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2202-00068 组配分类 奋进“十四五”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2-02-14 10:55
发布文号 宁政〔2021〕12号 关键词 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奋进“十四五”
信息来源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导航 综合政务
信息名称 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内容概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派出机构:现将《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宁国市人民政府2021年4月12日(此件公开发布)目录前言·······························1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3第一节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综合实力明显提升············3第二节改革再上新台阶,开放合作结出新硕果············4第三节工业强市再奏强音,科技创新贡献突出············5第四节

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派出机构:
  现将《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国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3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3

第二节 改革再上新台阶,开放合作结出新硕果············ 4

第三节 工业强市再奏强音,科技创新贡献突出············ 5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城市名片不断扩容········· 7

第五节 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8

第六节 全面推进共建共享,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9

第七节 城镇化建设亮点纷呈,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10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第一节 宁国市“十四五”国内外环境的研判及形势分析········ 12

第二节 宁国市自身发展的主要优势················· 14

第三节 “十四五”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6

第三章 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功能定位、实施策略和发展目标····· 1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8

第二节 遵循原则························· 19

第三节 功能定位························· 20

第四节 实施策略························· 22

第五节 发展目标························· 24

第四章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28

第一节 突出数字化引领,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29

第二节 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30

第三节 积极培育工业新增长点··················· 33

第四节 加快为工业提供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35

第五节 全力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 37

第五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 39

第一节 科技引领,全力打造科创高地················ 39

第二节 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新产业················ 41

第三节 质量承载,彰显宁国品牌优势················ 42

第四节 招引回流,深入推 进人 才强市战略·············· 43

第六章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45

第一节 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45

第二节 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46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47

第七章 坚持东向开放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 48

第一节 明确定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49

第二节 抢抓机遇,构建内联外畅交通体系·············· 50

第三节 深度对接,积极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 51

第四节 创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吸引力············· 53

第八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53

第一节 坚持高质高效,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54

第二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5

第三节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建设行动···········56

第四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57

第九章 践行“两山”理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宁国样板·········59

第一节 坚持绿色底色发展,继续推进生态立市战略···········59

第二节 强化生态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60

第三节 促进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健全生态监管机制······ ····61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创建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63

第一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63

第二节 持续深化创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64

第三节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65

第十一章 不断增强民生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69

第一节 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69

第二节 明确发展定位,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71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73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宁国”········77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78

第二节 加强 法治 建设,全面推进依 法治 市········ ······80

第三节 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运行········81

第十三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82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83

第二节 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与制度创新,不断增 强保 障能力······ 85

第三节 打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86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正加快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全市上下要着眼两个大局,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增强 进取 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交出两个更大宁国高分答卷。

《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宁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上下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对宁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和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宁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 加公 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牢牢把握弘扬宁国精神、擦亮宁国品牌、再创宁国辉煌总要求,实现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的总目标,全面开启更大作为、更大发展的新征程,奋力开创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宁国发展卓有成效且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自然灾害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五大发展战略不动摇,深入推进五个年活动,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进入2020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位列71),名列全省首位。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在国家六稳六保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全市经济仍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及高质量发展的态势,2016-2020GDP实现8%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三五期间GDP总量及人均目标基本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增长速度更是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宁国高质量发展再创佳绩,位列安徽省2019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组内前列。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6.7:57.9:35.4的状况,实现十三五规划7:58:35的调整目标,特别是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5.4%,充分显示了宁国产业结构升级成效,经济增长正逐步从以工业为主向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路径转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宁国在中国中小城市百强榜单中位次不断提升。

第二节 改革再上新台阶,开放合作结出新硕果

1.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以宁国精神为引领,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各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交出一份靓丽的改革答卷。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5+X”审批制度的宁国模式,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经开区标准地改革正式启动。发展绩效与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行规模工业企业分类管理,加强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建设,切实推进资源要素向三高企业倾斜集聚。以全国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试点为机遇,打造安徽省首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县级融媒体平台,改革步伐全省领先。城市基层党建“123”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全面构建六级组织治理体系。殡葬改革、紧密型医共体改革、学前教育改革等一批改革事项入选国家、省级试点。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转型、综合执法、社会救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首获推广PPP模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三项国务院表彰激励。

2.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全面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度,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总基调,全力推动宁国对外开放,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处于安徽省县域前列。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宁国抢抓发展机遇,制定出台《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宁国行动计划》,加速融入长三角现代化经济体系,破除区域壁垒,长三角一网通办正式开通,宁国经开区挂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核心汽车零部件),区域合作共建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强与周边县市环境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积极谋划省际毗邻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3.对外开放探索新发展路径。十三五期间,宁国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企业以出带进成效显著。中鼎集团在继收购嘉科公司、威固公司并反向投资后,2016年收购德国AMK公司,2017年收购法国TFH公司,进一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大一带一路步伐,中鼎精密在越南投资设立中鼎精密科技(越南)有限公司,在泰国投资设立中鼎精密科技(泰国)有限公司。中鼎集团入选海外并购金哨奖中国十佳大买手、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

第三节 工业强市再奏强音,科技创新贡献突出

1.工业结构更加优化。“十三五期间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基本实现十三五时期预期目标增速,二次产业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7%以上的水平,工业经济首位度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327家,连续三年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入围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80%左右,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在培育打造成宁国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制定《汽车橡胶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主导作用,逐步形成了以中鼎集团、亚新科为代表的汽车减震、转向系统,飞鹰为代表的汽车制动系统,保隆为代表的轻量化底盘系统等3大汽车零部件系统。在安徽省2019年度首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中位列第二,同时被评为安徽省2019年度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新材料等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市)。

3.创新活市战略成效显著。2016年入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成为中部唯一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812月入围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实现了宁国创新发展战略的突破,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创新百强县(市)。华测、赛宝等公共创新平台相继建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三大创新发展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居全省前列。

4.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省级研发平台58个,国家级经开区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安徽中德(宁国)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安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安徽省特种橡胶材料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入选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第一批)。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城市名片不断扩容

1.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十三五期间,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生态保护,增强全民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加快生态环保和污染防治改革,健全污染源监测管理长效机制,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制度,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扎实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强力推动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强化资源回收利用,顺利通过全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验收。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引导性指标三类指标中,预计约束性指标完成或超前完成序时进度,其余指标完成情况良好。20187月获评首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荣誉称号,202010月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标志着宁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级标杆。

2.城市名片不断扩容升级。2017年宁国成功跻身国家卫生城市行列。2019年再次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5项百强榜单,位居全省前列。随着宁国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及第四届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县)称号,获评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城市影响力、美誉度、认同感大幅提升,宁国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四宜城市新名片不断扩容升级,宁国必将打造成为安徽省诗韵江南和谐人居的示范样本。

第五节 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1.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十三五期间,宁国获评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以三大改革五清一改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推进省级中心村建设,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河道整治、水毁设施修复。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增强,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山核桃产业获得省级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招商引进的行业龙头企业安徽云燕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已正式投产,同时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获评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 全县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20强县。

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十三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十三五时期预期目标增速,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38000元的规划目标基本实现,2020年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535元和2123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从2016年的2.27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2.19,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3.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功能定位明确,乡镇差异化及协调发展成效明显。根据区域自身的资源基础与特色、交通便利性及宁国未来规划发展的空间功能定位,各乡镇、街道明确自身产业发展的特色及重点,逐步形成以工业、农业及精深加工业、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为不同发展重点的空间分布及协调发展格局。

第六节 全面推进共建共享,人民福祉不断增进

1.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十三五期间,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登记42240人,开展各项职业和技能培训50563人次,新增技能型人才10766人。建立健全创业扶持体系,发放创业贷款2.35亿元,1200余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

2.社保改革迈出新步伐。全力推动社保征缴扩面,扎实落实社保减税降费,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完善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修订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建档立卡75194人全部脱贫。

3.加快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短板。33项民生工程顺利完成,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多次荣获安徽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市)安徽省民生工程绩效奖补先进县(市)称号。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及推进省级健康促进市。全面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社区、乡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市中医院迁扩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迁扩建项目已启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及应对能力,启动市医院发热门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宁国中学高中部迁扩建项目、安徽材料工程学校迁扩建项目、港口园区幼儿园、城西教学园区、城南学校、开发区实验学校建成并开始招生,仙霞小学迁扩建项目建成,城北幼儿园开工建设。

4.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残疾人保障体系和老年人福利制度全面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城乡低保全面统筹,构建了特困人员供养平台,提升了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建立完善核对机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现救助事项网上办”“掌上办

5.不断提升治理和服务水平。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共享更加顺畅,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村民自治持续深化,三治融合成效显著。积极构建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和六级组织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

第七节 城镇化建设亮点纷呈,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1.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十三五期间,宁国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仙霞北路、兴宁路、国泰路、旗山路、胡乐路、张村路、嵩合路、燕山路、振宁大桥、慈安大桥、怀安大桥、秀水长廊等重点城市交通项目投入使用,城市路网通达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东津河河沥溪堤、双河东堤及中溪堤,中津河万福段河堤,港口湾水库灌区工程加快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宁国分输站建成投产,图博馆、城北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进一步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城西湖、南山公园、中央绿廊、泗联河公园、牛头山公园、东津河公园、牡丹园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全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快城区内河和老旧基础设施改造,逐步解决宁国内涝问题,破解城市看海难题。顺利完成二里冲垃圾填埋封场项目,建成CKK垃圾协同处置生产线和一条炉排炉垃圾发电项目,很好解决了全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固废处置难题,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深化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保障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促进市民安居乐业。

