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200325644XF/202207-00008 | 组配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 | 竹峰街道办事处 | 发文日期 | 2022-07-11 09:51 |
发布文号 | 无 | 关键词 | 无,政府工作报告 |
信息来源 | 竹峰街道办事处 | 主题导航 | 综合政务 |
信息名称 | 竹峰街道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 内容概述 |
竹峰街道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获得上级荣誉及表彰情况
(1)2021年12月被宁国市人民政府评为宁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
(2)2022年2月被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评为“三无”乡镇(街道)
(3)2022年4月被中共宁国市委、宁国市人民政府评为2021年度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4)2022年4月被宁国市文明城市创建办公室评为2022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乡镇街道常态长效工作第一次考评一等奖
(5)2022年4月荣获宁国市农村人居环境一季度考核第一名
(6)2022年4月被中共宁国市共青团委员会评为 2021年度宁国市“五四红旗团(工)委”
(7)2022年4月竹峰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被评为2021年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经济发展平稳健康。1-5月完成财税收入3149万元,超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1-6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9.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扎实做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工作,新增宁国市秋华商贸有限公司总部经济1家,在谈项目1家。亿元企业安徽斯达特林净化科技有限公司已签约备案,预计2023年投产。安徽鑫泓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筹)新征建设用地12亩,待土地招拍挂后启动项目建设,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3000万套金属制品的生产能力。认真开展”四送一服”企业常态化走访及“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等活动,收集企业反映各类问题11件,已全部办理解决。
(2)重点项目稳步实施。总投资2900余万元供水管道总长22.7公里的宁国市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竹峰线)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辖区5000余人的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中津河竹峰段河道治理工程、港口湾灌区工程均在挂网招标,预计9月开工建设。总面积2000余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竣工待验收。总投资500余万元的桥头铺村省级中心村申报和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成功流转竹峰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老街饮马滩50亩农田,配合乡村振兴集团做好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工作。总投资达400余万元的移民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规划评审,正在进行清单编制。完成长许路4.42公里路面浇筑,正在进行路肩培土及取芯检测。液化石油气储备站迁建项目已于5月进场施工。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征收征迁正在进行前期宣传工作。皖赣铁路宁国城区段改线征收征迁4家企事业单位全部完成协议签订,3家已拆除,大康建材正在评估中。
(3)乡村振兴再添新颜。结合竹峰实际,以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竹峰示范片区建设,总投入达250余万元的后坑坞村容亮化美化工程及G233沿线(后东路口至二号洞)路域环境整治项目已完成60%建设任务。组织办村两级赴浙江省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以文明创建和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投入约200万元完成7个村庄整治点建设并通过半年考核。制定《竹峰街道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完成改厕75户,垃圾桶底座硬化90余处,开展集镇环境卫生整治20余次,清理户外小广告80余处,拆除乱搭乱建10处,新增墙绘70余米。认真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完成防返贫集中大排查,将2户纳入监测户动态管理并制定了整改帮扶措施。开展房屋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完成4600栋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正在进行系统录入。制定一户一策危房整改方案,投入8万余元完成喻家发、朱志家、唐秋如3户危房改造。成功申报山水居集体经济抱团发展项目,获批项目扶持资金50万元。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完成红旗河堤500余米河堤的维修工程,茶村水库维修工程将于7月底完成70%维修工程量,青屋里山塘水毁修复工程及蟠龙大塘溢洪道排险疏通工程全部竣工。完成6.18亩流失耕地找回工作,其它图斑正在整改中,同时完善补划耕地工作。积极保障粮食安全,完成种植水稻2516亩,小麦800亩,玉米950亩,实现了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4)疫情防控常抓不懈。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方针,大力及时宣传最新返宁政策,积极引导来返宁人员在皖事通返宣登记或宁国市来返宁报备系统提前3天报备。持续开展中高风险地区、重点地区及外省来返宁人员摸排,截止6月底街道在境外人员3名,在沪人员57人,省外来返宁1004人,省内来返宁235人,均严格按照分级分类要求落实健康管理和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累计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应急演练和常态化核酸检测10次,核酸检测25357人。共抽调31名干部先后支援汪溪宁国北高速及港口核酸检验卡口,配合做好扫码查验、信息登记等工作。竹峰卫生院核酸采样免费小屋有序运转,高铁建设工人等重点人群均按要求落实核酸检测。企业、农家乐、民宿、商超等人员聚集场所均按规范落实测温、“二码”查验、戴口罩、通风消毒、1米线等要求。坚持“人、物、环境”同防,落实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和集体聚餐监管,严防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再宣传、再发动,做到应接尽接,切实提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加强免疫完成率。
