慧化的养老需求,促进老龄事业和老龄化社会进步,实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着力构建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改善供给,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强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企业开发适应老龄市场需求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增强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市场创新主体,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完善产品标准和技术服务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应用的深度融合,优化基础数据、服务渠道、服务终端等资源的整合共享。
统筹推进,协调联动。坚持一体规划、分步实施,集中资源、重点突破。聚焦重点区域,完善特色布局和服务功能,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的应用示范。加强部门协调,统筹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环境,打造新的经济业态和运营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园。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5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总体规模突破百亿元,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产业基地、领军企业和典型产品,形成一批应用试点示范推广成果。
——供给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明显提升,品牌附加值、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认可度不断提高,培育壮大一批优秀产品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10个以上重点产品进入全国细分领域销量前3位。
——市场环境明显优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打造一批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创新孵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四、重点方向与实施路径
(一)大力发展基础硬件产品。
1.重点发展方向。
——芯片。重点发展低功耗、小体积、高效能,适用于可穿戴设备、便携式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家电等领域的芯片,包括MCU(微控制单元)、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通信芯片(移动通信终端芯片、核心网络设备芯片)、ASIC(专用集成电路)、DSP(数字信号处理)视觉传感和图像处理、高清视频芯片、存储芯片等。
——传感器。重点发展微型化、智能化、仿生化、无线网络化的新一代传感器。包括心率、血氧、血压等生物传感器;声音、图像、位置感应等环境传感器;MEMS(微机电系统)和AI(人工智能)新型传感器等。
——显示屏。重点发展包括用于血糖仪、电子体温计、家用血脂仪、智能血压计、智能手表等健康服务类可穿戴设备的小型、柔性显示屏;以及用于智能电视、家庭多媒体终端、家用康复训练仪等智能家居产品的大中型显示屏。
——人机交互。重点发展利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技术实现人机交互,通过智慧陪护、智慧客服等多种手段,为老年人或子女提供人机交互的在线咨询、在线订购、健康宣教、服务呼叫、应急处置、主动关怀等服务。
2.实施路径。
——推动电子信息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鼓励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推进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高精度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健康生理检测与监测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特别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等技术研发;突破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人机交互性能的无障碍性。
——打造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高地。围绕中国声谷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健康大数据、健康养老基地等特色园区建设规划,加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合作,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优势强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项目和企业,培育智慧健康养老关键材料、元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整机和服务各个环节配套企业,创新发展通用语音芯片、智慧健康养老可穿戴控制芯片、智能家居控制芯片等关键产品,打造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高地。
(二)创新发展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
1.重点发展方向。
——智能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监护设备,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率、心电、体温等健康指标进行实时、连续监测,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发展低功耗、微型化血糖、心率、心电监测等可穿戴产品,满足健康管理、运动健身、医疗服务、安全保障、文化娱乐等多样化需求。
——智能家居产品。突破家庭互联、家庭网关、远程云平台管理等核心技术,发展适用于健康养老的基于实时互联互通和云数据分析支撑的智能家居产品。发展适用家庭健康养老的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智能家电及终端产品。
——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突破多模态人机交互、环境理解、自主导航、智能决策等核心关键技术和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部件,重点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智能养老监护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智能洗浴装置、智能便器等新型适老化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高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2.实施路径。
——突破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终端核心关键技术。依托各地产业优势,开展医疗健康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促进健康保健、居家养老等智能终端与系统的完善。发展适用于智慧健康养老终端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大容量、微型化供能技术,低功耗、高性能微处理器和轻量操作系统。突破适用于健康管理终端的健康生理检测、监测技术。支持大容量、多接口、多交互的健康管理平台集成设计。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
——丰富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发展健康管理类智能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失能老年人辅助设备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智慧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适老化水平,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安全性和适老性,提升老年人的舒适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民办公助、企业自建自营等多种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进基本、保障性产品政府保底购买,高端、个性化需求市场调配的运作机制,推动用户、终端产品企业、健康养老机构等实现共赢。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租赁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租赁服务。
——培育壮大智慧健康养老终端基地。依托有关企业和集聚园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优势,吸引国内外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企业进驻。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实力、区域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智慧健康养老终端品牌企业,打造智慧健康养老终端创新发展新高地。
(三)做大做强软件产品和系统平台。
1.重点发展方向。
——智能应用软件。重点发展应用于各类智能终端、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包括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紧急呼叫、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咨询、运动健身、健康监测、寻医问诊、挂号预约、智医助理、智慧陪护、养老服务等软件产品。进一步丰富应用服务种类,突出应用程序界面友好、简洁易操作的特点。