2.依托数字化资源,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十三五期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治理,实施小区清清亮亮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增设智能充电设备,启动垃圾分类智慧服务项目,全面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进度,开展城市道路临时收费管理工作,城市精细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数字化资源,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工作,建设智慧供水、智慧房管、智慧人防、智慧工地,管理水平及效率显著提升。

3.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致力推进特色街区及特色小镇建设。重点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保护,形成特色街区及特色小镇建设。河沥溪老街2019年获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完成胡乐历史文化名镇10栋历史建筑挂牌保护,2019年被省住建厅批准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县。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三五期间,霞西镇白茂村、港口镇山门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仙霞镇仙霞村、云梯乡千秋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4.构建外联内畅交通新格局,交通通达性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宁国市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构筑外联内畅的大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以宁宣杭高速、扬绩高速为主通道,G233G329G330S104S207S345S457S465)、S467等为主骨架的公路运输网络。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实现全市市区与乡、乡与村之间的道路全部通达。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节 宁国市十四五国内外环境的研判及形势分析

1.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性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贸易保护态势势必加剧,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将面临巨大挑战。世界经济衰退的迹象非常明显,其持续性影响将会加剧。20206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美国华盛顿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更新内容,再度下调了2020年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预计2020年全球GDP将下降4.9%,比4月份的上一期报告中下降3%的预期还要低1.9个百分点。IMF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上半年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比预期的更为严重,预计复苏将比之前预测的更为缓慢。如果2021年出现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当年的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下降至0.5%。世界银行2020611日预测,2020年全球GDP将下降5.2%。如果形势按照悲观情况发展,那么2020年世界经济可能会下降8%2021年呈现小幅恢复性增长,略高于1%,今年 新兴 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GDP下降接近5%。世卫组织总干事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2021年得到全面解决,世界经济将逐步恢复。衰退中的世界经济自然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状况,作为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大国,中国经济发展必然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

2.中美贸易问题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美关系走向的不确定及世界经济的衰退状况,致使中国十四五期间将构 建以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美贸易摩擦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经济的重大事件,其影响远超两国之间,也将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障碍和制约,进而影响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技术封锁和各种延缓中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举措将会层出不穷,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导向,将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也预示着我国要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两个循环同时推动发展的双路径。一方面保持原有的国际市场,尽量不脱钩发达经济体,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坚持自主发展的内循环战略,避免被别人卡脖子,受制于人。

3.国内经济逐渐向好,双循环路径正加快形成。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的地位将更加提升,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会全面加速。2020年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GDP第二季度增长达3.2%,第三季度增长达4.9%,前三季度累计增长0.7%,数据已归正,已经看到复苏的态势,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朗。基于国际疫情及中美关系的考虑,中国在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同时,国内大循环的道路及空间发展战略的地位也将凸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一体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快实施,长三角自然成为宁国外向型发展最重要的依托空间。820日,总书记在安徽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安徽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宁国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为,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再创宁国新辉煌。

第二节 自身发展的主要优势

1.工业强市战略始终坚持。疫情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前沿科技创新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的发展即使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仍旧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且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仍保持在47%以上的水平,体现出雄厚的工业基础与抗风险能力,增长韧性不断增强,加上省大力实施个十百千工程,有利于宁国进一步放大创新型县市品牌效应,依托一区一园的平台载体、“1+5+N”的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 产业加快发展。

2.高质量发展是宁国的一张名片。宁国在突出工业强市的同时,并没有走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而是立足于科技创新。2016年入围我国中西部省份唯一的县域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两新产业增速较快、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宣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逐步缩小,2019年为2.24,比2018年缩小0.01。循环经济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全市遍及,2019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5%,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9.55%

3. “工业+科技+旅游的发展路径清晰。宁国2019年人均GDP达到1311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2019年世界银行重新修正的标准人均GNI(国民生产总值)为12375美元,宁国已经进入了高收入的发展阶段。高收入及发达国家的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全能型,产业主要为金融、贸易、科技、工业及旅游,典型国家有美国、日本、英国、瑞士;第二类是工业及科技发达型,产业主要包括科技、工业及旅游,这些国家既拥有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又是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典型国家有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丹麦;第三类是工业资源型,产业主要为工业加资源,这些国家物产资源丰富,也有不错的工业实力,典型国家有挪威、瑞典、芬兰、荷兰、加拿大。宁国的发展道路与第二类型国家的产业路径特征非常吻合,产业发展方向非常明确,而且这一特征始终贯穿在宁国经济社会发展中。

4. “宁国精神得以持续发扬。一个地域得以快速发展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企业家及其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服务型政府的打造。宁国具有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且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是培养企业家及创业者的沃土,培养了一批具勇于创新有闯劲的企业家团体,在这些企业家的带领下,造就了宁国特有的企业创新精神及争当企业领袖的氛围和环境,这是宁国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5.宁国交通区位进一步改善。十四五期间,宣绩高铁、宁安高速、宁杭高速于潜段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将相继建成完工,宁国与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 连接 通道更加快捷,宁国1235出行交通圈正加快形成,对外有利于宁国进一步用好毗邻苏浙、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更好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更好融入杭州都市圈,必将有力促进宁国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第三节十四五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空间制约。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对土地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安徽省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将使得宁国市十四五及中长期内将面临土地要素与发展空间的较大制约,这是宁国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开发区空间已趋饱和,只能是结构性的调整。相对脆弱的生态要进行修复与保护,进而影响土地要素的供 给与 发展空间的拓展。当前应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保障发展空间的供给,为宁国市十四五及未来中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2.传统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放缓。传统重点产业的增长环境发生改变,快速增长的模式受到挑战,带动作用明显放缓,新增长热点尚未真正形成,或者仍处于萌芽状态。宁国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受到国内汽车市场下滑、新能源汽车发展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快速增长的原始动力已经消失。耐磨铸件产业受市场空间压缩、竞争加剧及环保政策等影响,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电容器产业尚未形成一个具有规模及市场知名度高的头部企业,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个传统主导产业未来发展都出现了瓶颈,其带动作用将会逐渐减弱,同时新的增长热点还没有真正形成。

3.新的旅游增长极尚未形成。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宁国依托优势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很好成绩,全域旅游得到快速发展,旅游热点也不断出现。但旅游核心地青龙湾地区的开发受制于保护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取得有效的进展,这使得宁国市旅游业的发展缺乏核心增长极。同时,青龙湾及周边乡镇现行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叠加高铁尚未开通等劣势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与大的旅游市场距离1—2小时的车程最好),使得宁国旅游大市场来源地上海及江苏来宁国的便利度相对较低,宁国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4.人口及劳动力问题继续存在。工业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问题或高素质劳动力问题。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将是宁国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地理、交通、收入及县级市级别因素等原因,使得宁国市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环境相对缺乏优势,目前宁国的高素质劳动力来源主要是本地高校毕业生回流。同时一般劳动力同样存在短缺现象,用工难成为企业进入宁国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宁国市常住人口规模偏小,而且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这对于经济增长活力、消费市场潜力及劳动力供给都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功能定位、实施策略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弘扬宁国精神、擦亮宁国品牌、再创宁国辉煌总要求,锚定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总目标,强化六个落实,实现六大提升,推动宁国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 加公 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全面开启更大作为、更大发展的新征程,奋力开创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的新局面,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宁国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遵循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高水平惠及广 大人 民群众。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宁国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持续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等高对接沪苏浙,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圈,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数字牵引。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已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把数字技术作为引领宁国实现跨越式赶超发展的强大动能,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扬长补短、固本强基,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功能定位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及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创新优势、生态资源优势与外向投资及反向投资的经验,围绕总目标,结合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特点,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宁国在长三角及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1.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重要支撑城市。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城市网络及产业体系中,立足自身工业强市的核心发展战略定位,聚焦安徽个十百千工程,依托长三角各种产业发展平台及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将宁国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城市及 新兴 产业的主要集聚地,进而实现宁国经济速度、规模、 新兴 产业发展与结构转换、增长潜力等方面在宣城市的绝对优势地位、安徽县域发展的领先水平及全国的先进水平。

2.全国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城市。始终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努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城市,实现全国争先进及保先进的战略目标。

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重要节点城市。进一步提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及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水平,持续深入实施创新活市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动能结构转换,以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与中德智造小镇建设为抓手,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及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尝试探索科研飞地模式,打造长三角及G60科创走廊区域协同创新重要节点城市,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开创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4.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率先现代化领头羊及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作为安徽省 连接 沪苏浙的桥头堡,宁国将依托自身的区位特征,将自身的空间邻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通过合作空间开发及平台建设、交通全面 连接 、飞地经济与产业融合等方式,深度融入长三角,努力缩小与周边发达地区县市的发展差距,成为安徽省东向发展的领先者;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安徽省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率先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5.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依托自然资源及生态优势,积极开发旅游线路,拓展旅游市场,围绕生态旅游、医养结合、体育休闲(赛事)、健康养生等方面,吸引长三角重要旅游来源地的市场资源,打造长三角康养休闲旅游休憩的目的地和后花园。

