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4170255631526X5/202107-00044 组配分类 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社局 发文日期 2021-07-09 08:04
发布文号 关键词 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信息来源 宁国市人社局 主题导航 劳动、人事、监察
信息名称 稳就业筑牢民生之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就业工作述评 内容概述

稳就业筑牢民生之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就业工作述评

顺时势,惠民生——构建中国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

就业,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在不同历史时期,促进就业始终是党的重要民生政策。


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要保障劳动者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400万名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稳定社会发展、稳定新生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改革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为突破口,探索实行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在统包统配就业制度之外打开了一个缺口,安置了1700万名回城知识青年就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社会问题。同时,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搞活企业用工机制。


1992年,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四大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确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就业方针。


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就业是民生之本写入党的报告,确立了就业政策在宏观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到2005年,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续扩展。再到2008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党的十八大后形成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可以看出,每一阶段的就业方针都是与时俱进的,都顺应了当时就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就业优先政策作为三大宏观政策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2020年,中央把保居民就业突出地放在“六保”的首位,凸显出稳定居民就业、全力保住工作岗位是经济工作的底线,是宏观政策非常重要的目标。


伴随一项项稳就业、惠民生的宏观政策陆续出台,一项项保就业、促创业的精细措施持续落地,我国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


拓岗位,优服务——就业成就举世瞩目

宋建青回想起40多年前找工作的情景仍感慨万千。


“受‘文革’的影响,当时没有那么多岗位,年轻人中有的留在钢厂当工人,有的待业在家或四处找零活。”宋建青说,1977年他响应号召选择了上山下乡,到浙江省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插队,之后应征入伍。


1981年,按照复员政策,宋建青被分配到杭州钢铁厂,得到了当时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让宋建青感慨的是,2018年当他退休时,自己的女儿却放弃了在国企的“铁饭碗”,跳槽到民营企业。


两代人,两种命运,却是时代发展最好的映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制度实现根本性变革,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完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就业发展道路。


翻开十八大以来的就业答卷,稳就业、促发展的佳绩亮眼纷呈:就业总量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7.5亿人;2020年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400万人,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党中央始终牵挂着重点群体就业。多年来,在经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过程中,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整体平稳有序;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须臾不放松,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推进,就业援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力开展就业扶贫工作……一个个难关不断被攻克,一项项改革持续取得突破。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群众幸福感逐渐提高。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就业结构正逐步从第一产业吸纳就业占多数的金字塔型,向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倒金字塔型转变,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趋势明显,区域就业格局更加合理。


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建立健全了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供给,让就业服务零距离;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劳动权益保障加强,企业用工行为日益规范,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能力普遍提高。


就业不仅助力国家富起来、强起来,更让老百姓腰杆挺起来、钱袋子鼓起来。


“就业持续稳健增长,成就卓然,为改革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说。


稳大局,促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就业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就业结构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对就业产生深刻影响。非常时期需要精准采取促就业的非常手段,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从国有企业改革后再就业工程的精准实施,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援企稳岗“五缓四减三补贴”系列措施的出台,一项项保就业、促创业的精细措施逐步落地,为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搭建起通往未来的希望之桥。


从国家启动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出台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的措施,到脱贫攻坚战役中,在贫困地区积极探索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有效路径,一次次稳大局、暖民心的精准帮扶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探索建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行之有效的政策,富有创新的举措,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经济和就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严峻挑战,全国人社系统接连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失业保险扩围等政策,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就业补贴政策,确保重点企业用工和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人社部门第一时间发放援企稳岗返还资金,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青岛星跃铁塔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凡波道出了万千人的心声。


任何宏大的国家愿景,只有让每一家企业和每一名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才能描绘出梦想成真的轨迹。


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新发展模式激荡澎湃,这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也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当人工智能、“互联网+”不断催生新的就业形态,人社部门着眼未来,制定培育新动能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不断扩宽灵活就业渠道,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明确一系列重大任务。


砥砺前行,初心永恒。


可以预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的就业之路会越走越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