(5)社会局面持续稳定。对辖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不间断大排查,共排查出68名(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公安在册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11人,均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排、化、管、控”闭环工作机制,全面加强262名“十三类”人群管理。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9起,在册社区矫正人员1人,安置帮教人员23名,社会形势稳定。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接访,重点时期严格落实“一日三见面三报告”制度,已成功化解市交办信访事项1件,1件市交办信访事项已取得突破,正在化解中。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工作要求,对危化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开展隐患排查,共排查各类隐患96条,已全部落实整改,全办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制作科普宣传栏和展板8块,检查食品经营单位20余家,对13起650人集体聚餐情况进行了申报指导。常态化开展禁捕巡查,共开展水上巡逻1000余人次,劝离垂钓人员570余人次,暂为保管鱼竿123根次。深化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制定《竹峰街道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秸秆离田归集收储及企业收购。
(6)民生福祉不断改善。认真开展应急救助工作,发放冬春救灾款3万元,救助受灾户88户。发放惠农补贴资金2137人次199.75万元。实施临时救助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000元。扎实推进乱埋乱葬工作,集中安葬率持续保持100%。完成民生工程困难残疾人康复任务数,常态化走访精神残疾对象,关注残疾人群体的辅具需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各项活动100余次,受众累计4800余人次。严格对标扎实开展迎接爱国卫生及省级卫生街道复审工作。新增奖扶对象30名,奖扶扩面53 名,退出扩面对象3名。组织参加2022年安徽省龙舟公开赛(宁国站)暨宁国市第六届端午龙舟赛并荣获第五名的优异成绩。积极参加宁国市职工歌会活动。圆满完成第二届街道妇联换届工作。党管武装、工会、教育、共青团、关工委、统战、宣传、文化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3、经验做法、创新做法
(1)打造“1+3+5+N”党建品牌,坚持“1”个中心,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为助推街道工作的“红色引擎”,实现“3”个村级党建品牌,充分发挥“5”支队伍作用,实现“N”个工作成果,在全办范围实施片区网格化,党员带头干的方式方法,发挥先进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将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抗旱等重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成效显著。
(2)创新推行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承诺书制度,承诺内容以申请特困基本条件及限制条件为依据,通过申请人递交承诺书并在签署承诺书的同时判断自己是否符合申请条件,承诺书填写也便于我们对申请人后续供养的情况明确责任,避免出现无人善后的情况。
二、2022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1、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经济发展。在做好疫情防控不减压的基础上,始终以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的“总引擎”,强化重点项目的领导、推进、管理和服务,推进经济发展平稳向好。把招商作为发展的中心任务来抓,坚持“走出去”,加强在谈项目跟踪服务,积极开展总部税源性企业的招引及服务工作,争取项目早日落户。做好宁国市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竹峰线)、港口湾水库田间灌溉工程等项目建设环境保障工作。全力做好中津河竹峰段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移民文化中心建设及液化石油气储备站迁建项目工作。完成桥头铺村省级中心村70%的建设任务。根据工程需要适时启动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征收征迁工作。
2、以示范片区为载体,推动乡村振兴。在做好环境面貌再提升的基础上,始终以示范片区建设为乡村振兴的“总基调”,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以乡风文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为中心,快速明确村级破解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点做好竹峰现代农业产业园、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工作,扩大宣传覆盖面,继续落实常态化巡查工作,立查立改,注重工作实效。
3、以作风建设为支撑,推动工作落实。牢固树立“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理念,注重实效性,增强责任心,强化集体荣誉感,提升执行力,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持续推行干部下沉一线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在民生工程、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上党员带头,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听取群众想法,强化与群众沟通,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配合、参与,达到共治、共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