第四节 实施策略

为实现十四五发展功能定位,立足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补齐自身存在的短板,在继续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安市五大战略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努力实现宁国十四五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1.城市网络节点功能及规模质量提升策略。宁国在新发展格局中,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升自身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节点位置,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外向发展资源与优势,借助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在国际循环中提升自身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通过交通衔接打通长三角及国际之间的通道,特别是高铁、城际铁路和高速等快速交通通道,进入高速通道网络。同时利用产业关联进行经济上的实际往来,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不断提升城市在网络节点的位置。进而通过拓展市场空间及深化经济关联,实现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的同步提升,进而保持在安徽省及宣城市的领先水平。

2.产业结构及创新动能提升策略。随着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宁国产业遭遇发展的瓶颈期,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宁国产业结构存在升级及高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板,大力发展促进工业制造业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提高创新能力及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提升战略性 新兴 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形成以科创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态势及动能结构的转换,增强发展质量与效益,聚力打造具有宁国特色的战新产业集聚区、科技转化承载区、改革创新引领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3.开放平台构建与发展环境提升策略。一方面要搭建各类有形及无形的平台为各类行业主体服务,实现营商环境及服务水平大提升,擦亮宁国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获得各种市场资源。在国家级经开区港口产业园中德智造小镇中宁梅的工业经济走廊一梁四柱的工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建设皖浙毗邻产业合作示范区,为十四五2035远景目标奠定空间基础。另一方面要依托产业发展基础,打造行业发展及特色产业发展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商品及技术展示与交易服务。

4.全域旅游大发展与两山理念践行提升策略。紧抓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美丽健康河湖,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加强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深度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基本建成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重要卫星城市和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全力打造长三角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健康养生、医养结合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后花园。

第五节 主要发展目标

1.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 法治 宁国、 法治 政府、 法治 社会,平安宁国建设达到新水平,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优势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协调得到新进步,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瞄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民生福祉、风险防控、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六大提升,全力以赴推进现代化美好宁国建设取得跨越性进展。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全面进步。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速、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全省县域持续争先进位。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为5:55: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驱动全面增强。创新型县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载体主体培育等取得新的突破,主要创新指标始终保持全省领先位次。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省县域前列。到2025年,研发与试验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战略性 新兴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战略性 新兴 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5%

——生态文明全面领先。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优势更加彰显。深度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重要卫星城市、长三角健 康服 务和养老养生基地,形成美丽中国宁国样本。到2025年,空气、地表水质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提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改革开放全面加速。重大交通短板加快补齐,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更优、市场机制更活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深层次融入杭州都市圈、对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凸显,全面形成对外开放合作新局面。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达6.2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250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5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教宁国、健康宁国、幸福宁国,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化水平达到长三角县市平均水平。到2025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000元。新增城镇就业850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治理全面提升。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社会主义民主 法治 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各领域 法治 化水平全面提升。党建引领的自治、 法治 、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平安宁国”“ 法治 宁国建设持续深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

专栏1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
预计

2025
目标

年均增速(%

指标

属性

一、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84.6

650

8.5以上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00000

160000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0.98

42以上

6以上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3.2

10以上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6.3

185

12

预期性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6.3

10以上

预期性

二、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7

3.2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72.5

75

预期性

战略性 新兴 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45以上

5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109

200

预期性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8

30

预期性

三、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比

5.9:57.3:36.8

5:55:40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0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6.8

40

预期性

四、绿色发展

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

86

上级下达

约束性

地表水国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100

上级下达

约束性

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上级下达

约束性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79.55

79.6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942

1042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完成下达任务

90

约束性

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

95

上级下达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完成下达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下达任务

上级下达

约束性

五、开放发展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4.65

6.2

6

预期性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

191

250

5.5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3.6

5

7

预期性

六、共享发展

年末总人口(万人)

38.2

40

预期性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8288

55000

同步经济增速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4.5以内

约束性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

99.2

100

约束性

第四章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安徽县域排头兵

坚持工业强市首位战略不动摇,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数字赋能和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延展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上市、规企、创业、创新、外贸等五大倍增行动计划,重点培育群主”“链长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冠军企业,加速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促进产业由单体梯队转变,加快构建“1+5+N”千百亿级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培育1个千亿级和5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超500家,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深入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业体系。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新兴 产业聚集地。

第一节 突出数字化引领,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1.加快建设数字宁国以信息化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聚焦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核心领域,深入推进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系统集成,强化数字经济对各行各业的赋能,建设数字宁国。积极推进政务大数据开放智慧宁国传统特色产业大数据融合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据采集平台及各类数据利用平台的建设,积极吸引平台类企业及大数据相关企业发展及进入,同时也为宁国工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及决策服务。

2.积极推进数字化应用。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推进两化融合,全面提升制造设备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水平。大力推动数字化工业应用推广,推进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改造升级,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大力发展5G工业场景应用,推进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上云行动,为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协同营销、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等工业云服务。积极推广设备联网上云、核心信息系统上云、业务上云、数据集成上云,深化云应用。同时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生活服务数字化,推广数字生活应用场景,深化数字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物流配送等社会服务各领域的应用。

3.大力培育数字 新兴 产业。积极发展在线经济、流量经济、网红经济和直播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紧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数字科研领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云计算、AI、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 新兴 产业,着力建设数字化产业化应用基地,全力打造承接杭州数字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前沿阵地。

第二节 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1.加快培育千亿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充分发挥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全省首批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基地、宁国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基地、省级先进高分子和高端金属材料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等载体品牌效应,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从零件向部件及总成、整机装备集聚的产业链条升级发展,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不断扩展新的发展平台,扎实推进中德智造小镇建设。积极推进橡胶零部件与新产业的对接,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能级提升,不断加快产业高级化进程,为宁国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创造发展空间。

专栏2汽车零部件发展方向

以中鼎集团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并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提高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以高端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整机配套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推动发动机、底盘、车身附件、充电产品、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产品的发展,加快满足下游行业对产品极端尺寸、组合化、集成化、系统化、轻量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要求。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主动或被动安全系统所需的各种橡塑密封件和减震件。鼓励在工程机械、现代农业装备、石油化工、核电、风电、高铁、航空等 新兴 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


2.打造升级版中国耐磨铸件之都。充分发挥铸造产能优势,大力实施耐磨铸件产业战略重组,加快传统铸造绿色、高端、智能升级迭代,推动耐磨铸件产业向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方向及高端铸件、精密制造及成套设备与环保产业方向发展。依托上市企业浙江长盛股份工程机械精密基础件、民企浙江中达投资的汽车、工程机械及通用机械用精密零部件生产等重点项目,将耐磨铸件产业由单一生产耐磨材料向专用机械铸件、机械装备制造、模具制造、再生资源等产业延伸发展,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和精密铸造产业,积极争创耐磨铸件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3高端机械基础件发展方向

大力实施耐磨铸件产业战略重组,推动精密铸件、电泵、模具、紧固件、弹簧、液力和气动元件、传动件、工程机械等高端机械基础件产品研发与生产。推进产品品质向高端化和多样化提升,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将耐磨铸件产业由单一生产耐磨材料向专用机械铸件、机械装备制造、模具制造、再生资源等产业延伸发展,以符合战略 新兴 产业领域的高精尖要求。


3.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头部企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长三角及中国最主要的发展产业之一,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及发展潜力。加快电子元器件产业向高端的高压电容及储能电容等方向发展,积极主动对接未来长三角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航天航空、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领域产业,同时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依托金安国纪,延伸布局铜箔、环氧树脂、池窑拉丝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产业,打造全球智能化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覆铜板生产基地。加快裕华电器公司电容器储备项目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新的龙头企业,积极争创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4电子元器件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宁国在薄膜电容器领域的优势,壮大薄膜电容器、电热器件、微特电机、磁性材料等现有优势元器件产业。巩固在节能灯、传统家电、燃油汽车等传统产品市场。引进和发展 连接 器、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等适宜本地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家电产业配套体系,重点开发变频家电、智能家电用电子元器件,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应用于工业的电力电子、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高铁、城市轨道机车、新能源汽车、国家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军工装备等领域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培育以安泽、源光、裕华、金瑞电子等为龙头的百亿电子元器件产业,鼓励优势产品参与国防配套,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新业态。


4.深度挖掘循环经济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以司尔特、恒基伟业为核心的新型肥料研发生产企业与以新型建材为主的节能建材企业、传统水泥生产企业相结合,深挖再生资源领域潜力,将简单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传统产业打造成基于废料及废物回收处理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5.延长食品及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链。依托云燕食品、詹氏食品为核心企业的食品及农林产品加工产业,挖掘宁国农林资源优势,结合农业养殖种植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长三角优质食品及农林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打造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依托重点产业,引进重点平台企业或依托重点企业构建促进行业发展的展示和交易平台,拓展市场交易领域和研发设计领域,并通过平台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6.支持企业上市做大做强。聚焦主导产业,支持企业上市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密切关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新三板分层改革等资本市场最新动向,深入推进与长三角区域资本市场的交流合作,通过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形成改制一批、储备一批、上市一批、提升一批的梯次推进的上市格局,努力形成“10+10+100+X”企业上市(挂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专栏5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工程

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产业:依托凤形新材料、聚隆科技、中达轴承、科博尔机床、长盛精密、山虎机械等企业,深挖中国耐磨铸件之都产能优势,加快由低端铸造向轴承、机床、机器人等装备制造方向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金瑞电子、安泽电工、源光电器、飞达电气、裕华电器等企业,以关键元器件技术为突破口,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向现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

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云燕食品、詹氏食品、山里仁食品、顺安食品等企业,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重点项目:山虎大型环保破碎成套设备生产项目、华滋新型装配建筑材料生产项目、仕净环保设备制造基地项目、长盛工程机械高端基础件精加工项目、通联年产6万吨塑料建材项目。