——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发展面向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居家养老等服务的应用工具包,构建开源开放、数据共享的应用开发平台,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建立统一技术应用架构的终端产品服务,吸引应用开发者在平台上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形成开放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生态体系。
——智慧养老系统。支持企业加快构建以智慧健康养老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以健康传感器和数字化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存储、数字内容服务为关键环节的“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综合系统平台,优化健康养老服务流程,推动各环节融合应用,实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的倍增效应。
2.实施路径。
——加快建设智慧健康养老软件产业集群。依托中国声谷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优势资源,以行业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智慧健康养老软件与系统平台产业集群。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加快相关产业集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实现共享、共生、共赢的良好产业生态。
——加快全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利用世界银行支持安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充分整合各级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全省健康养老服务数据中心和管理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全省老年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资源数据库,建立省、市、县(区、市)老龄健康信息数据库,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逐步实现对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加快构建居民、社区医生、医院医生、卫生管理机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协同互动平台,实现服务范围、应用环境的可扩展、高效运行。
(四)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服务。
1.重点发展方向。
——智慧型养老机构终端综合服务。研发和推广基于养老机构管理服务需求的智慧养老机构综合服务模式,发展机构内老年人的无线定位求助、跌倒监测、夜间监测、老年人行为智能分析、老年痴呆症患者防走失、视频智能联动、门禁系统联动、移动定位、消费娱乐等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重点研发推广智能辅助照护设备等利于降低一线护理人员劳动强度的智慧养老产品。
——智慧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重点发展集养老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转介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效率;发展社区智慧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陪护等服务;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安防设施改造,推广居家环境监测与居家安全、远程看护、亲情关怀等服务。
——医养结合康复服务。支持研发医疗辅助、家庭照护、安防监控、残障辅助、情感陪护等智能服务机器人,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健康检测监测、健康服务、智能康复辅具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
——康养产品及服务。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康养领域应用,重点研发推广智能假肢矫形器、智能轮椅、智能移动设备、智能生活辅具等智能康复辅助器具(老年)设备;打造一批智慧康养社区和基地,开展基于CCRC(持续照料社区)模式的一体化智慧康养模式集成设计和推广。
2.实施路径。
——大力推动智慧养老机构建设。全省范围内开展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创建遴选,提升现有养老机构智慧化水平,支持各类主体新建智慧健康养老机构,引导已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创建智慧养老机构,加快智慧养老服务在养老机构的推广应用。
——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结合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提升市区(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智慧照料、智慧医疗、智慧助餐、智慧文娱、智慧康旅等服务。依托三级中心,建设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展示和租赁平台,提高产品及服务推广力度;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安防设施改造,在“十三五”全省1000户试点的基础逐步扩大试点。
——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深化医养签约,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签约合作,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资源、合作机制等方面对养老机构予以支持。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150张以上床位养老机构和收住50人以上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必须内设医务室和护理站;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对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社会办养老机构同等财政扶持政策。发展基层健康养老服务,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将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纳入建设布局,农村地区应结合实际,将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主体在社区设立集医疗护理、生活照护等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支持家庭医生出诊为老年人服务。
——推进康养服务示范试点建设。打造康复辅助器具(老年)、康养产品用品生产示范基地,推动智能康复辅助器具(老年)、康养产品用品研发生产。在全国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城市开展智能康复辅助器具(老年)等智慧养老产品租赁试点,对价格高、流通性低、老年人需求度高的高端产品,探索以租赁方式在老年人家庭进行推广。加强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合作,发挥皖南、大别山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等生态康养资源优势,打造智慧康养服务示范基地,对接省内外旅居养老需求。依托有基础、有条件地区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养老等服务。
五、产业布局
立足全省现有产业基础,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按照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特色明显、分工合理的全省特色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布局,在全省范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
合肥市。依托合肥市产业基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围绕中国声谷、软件园区、生物健康大数据产业园等,重点开发面向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居家养老等服务的软件应用工具包和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应用于各类智能终端、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及“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综合系统平台;依托智能家电和集成电路等制造基础,重点发展通信芯片、高清视频芯片、智能新型传感器、显示屏、智能小家电等产品;发展低功耗、微型化血糖、心率、心电监测等健康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类可穿戴监护设备;发展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智医助理等。引导智慧养老机构开展智慧照料、智慧医疗、智慧文娱、智慧康旅等服务。
