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276475761XE/201508-00047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宁国市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15-08-14 00:00 |
发布文号 | 无 | 关键词 | 宁国市农业机械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计划 |
信息来源 | 宁国市农业委员会 | 主题导航 | |
信息名称 | 宁国市农业机械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 内容概述 | 宁国市农业机械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机化发展回顾
我们紧紧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思路,以农机富民工程为抓手,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转变,由粮油作物机械化向涵盖经果林及养殖业机械化转变,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涵盖农产品初加工及冷藏保鲜机械化转变,农机工作由唱独角戏向多部门协同配合转变,我市农机化工作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机系统先进集体。
(一)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截止2010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达到2.74亿元和21.67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同比增长3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纳入农机化管理统计范围内的各类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4.59万台,农业机械每年为农民节支增收人均达500元。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我市粮食关键环节生产的大型农业机械增长快速。如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等保有量快速增长。适用于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具增量成倍增长,如茶叶加工机械、山核桃脱脯机、植保机械、茶叶修剪机、割灌机、保鲜库等农机装备出现数十倍增长,农业机械品种结构、机具技术含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2010年完成机耕作业11.48千公顷,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17%;机插作业0.54千公顷,增长1250%,机械免耕播种面积达8.05千公顷,同比增长54.8%;机收作业10.8千公顷,增长65.8%,机械植保面积24.01千公顷,增长400%,农业机械化逐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二)农机化工作宣传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们注重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机化政策和法规及农机化工作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在县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农机化信息网、农业信息网、政府网等媒体上累计发表农机信息1780篇,通过开展信息宣传,不断营造了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大大提升了农机化工作的影响力。
(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与研发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局围绕农机化山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重点推广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油菜机械收获技术、大棚蔬菜机械化生产管理技术、茶叶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经果林机械植保技术、山核桃林地机械除草技术、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及冷藏保鲜技术、养殖业机械化技术也明显提高。推广应用各类新机具18944台套,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库容达32235立方米,各类设施大棚1332000平方米,积极开展农机化培训工作,共培训拖拉机和收割机驾驶员978人,新型农机操作手1524人,根据我市农业产业特点,积极组织力量研发新机具,目前“忠堂牌”和“昌水牌”山核桃脱脯机等5个品种列入省级推广目录和购机补贴目录。
(四)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认真学习和贯彻了《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里规定》、《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与公安、安监等部门联手开展拖拉机驾驶人的安全教育学习、信息互通、联席会议等制度,提高了广大农机操作手的安全意识。积极营造“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氛围。,我市共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8个,“平安农机”示范村26个,“平安农机”示范户820。我们不断探索工作方法,将日常的管理工作真正融入到服务之中,开展了“夏日清凉”、“田头送温暖”等便民活动,提高了农机“三率”(注册登记率达91%,驾驶员持证率达85%,年检率达75%),同时我们严格按照上级农机监理业务规范要求实施源头管理,严把农机驾驶(操作人)培训、考试和拖拉机等农机具注册登记、检验关。积极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合作开展农机维修经营市场整治活动,清查伪劣产品、取缔非法经营,净化了农机维修经营市场,农机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农机事故率控制在2‰,成逐年下降态势,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五)农机化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市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建立了较完整的农机公共服务体制,农机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通过实行农机干部联系大户、合作组织等措施,帮扶农机大户及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全市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42户,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645户,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5个,使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断得到增强。农机在代耕代收、抢收抢种、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十二五”农机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特别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今年7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发(2010)22号文}《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文件,越来越调动广大农民的购置农机热情,必将促进农机工作的快速发展。二是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为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2006年)、《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2009年)相继出台,明确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标志着农业机械化步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三是中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对加速农机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提出,标志着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加速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加强农机化工作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四是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迫切需求,为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时发展机械化也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方式将实现以人力畜力为主到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二)面临挑战。一是农机化基础设施薄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适应山区特色的农机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这些问题是制约全市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当前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农机服务设施条件缺乏,手段落后,农机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机械化日益需求服务的需要;三是目前农村强壮劳力严重缺乏,符合从事农机操作要素条件越来越少,不同程度影响和阻碍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四是农机化合作组织发展滞后,难以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降低了机械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十二五”农机化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工作重点
(一)“十二五”农机化发展工作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紧紧围绕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总体战略,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实施农机富民提升行动和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为抓手,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二五”农机化发展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4.4亿元,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总收入达5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加工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操作人员10000人;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达13个,平安农机示范村达5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达5000个;每个乡镇至少组建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市、乡(镇)、村三级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保持“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的创建成果。争做全省山区农机化科学发展排头兵。