第三节 积极培育工业新增长点

1.大力培育精细化工产业。依托港口产业园规划布局的精细化工园区,依托江南化工、锦洋高新等为基础,以高分子及新材料为突破口,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引进技术含量高、安全性高、环保水平高及产出率高的的优质化工企业入园,将精细化工产业打造成未来宁国新的产业增长热点。

2.积极培育新型建材与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及节能环保产业将是未来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依托司尔特循环经济园区上下游企业,充分发挥新型建材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未来宁国发展新潜力增长点。

3.积极培育精密机械产业。机械装备产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及机床产业是我国的一个短板,规划建设港口产业园区精密机床产业园特色园区。结合耐磨铸件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发挥铸造业产能优势,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及积极培育与自身上下游产业相关联的企业,引导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发展,推动耐磨铸件产业转型升级。

4.积极发展半导体及通信设备产业。半导体产业将是我国十四五甚至更长时间内重点发展的补短板产业,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将是大基建的重点产业,也是长三角重点发展的行业,以苏州振远科技为领头的总投资10亿元的半导体产业园建设项目为引领,依托现有云塔科技5G滤波器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方向,大力发展5G相关应用产业,奠定宁国未来 新兴 产业发展基础。

5.积极探索生物医药及中药制造产业未来方向。生物医药业及中药业在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以大健康为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也是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中医药发展是健康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市药材生产,积极发展中药制造产业,打造未来健康产业新亮点。

6.积极探索大飞机配套零部件产业可能性。借力大飞机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布局的机遇,依托我市较强的工业集聚基础和全省先入的青龙湾通用航空机场,加快打造航空产业园,组织宁国现有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主动对接上海的大飞机产业,积极进军并力争成为大飞机产业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同时吸引科研机构来宁设立科研机构,打造宁国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及新增长点。

第四节 加快为工业提供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1.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质效,积极争取各大银行省分行、证券和保险等省级公司对我市的金融资源倾斜,继续加大招行引资工作力度,吸引沪苏浙发达地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私募基金等机构来宁设点或开展业务,借助县域普惠金融试点、农村现金服务示范区等创建优势,不断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借力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广泛开展金融信贷产品创新试点,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根据生产及市场需求,以及公路及铁路站点规划设计,谋划建设区域性物流产业园,涉及到交通、仓储、市场建设,包括港口物流园区、高铁新区及原有的物流园区,同时根据外贸发展的需求,积极谋划B型保税物流仓库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网络,构建长三角冷链物流配送枢纽和县物流中心城乡配送中心二级物流体系。加快推进中汉仓储冷链物流项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皖东南最大的食品冷链加工物流园区。

3.大力发展中介和平台服务业。依托工业发展及上市公司形成的宁国板块,大力发展法律及会计等相关中介服务,以制造业发展及产业集聚为源头,吸引公共研发、检验检测、计量认证等平台落户宁国。积极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主动融入长三角数字化贸易平台建设,推动建立集外贸咨询、通关、结汇、退税、信保、融资和跨境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亚夏集团总部建设,争取设置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建设工业产品采购市场,力争纳入全国试点。

4.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多形式多领域招引总部经济,想方设法招引沪苏浙地区的管理总部、资本运营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来宁国发展,同时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总部经济。研发设计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对企业研发设计能力进行差别化的政策支持,实行不同的投资强度标准,重点支持与宁国产业发展相融合的研发设计行业,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对工业产品创意设计的支持。

5.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健康养老、现代商贸、教育健康、文旅休闲、住宿餐饮、居民生活等服务业质量,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供高质量的物质消费品和精神生活消费品,为工业发展提供高效配套服务,带动就业,助推产业升级,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专栏6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

宁国市青龙湾旅游休闲集聚区:宁国市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到2025年,实现接待旅游人次500万人,营业收入20亿元。

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依托詹氏、山里仁、任阿三等电子商务企业,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建设,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

示范县。

企业上市(挂牌)格局:梯次推进改制一批、储备一批、上市一批、提升一批,形成“10+10+100+X”的企业上市(挂牌)格局。

总部经济: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及新纶科技、财合税等企业,招引一批总部经济企业落户我市,打造总部经济中心。

企业培育:力争网销额亿元以上企业达10家,自营进出口企业达350家。

重点项目:奥特莱斯购物小镇、永电智创城建设项目、中汉20万吨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及农副产品集配中心项目、浙商大厦项目、中德小镇5G产业园标准化厂房项目。

第五节 全力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

1.构建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积极探索园区发展新模式,全面统筹经开区和东津特色产业园建设发展运营,突出中德小镇二期、港口产业园化工集中区等重点,着力打造港口产业园市区(经开区)中德智造小镇东津特色产业园(中宁梅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的工业经济走廊及宁国工业空间总体发展的一梁四柱(一梁是开发区、四柱是港口、中溪、宁墩、梅林),系统推进特色产业园、特色小镇、园中园、小微产业园等建设,通过规划共编、项目共谋、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等,强化“1+1>2”的聚合效应,最大限度拓展空间、优化布局、盘活要素、提升能级,不断提升产业平台的承载能力,真正把一区一园打造成全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项目建设的大战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积极谋划建设皖浙毗邻产业合作示范区,与国家级经开区联动,聚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样板区、战新产业集聚区、科技转化承载区和改革创新引领区。

2.加快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空间资源整合,持续优化完善园区功能。经开区南山园区实现转型升级、二次开发及空间再造,港口产业园区则以承接长三角产业示范区为方向,打造园区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德小镇以中德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为引领,东津特色产业园以G60科创走廊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为基础,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打造面向国际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强镇战略,调整优化镇域空间,将资源向重点镇集中,着力提升港口镇、中溪镇的工业发展首位度,全面打造片区化工业发展核心镇。

3.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建设,深入推进售配电等配套改革,围绕大力培育的精细化工产业,完成港口产业园精细化工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平台承载能力。加快宁阳西路改造、双龙路市政功能改造、东城大道路面提升等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纬六路、山南路、太平路、经六路,完善园区污水管网建设,推进港口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二期扩能提升项目,做到企业污水应纳尽纳。逐步推行杆线多杆合一智慧路灯的建设,解决多杆林立难题,优化园区风貌。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宁国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活市、人才强市,更大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加速创 新资 源要素流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加 大人 才承载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打造长三角地区县域发展人才高地。加快推进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省县域前列。

第一节 科技引领,全力打造科创高地

1.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创新县市、宁国智谷2.0”、中德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为重点,发挥我市G60科创走廊核心城市地位和宁国智谷平台孵化作用,加强与青山湖科技城、宛陵科创城等平台协调创新,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空间载体布局。鼓励企业在上海、杭州、合肥等高端人才集聚地区设立离岸科创中心,承接创 新资 源,实现借梯登高,探索同长三角区域共建合作特色园区及 新兴 产业园、创业园、孵化器等平台建设。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标准规划建设宁国智谷2.0”,探索设立皖浙跨省同城示范和联动发展区块。

2.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金融保障体系。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引导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等地高校合作,设立一批产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引导鼓励企业在创 新资 源集聚的先进城市设立研发飞地,力争到2025年企业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达80家以上,在市域外研发机构数达到20家以上。

3.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各类创 新资 源,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队伍。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创新性领军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长三角地区和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努力培养更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科技水平高、引领高端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以上。

4.突出科创团队招引。聚焦全市战略性 新兴 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抓产学研协同创新及技术转移,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高校优势科研力量,积极承担实施国家、长三角地区和省市科技专项,重点突破牵鼻子”“卡脖子等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前瞻布局,主动对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和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专栏7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十四区期间新增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0个,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10项。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遴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予以全方位支持,带动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

四五期间,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家以上,高技术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工程:持续强化招才引智,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十四五

期间新达成各类产学研合作40项以上,新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10家以上,累计达40家。

创新载体合作共建工程: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深度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加强与青山湖科技城、宛陵科创城等平台协调创新,积极争创耐磨铸件特色产业基地。

第二节 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新产业

1.抓好战新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 新兴 产业基地和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建设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继成功创建宁国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基地后,依托省级核心基础零部件战略性 新兴 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积极参与三重一创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元器件、耐磨铸件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级战略性 新兴 产业集群。在十四五期间,积极争创耐磨铸件特色产业基地和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宁国三大支柱产业全部成为国字号产业基地的目标。

2.推进战新项目建设与产业培育。加快战新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建成中鼎减震橡胶减震制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迁扩建、永电智创城建设、千洪电子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山虎大型环保破碎成套设备、苏州仕净环保设备生产基地等项目。依托企业主体,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精密机械)、生物医药、通信设备、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战略性 新兴 产业。大力支持安泽、飞达、源光、裕华等企业进军超级电容、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 新兴 领域。同时加大招商合作力度,再引进一批战新类项目,超前实施未来产业布局,抢滩竞争高地。

专栏8战略性 新兴 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25年,基地内企业200家,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实现税收13亿元。

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2025年,基地(集群)内企业100家,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80亿元,实现税收9.5亿元。

六大园区:南山园区、河沥园区、汪溪园区、港口产业园、梅林拓展区、中宁梅产业园。

现代产业集群:“1+5+N”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等产业集群。

汽车零部件产业:依托中鼎、保隆、亚新科等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中德智造小镇,加快发展中德国际智能制造业产业园,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强链型项目,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上下游集聚,打造千亿级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