淮北市。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全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城区居家、社区养老“二十分钟服务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打造“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体。
亳州市。围绕云计算产业园,重点布局开发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及数字视听等产品。基于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智慧便民服务和关怀照料等养老互助服务。依托中医药之都建设,发展医养、康养、旅游服务及中医药产品。
宿州市。围绕云计算产业园,布局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布局数字化医疗3D打印项目,包括术前模拟、医学模型、隐形牙套、义齿、医学解决方案、手术导板等。
蚌埠市。重点发展智能化医疗影像诊断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产品。发展医养康养服务,基于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配餐代买等智慧便民服务和关怀照料服务。
阜阳市。重点布局智能照明、高清摄像头、智能识别模组、智能终端设备、现代医药等。
淮南市。拓宽大数据产业链布局,加快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大数据应用服务项目建设,推动智慧养老系统建设,打造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监管等智慧化平台。
滁州市。重点布局智能化高端家电,包括新型高端智能冰箱、绿色智能终端产品、智能自动控制用继电器等。
六安市。支持紫荆花怡养小镇等养老平台,加快推广智慧养老应用,重点建设智慧健康养老平台,推广使用健康监测、康复理疗、安全防护等智能终端产品,实现老年健康状态动态监测。推进家庭医生远程诊疗、服务机构视频关爱和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探索建立远程居家照护服务模式。
马鞍山市。围绕软件产业园,重点布局开发各类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开发“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的智慧健康养老综合系统平台。
芜湖市。围绕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服务机器人产业基地,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依托软件产业园,重点开发远程提醒和控制、自动报警和处置、动态监测和记录紧急呼叫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以及“智能硬件+云平台+服务体系”综合系统平台;围绕智能家电制造集群,重点发展高清显示屏、可穿戴设备显示屏、高端智能空调。
宣城市。支持和发展以智能护理床为代表的智慧养老终端产品制造产业。重点推进以“宣酒醉美小镇”为代表的养老小镇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智慧养老综合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
铜陵市。重点建设市级养老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平台,依托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医养融合中心和养老产业集群。
池州市。创建一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布局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软件;布局智能家电、高清摄像头和智能识别模组及智能终端设备等。
安庆市。依托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实施云服务计划,建立完善远程服务中心、影像检验云中心、慢性病管理云中心。
黄山市。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新安医学、养生文化资源优势,面向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探索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重点加强智慧养老社区和旅居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在智慧养老社区和机构率先推广柔性可穿戴生理监测设备、智能陪护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智能洁具、老年人看护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等产品应用,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强化自动诊断、慢病监测、健康管理、健康预警、辅助诊疗等服务,构建便捷的智慧康养体系。
六、主要任务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鼓励省内有关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为导向,加强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重点产品的联合攻关和技术研究,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医疗技术等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融合创新。
二是建设和优化各类创新平台。优化提升现有相关创新平台水平,鼓励企业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和扶持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与智慧健康养老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鼓励省内有关企业牵头成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联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技术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加强公共数据和资源平台建设,提高开放共享水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大力集聚创新资源。鼓励省内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智力与技术入股方式与中小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
专栏1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智能硬件和软件产品。推进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特别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等技术研发,突破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人机交互性能的无障碍性,研究系统硬件安全、软件安全、系统安全及数据和隐私保护,确定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条件。 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重点攻关多信息融合与智能控制、穿戴式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交互的理论体系,突破自然人机交互、生理计算、情感表达等核心关键技术。 |
(二)质量标准提升工程。
一是通过制造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从提高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入手,结合产品生产、制造的模块化与集成化特征,促进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创新发展,积极推广和运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与质量提升的协同互动机制,带动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专栏2 提升产品质量性能 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针对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网络化、创新化的发展特点,加快高质量产品生产线及智能工厂建设,引导生产企业针对老年群体的特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从安全性、稳定性、便捷性角度,开展人体舒适性、易用性评估评价。 智能家居产品。在智慧健康养老家电产品、电子家居产品领域,依托检验检测机构,从功能设置、性能参数等方面引导企业改进提升。 |
二是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利用标准化、专业化的产品测试平台,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测试、验证工作。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健康、养老等领域服务认证。支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智慧健康养老标准编制修订,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