(三)“十二五”农机化发展工作重点
1、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大力提升我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建立完善农机农艺融合协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促进我市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30个,推广应用新型农机具20000台套:
(1)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5个。围绕水稻提升行动,实现5个行政村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整村推进。到2015年末,力争使插秧机保有量达100台,水稻机插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机耕水平达到98%,机械植保水平达到90%,机收水平达到98%。
(2)建立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5个。大力推广油菜机械化收获和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到2015年末力争使油菜机开沟覆盖免耕直播水平达到98%,机械植保水平达到90%,机械收获(机械脱粒)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3)建立畜禽机械化养殖示范基地5个。引进和推广畜禽孵化、饲喂、清粪、青饲料收获加工机械,提高畜禽养殖机械化、规范化水平。
(4)建立水产健康养殖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引进和推广耕水机、增氧机、投饵、捕捞、清淤等渔业机械,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机械化技术,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高效可持续发展。
(5)建立山核桃生产管理与加工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6个。普及推广应用高射程喷雾机、烟雾机、割灌机、脱脯机、冷藏保鲜库等山核桃生产管理与加工机械,引进山核桃采摘机械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山核桃机械植保达到95%以上,机械除草达到90%以上,山核桃脱脯实现机械化。
(6)建立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引进和推广茶园中耕施肥机、修剪机、采茶机等茶叶机械,继续推广应用名优茶加工机械,努力提高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茶叶炒制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7)建立竹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将植保机械、排灌机械、竹制品和竹笋加工机械应用于竹业生产全过程,使竹业生产与加工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8)建立果疏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引进和推广田园管理机、超低量喷雾机、大棚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不断提高果疏生产机械化水平。
(9)建立中药材初加工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围绕我市农业骨干产业和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及油茶、食用菌等新兴产业的农副产品,积极开展加工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推进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10)推进农机新机具研发。建立农机推广与农机科研、农机制造企业协作机制,结合宁国农业产业特色,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积极研究开发山核桃采摘机、竹笋剥壳机、花卉苗木移栽机、农作物秸秆气化炉等小型适用机械。
2、抓好重要农时机械化作业。切实做好每年重要农时的机械化生产组织工作,做到全面了解种植面积、收获时间、机械供需等情况,及早组织谋划,及时发布跨区作业市场需求信息,免费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合理调度作业机械,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工作,及时处理事故和作业中的纠纷,保障良好的农机化作业环境,充分发挥农机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节支增收的作用。
3、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提升我市农机与农(林)艺融合技术水平,建立健全农机农(林)艺融合机制。针对我市主要农作物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通过农机农机融合工作积极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与模式,为机械化应用创造条件;同时,尽可能对农业机械进行必要改进,以适应农(林)艺的要求。加快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提高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
4、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农业部相关规定,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场院和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安全巡查,对无牌无证行驶、无证驾驶、违章载人、客货混装、酒后驾驶等直接危及农机安全生产的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各类农机违章行为控制在5%以内,农机事故率控制在0.2%以内,不发生重特大事故,上路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员持证率均达到90%以上。继续与公安、工商、安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构建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发生的隐患。积极争取公安交警等部门支持,深入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培训和执法检查。联合工商部门开展农机市场整治,加强日常管理,依法规范农机维修与农机经营活动,保障“放心农机”下乡进村,维护农机市场和谐。
5、抓好农机补贴工作。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加强宣传,积极发动,继续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投入发展农机化。严格执行国务院和农业部的有关规定,规范操作,把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做好、做实,使农民真正受益,使我市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做好补贴农机具的监督管理工作。
6、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继续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大力培育扶持农机大户、种养大户等创办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按照农业部要求,力争在2012年全市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树立一批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和服务品牌。
四、主要措施
(一)创新思路,当好参谋。进一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根据农业部(2010)8号文件精神探索农机与农艺融合新机制,当好参谋,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规模种养殖业,最大限度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做好农机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创新宣传模式,加大对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跨区作业、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以及大户典型适时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机的氛围,更好地为创建平安、和谐的农机服务。
(三)规范管理,完善体系。加强农机农艺服务功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监督机制,加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农机推广的公益性职能,稳定推广队伍,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机推广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示范点,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以及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和新技术。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机大户,努力培育和发展农机服务公司、农机行业协会、农机经纪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大户和服务组织向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争取投入,项目带动。积极争取各级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整合、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机制。积极发展节水、节油、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设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服务。
(五)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一是对农机执法人员进行轮训,岗位培训率达100%,建设一支“廉洁公正、管理规范、团结协作、务实进取”的执法队伍; 二是结合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项目实施,加强对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机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培育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