重点项目:航空小镇、中鼎减震橡胶减震制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迁扩建项目、钰翔全屋定制智能家居生产项目、中达汽车工程机械及通用机械用精密零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云塔5G高性能宽带滤波器12英寸晶圆产线项目、东蒙智创园。

第三节 质量承载,彰显宁国品牌优势

1.着力推进质量强市品牌兴市。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完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各级质量奖,重点培育和挖掘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引领行业标杆的品牌产业。分类建立完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乡村休闲旅游、住宿餐饮业,积极争创行业品牌。力争到202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安徽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5个。

2.深入推进品牌、标准建设。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扩大注册商标总量,提升注册商标质量,推进商标品牌基地建设、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和保护。培育和挖掘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引领行业标杆的品牌集群。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注册商标2000个,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10项。

第四节 招引回流,深入推 进人 才强市战略

1.深层次推 进人 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层次推 进人 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完善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留住机制,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招引政策。实施新一轮人才政策,对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坚持以科研诚信为基础,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灵活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打破现有人才政策中社保、专业、身份等限制,探索赋予企业高层次人才事业身份机制,建立市场化引才荐才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2.高质量实施五 大人 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三津集聚计划。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和 新兴 产业,从海内外重点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对领军人才和团队实行专项奖励。实施高技能人才精准培育计划。实施社会事业领域人才精英荟萃计划。采取绿色通道、校园招聘等方式,加快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四带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带头为民服务的四带乡土人才,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实施宁国籍人才津凤还巢计划。分类建立宁国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吸引鼓励宁国籍在外人才全职回乡创新创业。

3.高水平建设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对宁国科创孵化平台进行扩容,在城区周边规划筹建高水平宁国科创城,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需求,引进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世界500强等企业在宁设立分校、分院等机构,实现高层次人才规模化引进和培养。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科创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力争形成一个科创团队催生一个领军企业、一个领军企业带动一个 新兴 产业的生动局面。探索发展云端工程师”“轨道人才等人才共享模式,鼓励宁国本地企业在海内外人才集聚地设立创新研发型“人才飞地”“研发飞地,建立孵化在外,转化在宁模式。规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投资互建公共实训基地,完善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管理办法,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举办全国性、有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人才峰会等人才活动。

4.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围绕“1+5+N”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立足产业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积极引进高职院校及大学分校,推动学校与企业职能技能训练的对接合作。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支持宁国技工学校升级宁国高级技术学校,提升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的办学层级,争取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或者技师学院的序列,不断壮大创新性、应用型、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奖补,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及培训激励。同时利用大数据招引本地及附近区域高级蓝领,引进各类技能人才,重点解决企业面临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第六章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内循环与内需为主的需求战略将会主导经济发展的动力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 加公 共消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确保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始终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宣城第一位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1.大力培育消费新引擎。紧紧扭住内需这个战略支点,以提高居民收入及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为根本,以补消费场所及消费产品服务能级短板为基础,以满足及提升当地居民及外来旅游康养人口消费需求为目标,加大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力度,大力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双向提速,培育发展线上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各类文化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馆免费或优惠向市民开放,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和安全发展,把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作为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的重要新引擎。

2.补齐消费发展短板。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大力吸引外来人口的流入,增人口基数扩消费规模。同时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增收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实现消费规模提升。以奥特莱斯旅游购物小镇、皖南川藏线旅游集散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大型高品质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建设,进一步拓展城乡消费市场,积极发展夜经济,提升乡村消费、社区商业消费,深入挖掘消费潜力,通过补齐服务水平短板及供给创造需求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3.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大力支持电商及各类新业态发展,引导消费模式改变,提升消费规模。以电子产业园和孵化园为依托,修订产业发展政策,整合现有资源向发展前景好、品牌知名度高的电商企业倾斜,助力发展,做大做强至行业头部企业。紧抓杭州电商产业发展新趋势,吸引专业电商运营服务团队落户我市,提升我市电商发展层级,积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第二节 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1.全面优化招商工作体制机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全面优化招商引资工作体制机制,突出领导带头示范,实行专业招商和全员招商双轮驱动,进一步优化人员力量和组织架构。健全考勤考核、闭环协作、分类供地、即时交办、帮办代办、督办问责、容错免责等机制,持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效。完善项目预审和合同约束,严格落实五不招,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型和新产业新业态领域无中生有型项目。

2.聚焦重点区域和企业加大引资力度。聚焦杭州都市圈、环太湖经济圈、上海产业圈以及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走廊、申嘉湖高速走廊等三圈三廊产业转移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大型央企和知名企业,突出招大引强、招群引链、招新引优,深挖高端资源,找准精准承接合作空间,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分行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专业研究、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着力在承接优质产业转移及加速外迁上抢占先机,努力突破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扩张和带动潜力足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力争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同时依托安徽中德(宁国)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大外资引进力度。

3.聚焦特定群体拓展引资渠道。立足宁国产业基础优势,聚焦激活存量、加速增量、放大变量,寻求精准产业融合;聚焦打造专业园区特色基地、打造飞地经济合作基地、打造苏浙沪孵化器成果转化基地,寻求精准共建共享;聚焦企业家群体、经济管理群体、资本运作群体,围绕现有企业需求,积极开展以商招商,寻求精准信息渠道,拓展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1.加强项目谋划。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坚持经济工作新谋划,项目工作责任化,把项目工作作为十四五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做好外引内培,进一步加强项目谋划,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着力谋划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大好高项目和新基建项目,力争挤进中央和省项目库。围绕两新一重,谋划一批政策性强、含金量高的重大项目,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2.加快项目推进。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部门联动,统筹调配全市各资金、土地、能耗等项目落地关键要素指标,确保优质项目配套优质资源。坚持完善市领导联系推进重点项目制度和协调机制,严格按照五项机制四督四保要求,完善项目保障和服务,继续实施“1+3+8”项目分层分类联系机制、重点项目三级调度机制和季度竞赛比拼机制,深入落实三办一销督办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早开工、续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达产、谋划项目早转化,尽快形成有效投资,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第七章 坚持东向开放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

抢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加快推进的战略机遇,继续实施开放兴市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对外联系,构建宁国1235出行交通圈,打造外联内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积极探索跨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奋力建成全省开放发展、东向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标杆城市。

第一节 明确定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1.打造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全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与沪苏浙交通、产业、环境保护、创新、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深层次融入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为安徽对接沪苏浙及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将宁国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2.融入全球产业分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借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以一带一路国家主要节点城市为主,布局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富余产能在境外集群发展。以安徽中德(宁国)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为引领,以利用国际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通过对外投资及反向投资,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与产业链,提升国际知名度,进而将宁国打造成为世界特定产业链条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及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平台。

第二节 抢抓机遇,构建内联外畅交通体系

1.加快融入全国高铁网络。推动宁国依托高铁到合肥、南京1小时通达,到上海2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力争成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从而进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同时实现到全 国主 要城市5小时覆盖。全力推进宣绩高铁建设,谋划与上海、杭州高铁的直接对接,积极推进宁杭高铁二通道、合肥芜湖宣城宁国、宁国临安城际铁路等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努力实现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中心城市轨道对接,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络。

2.全面打通外联公路通道。加速推进对接浙江的宁国安吉高速公路和宁千高速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实现到杭州1小时通达。加快宁安高速、宁千高速杨山互通、宁安高速至胡乐、胡乐至旌德高速建设。大力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县道升级改造,加快推进G329(小汪村及梅林段+梅林至中溪段、中溪至千秋关段)、S104港口至宁国段(西外环)及S457宁泾路宁国段(北外环)等国省干线一级公路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打通我市干线公路对外 连接 通道,着力构建更加便捷高效多层次的路网体系,实现与邻近省份、重要城市、高速路网的干线公路有效连通。同时结合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积极探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跨行政区域公交一体化运营模式。

3.全力打通城市内部路网。按照五站合一要求,将高铁南站打造为城市综合性交通枢纽,打造多种交通工具的快速换乘和旅客集散服务中心,实现旅游集散、高铁、客运、公交和出租的互联互通,实现旅客的一站式出行,同时将高铁新区打造成高端城市会客厅。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加快建设城市东北外环、西外环线,实现南山园区、中德智造小镇、河沥园区、港口产业园的高效联通。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加快美丽公路建设。依托皖南川藏线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方胡路、周西路和青龙湾旅游码头项目进度,进一步拓展我市全域旅游的内涵,提升游客出行体验。

4.加速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港口与城区的快速 连接 线建设,降低出口企业物流及仓储成本。依托全省首家通用机场(青龙湾通用机场)先入优势,以航空飞行为特色,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拓展机场服务功能,着力打造华东地区低空飞行体验区,加快推进机场二期扩建项目和水上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形成宁国特有的立体交通体系。

第三节 深度对接,积极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

1.打造长三角跨省同城示范区。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建设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目标、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核心汽车零部件)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上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链接、创新对接、产业粘结与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宁国产业发展与长三角融为一体,打造跨省县域经济合作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积极探索构建区域合作的平台及空间。以与浙江海邦创智达成的战略合作为基础,围绕一站、一谷、一园、一镇、一基地,加快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跨区域高效配置,着力打造长三角跨省同城示范区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标杆。