专栏3 构建标准规范体系 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标准。研究适用于老年人的智能家电产品安全、功能、性能相关指标参数及测评方法,推进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智能家电产品通用技术标准,实现不同品牌之间的系统兼容、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强智能终端、智能信息系统、APP应用等协同适配,完善相关电子产品、系统平台、服务、数据信息安全防护、隐私数据管理和使用等的标准规范体系。推动智慧健康养老设备产品标准建设,形成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检测计量等标准,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优先推进适用于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血压、血糖、血氧、心律和心电五大类常用生理健康指标智能检测设备产品及数据服务标准建立。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标准。加快研制我省智慧养老服务地方标准,积极申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智慧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自主开展标准研制和申报。加大标准实施力度,促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相关标准提升。 |
(三)品牌培育与宣传工程。
一是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培育。促进智慧健康养老品牌与养老服务产业融合,提高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支持品牌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与大型养老机构、社区、医院、老年文化中心等机构合作。鼓励地方和行业协会依托产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区域品牌创建工作。
二是多渠道加强品牌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移动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多种宣传形式,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健康养老服务事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支持举办“老博会”、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新媒体等有效传播渠道,加强品牌宣传。
(四)新业态培育工程。
一是加快智能交互新产品开发。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深度应用。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领域产品研发,提升可穿戴服装服饰、家庭服务机器人、洗浴设备、养老监护装置、康复器具、健康监测产品、日用家居家电、智慧医疗等适老产品和服务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开展养老机构、社区、医院、家庭等多种场景应用,建设一批智能产品的测试评价和应用示范项目。
二是推进双创工作。借助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带动省内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三是鼓励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支持产业链各环节积极探索运作机制,形成多方受益的利益分配方案,推动用户、终端企业、系统集成平台、医疗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实现多方共赢,形成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运营模式。
四是加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力度。发挥示范企业、示范街道(乡镇)、示范基地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和相关企业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园。
专栏4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可持续运营模式 基于价值挖掘的增值模式。在健康医疗终端产品使用和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基础上,基于市场化原则,探索价值链增值运营模式。 基于用户数据的开发模式。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条件下,探索海量用户生活习惯数据和身体健康数据开发,提升大数据使用价值和获取增值服务收益。 基于用户激励的商业模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向用户出售健康类商业保险产品,引导用户进行更多体育锻炼以减免相应保险费用。 |
(五)开放合作工程。
一是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国际论坛、博览会等途径对接全球优质企业,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产品、先进技术、服务平台和国际化人才,促进对外开放和合作。
二是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国际国内合作,针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链薄弱及欠缺环节,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软件、电子信息、智慧医疗及健康检测研发机构、企业。通过精准招商对产业链进行补充、延伸和强化,借助招引企业的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带动当地企业发展。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化项目,积极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三是鼓励产品国际注册与出口。鼓励有关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计划,加快产品国际注册,积极开展国际业务,扩大产品出口,推动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引进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发展所需的智力和技术等资源,拓宽国际健康人才培养渠道,巩固拓展智慧健康养老合作项目。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跨部门协同合作。
发挥省智慧养老事业和产业领导小组作用,强化部门间在政策、标准、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互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各市经济和信息化、民政、卫生健康、科技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建立工作机制,密切上下联动和横向协作。
(二)加大产业政策扶持。
积极推动各部门加强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扶持,发挥制造强省、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养老服务等政策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推动优秀产品和服务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中的应用,支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
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资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健康养老项目建设。强化政策引导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智慧健康养老领域融资模式创新,探索信贷服务创新,鼓励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安徽省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对智慧养老类项目优先投放,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围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重点,落实国家及省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急需紧缺人才、高端人才等引进力度。持续开展养老人才培养培训“十百千万”工程,将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从业人员纳入省内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利用外脑,加强与国内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专家级人才的联系和沟通,为我省引进智慧健康养老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数据服务标准研究,引导我省智慧健康养老企业与信息安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研究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安全标准。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流程规范评价,推动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市场自治的综合监管机制。推进相关平台建设,融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咨询服务机构,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以技术创新、标准制订、产业应用为目标的产业联盟。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统筹养老服务数据资源,推进构建横向对接、纵向贯通的全省性养老服务数据资源中心和管理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