2.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抢抓省积极推进“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的契机,以东津特色产业园为依托,积极谋划建设皖浙毗邻产业合作示范区,并与国家级经开区联动,重点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战新产业集聚区、科技转化承载区和改革创新引领区。积极探索与宁国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长三角区域城市或者国际城市结对(或者城区对),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城市,或通过与国外结成友好城市的方式进行外向拓展,积极探索对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专栏9对外开放合作推进工程

提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申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做好公用型保税仓库申建工作,充分运用公用型保税仓库等海外特殊监管区域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力争十四五末经济外向度超过15%。提升加工贸易业务发展能力,力争十四五末加工贸易规模超8000万美元。

谋划企业海外物流新通道:在芜湖综保区租赁专门仓库并成立贸易公司,在仓库内将发往洋山港或由洋山港发往海外同一目的地港口的货物进行拼箱、配载,引入第三方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落户我市,在我市成立子公司并设立货物堆场,利用宁国陆运安吉港内河宁波港方式对通过

宁波港出运的企业进行统一配载、发货,节约企业物流成本。

培育外贸发展新业态:探索并推广跨境贸易新模式,积极融入长三角跨境电商产业园,壮大跨境电商企业与项目,争创省级重点跨境电商产业园。设立促外贸发展新平台,通过设立出口产品展示中心,运用VR体验、人机互动等方式集中展示出口产品,进一步提升外向度发展水平。积极学习青田经验,营造进口商品商业氛围,设立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满足本地消费需求。

第四节 创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吸引力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市民之家智能化升级,深度对接沪苏浙,不断拓展长三角一网通办深度广度,加快推动政务服务打破部门数据孤岛,拓宽不见面审批事项,全面实现一网一门一次,建立“7×24小时自助服务区,提供全天能办,不断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意识和水平。加强网络信息的联通与数据共享等平台的建设,打通职能部门的各类信息、平台、业务等方面通道,不断优化提升办事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对企业吸引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设立宁国企业家日制度,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提升政府部门主动服务意识,推深做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经开区标准地改革,提供保姆式服务,完善一站通办、主动代办、全程帮办项目服务机制,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最大限度提升项目落地效率。认真落实减费降税措施和各级惠企政策,持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完善权责清单和政府负面清单,严格执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实施中介机构服务专项治理行动,落实市委营商环境和服务效能专项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

第八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色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 坚持高质高效,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紧紧立足山区特色农产品,通过高端化、品牌化等举措提升农产品价值。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山核桃、竹笋、香榧、茶叶等优质农林产品、优质粮油、宁前胡等优质中药材等潜力与基础较好的产业,积极发展花卉、富硒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中高端特色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名优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抓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

2.积极开展区域融合。全力打造长三角的后花园及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以更大的视野吸引长三角人、财、物等资源流入宁国乡村,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及康养基地;做好基础的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生态环境治理及抛荒耕地整治等,让农民拥有稳定的增收机制、美丽的居住环境、完善的社会服务,让农村成为生活的美丽家乡、生产的美丽田园。

3.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的落实。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率达到6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积极开展农村抛荒地整治,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深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

第二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向中高端、特色化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联合体等 新兴 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山核桃、竹产业、香榧、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禽畜养殖由种植养殖向深加工发展,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新增培育国家级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构建多层次农业经营体系。

2.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项目。围绕打造畜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畜禽百亿产业。以安徽云燕食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招引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大力推进思玛特禽业年产100万套肉种鸡建设项目、乾豚牧业年产6万头立体型生猪养殖项目,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民通过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3.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依托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及技能水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和农村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土地流转及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通过并村等方式,挖掘土地指标,增强农村建设用地的流通性。到2025年,力争城乡收入差距控制(保持)在2.15:1以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超同期经济增长水平。

4.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大农村电商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推动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和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电商和快递的深度融合,通过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户通过网销渠道增收。积极谋划建设区域性电商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第三节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1.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实施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动气化乡镇全覆盖,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补农村生活设施短板。实施十村示范、百村美丽行动,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和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持续优化中心集镇中心村布局,同时加强对已建设省级中心村管护,确保建后管养。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开展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七大整治,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不断增强农民幸福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全力加强水利工程补短板。加快实施水阳江干流及东中西津河系统治理,逐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实施供水保障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未达标堤防、病险水库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工程体系。全面建成小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统筹推进重点山洪沟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万家水库、改扩建畈村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强化水源地保护,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

第四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1.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抵押融资机制,最大限度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不断丰富农村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区域化块状发展新格局。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 全县 创建效果,进一步提升詹氏山核桃、黄花云尖茶叶等绿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2.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高端化、品牌化农产品提升工程,聚焦山核桃、竹产业、茶叶、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打响北纬30°”“绿色、有机、富硒、无公害等农产品质量品牌,实现由增产导向提质导向转变。坚持规模化、集群化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创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围绕山核桃、香榧等坚果类和以畜禽养殖加工、熟食产业链为主的两大产业,打造百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河沥现代农业产业园、青龙湾绿色农业示范区等集群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菜篮子。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和用好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及农民收入提供制度保障。到2025年,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值年均增长8%以上。

专栏10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

养殖种植业:中汉智慧农业高科技产业项目、现代化养殖小区项目、思玛特禽业年产100万套肉鸡种鸡及配套建设项目、乾豚牧业年产6万头立体型生猪养殖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精深加工业:宁国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沙埠粮油"菜油两用"油菜推广及应用项目、蝉思生物基因育种生产线与试验中心项目。

冷链物流业:中汉20万吨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及农副产品集配中心项目、顺安一万吨农畜产品冷冻冷藏库建设项目、金津肉业年产20万头生猪冷链加工配送项目。

第九章 践行两山理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宁国样板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及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绿色底色,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 进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全面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绿色底色发展,继续推进生态立市战略

1.全面贯彻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合理划定和优化三线,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山核桃产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水阳江流域上游河道(湖库)水环境综合治理、水阳江中游宁国段防洪治理及三条津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河湖长制,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加快推进万家水库建设,规划南极水库、桥头水库、虹龙水库等中型水库,提高防洪标准,加快补齐流域防洪短板,有效防止自然灾害的影响。

2.强化垃圾分类处置,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完成固废(危)处置项目改造,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强化生活垃圾转运能力。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以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为根本出 发点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让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宁国市打造为安徽省诗韵江南和谐人居示范样本。

3.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拓展两山转换通道。进一步深化林长制,聚焦五绿任务,实施城乡一体化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巩固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森林村庄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实现境内80%的以上乡镇创成省级森林城镇,40%以上乡村创成省级森林村庄,20%以上创成国家森林乡村。加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保护森林生态安全。积极拓展两山转换通道,突出加强以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板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构 建以 国家级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生态价值的经济价值,努力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第二节 强化生态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1.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化河湖长制工作长效机制,划定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范围,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水阳江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和港口湾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把水土流失防治与水资源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推进河流生态流量监管。

2.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环境质量水平。巩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增强全民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系统实施实施青龙湾、三条津河和三条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建立健全黑臭水体常态化管理机制,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大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深化排污许可管理,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动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整治大气污染,持续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治理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大燃煤设施淘汰力度。建立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果和分类清单,实施农用地分类保护与治理,建立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的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抓好治污、治岸、治渔。推进绿盾专项行动,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坚决完成突出生态环境整改问题清零。

第三节 促进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健全生态监管机制

1.以资源集约利用为基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与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加强规划管控,着力形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商业、住宅、旅游、娱乐、工业、康养等具备开 发性 质等项目集中建设区,构建集约节约的土地开发利用格局。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完成市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全覆盖。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程动态有效监管,促进土地、水、矿产、森林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及集约利用。

2.建立健全进出机制,破解要素保障难题。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加快僵尸企业处置,不断深化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亩均产出效率,着力破解发展空间不足、企业用地难问题。健全土地批、供、用、查的长效机制,实现工业与服务业产出效益的综合评价及相应的进入退出机制,以确保重大及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同时完善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的双控制度,落实节能审查,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及碳排放水平降低。

3.健全生态监管机制,确保生态立市战略有效推进。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形成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问题发现查处体系。建立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在线监测、全程监管、协同处置体系。强化生态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保护修复,以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敏感区为重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探索系统性生态治理路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生态风险防范、生态保护和恢复性措施。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创建文化旅游

创新示范区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稳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大景区、大休闲、大康养、大配套、大提升,突出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龙头作用,不断做强山水田园、自在宁国旅游品牌,加快形成四季皆有景、白天夜晚尽可游、线上线下齐火热、城市乡村都宜居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全国自驾游知名目的地、长三角康养休闲首选地、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地。

第一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均衡布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三月三畲乡文化节、青龙湾龙舟赛等文化旅游节会影响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革命遗址保护保护,积极建设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基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讲好宁国故事。加快推进红楼梦文化园、图博馆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引入市场机制,适时启动体育馆、大剧院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打造全民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创建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

第二节 持续深化创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深入开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相结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网上理论传播矩阵。用好地方特色资源,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宁国发展史等教育,积极宣传宁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的典型事迹,讲好宁国故事,传递宁国声音,大力弘扬新时代宁国精神。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创建深化年活动,推动各类创建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实施农村新风堂三年全覆盖计划,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弘扬文明新风、诚信文化、劳模精神、优良家风等,不断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持续优化向善向上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1.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打造全域旅游的空间布局。结合宁国市空间规划调整,进一步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业态丰富、串点成线的“1+2+3+4+6+N”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1个核心景区即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2条自驾游风景道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3条生态绿道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4个旅游度假区组团即以恩龙、山门洞、汪溪为龙头的北部田园度假康养旅游区组团;以青龙湾为龙头的西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组团;以夏霖、畲乡、吴越古道为龙头的东部天目山运动体验旅游度假区组团;以红楼梦文化园、河沥溪老街、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为核心的城区文化、商贸、美食、夜游旅游度假区组团。6个乡村旅游集聚区:方塘、青龙、万家、云梯、中溪、甲路等旅游集聚区。N个网红打卡点:西村、山门洞、树木博览园、红杉林、畲乡风情园、黑洞瀑布、吴越古道、石柱山、抽水蓄能电站、华东大裂谷、一万岭红豆杉等。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青龙湾为核心,充分挖掘周边乡镇、街道人文历史、红色旅游等特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打造宁国西部的旅游新亮点。胡乐镇以千年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依托溧黄高速通道,打造文化特色小镇,同时依托原有的小三线基础,打造康养及旅游产业。打破行政界线和条块管理等制约因素,出台支持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相关政策,统筹青龙湾区域的综合开发,着力打造青龙湾旅游名镇和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积极谋划及提升旅游道路的连通能力。以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积极谋划市域未来衔接道路,全面提升旅游道路的 连接 。加快交旅融合项目建设,包括环青龙湾交通带(方胡路、周西路的打通)、皖南唐古拉旅游公路、X320宁虹路(万家岗至虹龙段)及各主要旅游空间内部的交通 连接 等。结合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同步启动青龙山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做好S01S05道路的 连接 线的前期研究并适时启动前期工作,着力解决宁国南部乡镇之间的道路互联景点 连接 ,促进交旅融合发展。

2.抢占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积极 连接 长三角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拓沪苏及周边的旅游市场,依托 新兴 媒体加强宣传与推介的力度,强化旅游市场的及重点旅游景点之间的 连接 。积极参与长三角文旅一体化联盟,加快共筑文旅融合发展黄金链,形成廊道、古道等彰显城市特质、内涵价值丰富、具备高识别度的国内知名文旅品牌。加大环青龙湖的道路沿线旅游景观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为青龙湖发展腾出空间,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到202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42亿元。

大力发展休闲康养旅游。将旅游与体育、康养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宁国特色的旅游、体育及康养相结合的大旅游产业或大健康产业,全面升级旅游产业,打造重点面向长三角的旅游及康养基地,吸纳康养需求人员的长期或候鸟式居住。依托秀丽山河的自然资源优势与小三线的历史渊源,打造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旅游休憩地及康养服务的后花园。

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应用,打造智慧文旅体验新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宁国积极寻求与长三角城市的文旅项目合作开发、文旅平台共同搭建、文旅市场互利共享、文旅交通互联共建。聚焦文旅融合,积极开发滑雪体验、温泉度假、缆车观光、非遗研学等升级版文旅融合新业态。深度挖掘山门洞、千年龙窑、河沥溪老街等历史文化,打造红楼梦文化园、千秋畲族风情园等风格各异的文化风情小镇(园)。依托“四水八岸,着力打造夜游经济。依托青龙湾、真也天境、港口西村等打卡热点和西津河城区段,策划夜民俗风情演艺、篝火晚会、公开水域游泳赛、龙舟赛、环山环湖自行车赛等一批文旅节庆活动和文体赛事。

积极开发低空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依托2015年建成安徽省首家通用机场,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挖掘航空旅游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打造具有旅游特色的华东地区低空飞行体验区,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群众需求。充分利用我市先发优势和良好的资源禀赋,积极打造水上机场项目,开发通用航空新功能。充分发挥宁国乡村好山、好水的生态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融合流域水环境治理、全域旅游加快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乡村特色旅游,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耕种植等农业体验项目,形成以港口西村为代表的一批A级村落景区。

专栏11文化旅游提升工程

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对接宁杭高速於潜段建设,加快宁国安吉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高对接沪苏浙交通通达性。提升青龙湾通用机场通航能力,谋划水上机场项目,加快市内旅游景区内各级路网建设,打通各景区之间内循环 加块 市、乡、村三级游客中心建设,提升车流、人流集聚分散功能,同时布局一批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工程: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加快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加强文化惠民活动,实现文化活动载体全覆盖、内容特色化、形式多元化,创作一批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文化支持力度,开展文化进景区、文化进村庄、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学校等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智慧旅游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互联网+旅游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建设多级

联动的旅游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应用平台,充分利用省市共性支撑能力,整合我市信息资源,发展

智慧化特色应用,实现对上、对内互联互通。加强与皖游通公共服务平台和美团、携程等平台对接,汇集全市一站式旅游信息服务。凝聚科技创新,赋能宁国智慧旅游,实现服务升级、监管升级、营销升级,为新常态注入新动能,努力实现一屏观景区、一网管全域、一机游宁国,打造沉浸式智慧旅游新体验。

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工程:建立文物保护资源库,强化文物申报和文物保护。加大国家省级文物修复工程,增加市县两级文物投入,加大对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和古老传说等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力度,重点扶持一批濒危性的非遗保护项目。积极申报1—2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新建1—2个非遗传习基地。

擦亮宁国的旅游名片:推出皖南川藏线云上之旅、古道文化之旅、主题研学之旅等文旅精品线路。

重点项目:皖南川藏线”“东入口北入口建设项目、推进高铁新城游客集散中心、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暨皖南川藏线整体开发项目、青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旅游配套开发项目、宁国市补短板强弱项公共文化设施提升项目、宁国唐古湾旅游综合体项目、华美达广场开发项目。

第十一章 不断增强民生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 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 发点 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按照一核引领、三聚驱动、全域呼应总体格局,强化全市域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有序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着力打造港口、中溪工业强镇和青龙湾库区旅游名镇,提高资源统筹配置和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能力,增强高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中心城区、重点集镇、中心镇、中心村协调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全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区县域现代化建设样板城市。

第一节 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1.精细化城市发展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一城六区、互补联动、彰显特色、增值赋能总体思路,以城市路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河沥溪老街开发、高等学校建设、教育医疗配套、商业综合体建设等为重点,统筹推进汪溪、城北、河沥、凤形、南山、城南等片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加快推进东部新城、高铁新区、港口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完善城市路网,实现向井字+外环的转变,畅通城市血脉。谋划启动汪港公路延伸工程至振宁路道路及宁港路改线段道路二环建设,优化东部新城交通体系,拓展东部新城空间,实现高铁新区和港口产业园无缝对接。启动嵩合路至宜黄线段、仙霞路南北延伸,谋划新岭路跨水阳江大桥建设,新建宁国北进城二通道,启动国泰路至站前广场、慈安路桥至宁港路道路二横建设,加快构建城市外联内畅的骨架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区域路网沟通以及对外出行整体服务水平,满足多层次交通需求。

2.深入推进山水 融城 ,守住城市生态底色。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彰显城市文化,以全域景区化、景区特色化为主线,促进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着力打造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东部新城片区以东津河为中轴,东津河东以老虎山为中心,河沥溪老街历史文化为主体,打造文化旅游片区。东津河以西以嵩合路、燕山路延伸建设为主,以现高中部、奥特莱斯小镇项目推进区域成片开发。巩固全国县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创建成果,以创建促城建、以创建补功能、以创建强管理,守住生态底色,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

3.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实施精品绿道项目,完善城市绿道网络布局,对已完成的公园绿地改造和提升,打造一园一品特色,启动并完成凤形公园、城市道路、公园绿化提升工程等绿化工程建设,完成环西津河、东津河绿道延伸工程等绿道建设。通过加大公园绿地建设,推进山体水体等生态修复力度,加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提升。谋划启动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高标准完成联合滩生态修复,鼓励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建筑垃圾处置。按照便民、限时、美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各类专业市场、便民点等设置,优化城区公共空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完善城市户外广告、城市亮化美化、老旧街区外立面改造等详细规划,突出城市特色和风貌。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积极争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全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区县域现代化建设样板城市。

专栏12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交通基础设施:宁国临安城际铁路、宣绩高铁、宁国安吉高速公路、S104港宁路二改一、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宁国旌德高速公路、S457宁泾路宁国段、方胡路、周西路。

城市基础设施:东部新城、高铁新城、港口新城、城市路网改造提升工程、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背街小巷改造、城镇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系统。

园区基础设施:G60科创走廊(宁国)绿色智造产业园、港口生态产业园化工集中区综合配套建设项目、港口生态产业园自来水厂一期改造提升和二期建设工程、港口生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和二期建设工程。

水利基础设施:万家水库、水阳江干流及东中西津河系统治理、城市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港口湾灌区工程(宁国项目区)、城市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能源基础设施: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220千伏夏霖输变电工程、110千伏竹峰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嵩合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港开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宁开三输变电工程、110千伏玉屏变主变扩建工程、110千伏东坡变主变扩建工程。

第二节 明确发展定位,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打造港口产城融合的新城区。进一步明确港口副中心城市和港口产业园承接长三角产业示范区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城市西外环建设,打通港口与城区的快速 连接 线,促进大城区大园区互动融合发展。依托港口产业园建设、皖赣铁路扩能改造以及传统的水泥厂的优势产业,逐步实现工业主战场及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高端装备、新能源应用等朝阳产业增长极地位。在新产业发展、人口导入及物流等方面承担城市副中心的一定职能,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区。

2.开辟中宁梅未来发展新空间。推进东津特色产业园建设,以提升产业特色为重点,着眼长远发展,聚焦前沿技术,着力提高园区层次,凭借承接苏浙产业转移优势,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着力将园区打造成皖苏浙产业合作示范新高地。加快中德智造小镇建设,按照产、城、人、文融合的原则,建设集生产、研发、文化、旅游、居住及各类关联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打造基础设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一流、文化风韵独特的长三角智慧智造示范小镇和中德文化交融的国际社区。

3.建设东部商贸旅游集散地。仙霞镇依托与浙江省近邻及商贸业发达及特有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强化其区域性市场的功能定位及市场强镇的重点发展方向。云梯畲族乡以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南极乡、万家乡以山核桃为主的种植业及加工为主的特色优势,打造相应的山核桃特色小镇。同时东部各乡镇依托皖南唐古拉精品旅游线路、吴越古道、黑洞景区的独特自然景观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实现各乡镇集镇、景区大 串联 ,打造东部旅游景观带,实现东部旅游内循环。

4.加快建设多元化特色小镇。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以港口特色小镇、中德智造小镇、恩龙树木博览小镇、千年胡乐司小镇、南极山核桃小镇、青龙文旅健康小镇、云梯畲族风情小镇等为重点,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及宣城市级特色小镇,积极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和经济新增长极。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1.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创业,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实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保障计划,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受灾群众等群体充分就业,加强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培训、托底安置就业和帮扶,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用工管理服务及系列配套政策,培育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体系,建立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高质量就业协调发展机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积极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服务,不断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不断拓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2.大力发展教育体育事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城区布局规划增加义务教育学校,解决现有城区学校大校额和大班额问题。积极探索引进长三角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并逐步完善普惠性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促进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延伸,进一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促进各阶段教育事业发展。扎实开展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努力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实现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将宁国中学打造为名副其实的江南名校。持续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谋划应用型高校建设。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重点加强城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认定。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事业,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和体卫融合。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构建市乡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3.加快健康宁国建设,促进医疗资源提质与均衡发展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健康宁国建设,突出民本为先、民生为上理念,将健康理念融入全市所有政策。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推进与长三角知名医院开展院级合作。深入推进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国家试点,加快实现长三角跨省门诊就医直接结算。实施医疗振兴战略和人才强卫工程,加强卫健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强化政府监管职责,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提升职业病防治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加强妇幼和老年健 康服 务能力建设,完善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促 进人 口均衡发展。积极招引医养结合项目落地,推动社会办医和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不断提升健康宁国建设水平。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优化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布局,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实现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实施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迁扩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改善,不断提升基本公卫服务水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宁国市人民医院公卫应急与传染病中心项目实施,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公共应急服务能力共同提升。

4.健全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涵盖灾害、医疗、教育、住房、司法、临时救助等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失业、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水平,全力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依托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 强保 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退役军人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强化儿童保护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供养范围,提升供养水平。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加快推进残疾人福利工作,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加快服务管理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救助政策和救助手段,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充分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提高征兵质量,加大国防设施保护力度。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动 军民融合 发展。深化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切实发挥工会作用,履行工会职能,维护广大职工权益。积极推动妇女儿童发展和家庭建设,谋划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积极稳妥做好移民迁移安置工作,促进移民就业创业。同步加快推动工会、共青团、民族宗教、气象、红十字会、关工委、档案、烟草、物价、邮政、防震减灾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专栏13社会事业发展工程

教育体育:宁国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项目、宁国市公共实训基地、旗山路一贯制学校、宁国体育馆游泳馆建设项目、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宁国市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兴业路小学、凤行路小学、宁国市城北幼儿园、宁国市新时代精英学校项目、上师三津学校项目、应用

型大学。

卫生健康:宁国市人民医院迁扩建项目、宁国市中医院迁建项目、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宁国市人民医院公卫应急与传染病中心项目、宁国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建设项目、宁国仙霞骨伤医院迁扩建项目、卫生健康信息化项目。

社会福利: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中心、凤形山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托养及综合服务体项目。

社会治理: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智慧警务建设项目、宁国市智慧城管建设项目(二期)、智慧

宁国城市大脑建设项目。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宁国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和谐安市发展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深入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深做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新举措,让广 大人 民群众最大程度共享发展成果,大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及获得感,营造国泰民安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国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深化基层服务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党建+自治、 法治 、德治乡村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市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形成条上五维共治创新、块上六级组织联动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的宁国样板。结合乡镇、街道机构改革,深化六级组织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强治理队伍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和信访最多跑一地改革,扎实推行阳光信访、 法治 信访。防范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积极发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推动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增强社会组织活力,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加快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站等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有效落实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管职责,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长效机制,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不断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3.深化城市治理智能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参与便利度及治理能力。突出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防灾救灾等重点领域,深化城市治理智能化建设,开展智慧城管二期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优建强智慧社区数字平台,全面推开社区治理阳光议事厅。探索开展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等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提高社会治理的参与便利度,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及治理水平。打通各部门之间数据联通工作,降低企业与居民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通过一网通办等方式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及社会满意度。


4.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诚信宁国”。深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应用,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落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拓展消费领域信用应用场景,促进信用体系在重点领域的协同应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探索与长三角城市共建信用联盟,推进区域信用一体化建设,实现跨区域信用分互认和应用场景互通。

第二节 加强 法治 建设,全面推进依 法治

1.加快建设 法治 宁国。深入贯彻习近平 法治 思想,落实《 法治 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 法治 化,健全完善政治督察。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 政府、 法治 社会一体建设,优化政法公共服务,健全社会制度规范,推动打造可预期的 法治 营商环境,增强社会 法治 观念,推进县(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多重风险挑战,推动各领域 法治 化水平提高,用公平正义的 法治 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构建高效 法治 体系。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加强公共法律资源整合力度,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覆盖。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不断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高标准实施八五普法,坚持普治并举,推动 法治 乡村建设,实施法律明白人”“ 法治 带头人双培养工程,不断增强全民 法治 观念。

3.夯实基层 法治 基础。探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加速构成“1+4+N”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动宁国市大调解中心平台建设, 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深化标准化调委会创建活动和百姓说事点活动,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规范化调委会实现全覆盖,百姓说事点各行政村全覆盖。进一步健全规范社区矫正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探索社会化管理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帮扶,营造良好的社区矫正工作环境。

第三节 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1.推进平安宁国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充分发挥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利用地下空间防灾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深入推进五维共治,建立健全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作用,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机制化常态化,增强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威慑力,不断提升宁国社会治安水平及能力,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国泰民安的生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国。

2.维护经济运行安全。全方位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与控制能力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规则,建立健全市场化、 法治 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织密织牢经济风险监测网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增强应对经济增长波动的能力与耐力。重点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开展常态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排查制度,确保经济稳定运行。

3.加强各领域安全保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隐患与治理,强化安全执法,预防和减少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以山区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和物资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完善食品安全追踪体系,构建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粮食生产及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强化疫情等特殊情况下的物资供应保证。同时加强公共卫生、水资源安全利用及数字应用等领域安全。

第十三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的领导,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切实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把方方面面力量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对规划实施的共识和力量,创新思维、振奋精神,凝聚起干事创业强大合力。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1.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高新落地。充分发挥党 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把党领导经济社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聚焦解放思想、提振精神,研究政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以上率下、深入一线,抓主抓重、统筹兼顾,团结一心、形成合力等六个方面,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把落实落到实处。发挥好党委(党组)把分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定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的工作机制,为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精神,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大力弘扬务实重干作风, 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营造干事担当、奋斗创业的良 好氛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维护群众利益,切实为基层减负、为群众办实事。持续整治享乐 主义、奢靡之风,着力查处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推进廉洁文 化建设,加大对典型案件通报曝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决反对 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严格家教家风。

3.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 态化,服务于十四五建设大局,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 督制度。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强化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 监督、审计监督等各类监督协调协同,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持续深化政治巡察,高质量完成全覆盖任务。不断加强同级监督, 推进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持续深化微权力治 理,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充分发挥纪委监委监督保 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助推我市经 济社会发展。

4.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宣城市委全会部署,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实施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和方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强化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及各部门落实责任,并根据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与发展指标等明确年度计划、重点工程、年度目标及工作进度。健全政策协调和协同落实机制,完善规划实施年度预测、中期评估、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二节 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与制度创新,不断增 强保 障能力

1.精准研究国家政策,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部崛起重要指示精神,精准研究国家及省市政府部门在六保六稳中出台的相关政策,用足用好专项债的发行、城中村的改造、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国家级省市级审批权限下放及安徽省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等相关政策,破除面临的发展难题,助推宁国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动国有企集团化组建,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同时结合农村建设用地转让、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地改革试点及以亩产论英雄的奖惩机制等制度性改革与创新,着力解决土地要素制约等问题。

2.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及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着力解决十四五发展中的财政收支突出问题,增强对全市重点项目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乡镇和经开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建立事权和支出相适应的制度,增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 打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着力打造引才留才的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健全完善人才服务链和一站式服务制度,赋予高层次人才优才绿码,提供绿色通道、交通、文化旅游、就医、疗养等服务,解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定期表彰突出贡献人才、宣传先 进人 才典型事迹、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加 大人 才住房支持、生活补助,提供优质教育、医疗条件,进一步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入,不断增加城市新移民,营造来得了、用得好、流得动的良好引才氛围,切实增强宁国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国家、省、市的整体战略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不断书写宁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充分展示两个更大新成果,为绘就现代化美好宁国建设新蓝图不懈奋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