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政府(办公室)> 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后评估
索引号: 11341702000111222F/201912-00032 组配分类: 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后评估
发布机构: 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宁国市园地、残次林地复垦可行性评估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19-12-02 发布日期: 2019-12-02
宁国市园地、残次林地复垦可行性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19-12-02 08:36 来源: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目 录
  1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
  1.1宁国市概况
  1.2可行性评估的原因
  1.3编制依据
  2.园地和残次园地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2.1工作目的、原则
  2.2指导思想
  2.3工作内容与范围
  2.4技术路线与方法
  3.复垦的可行性分析
  3.1项目合法性分析
  3.2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及相关措施
  3.3土地适宜性评价
  3.4水资源分析
  3.5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3.6公众参与分析
  3.7水保和环境影响评价
  5项目规划方案
  5.1规划原则
  5.2规划目标
  5.3建设标准
  5.4土地利用布局
  6初步实施方案与工程管护
  6.1初步实施方案
  6.2工程管护
  6.3资金管理
  7效益分析
  7.1社会效益分析
  7.2生态效益分析
  7.3经济效益分析

8可行性评估结论

1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
  1.1宁国市概况
  1.1.1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
  宁国,别称宁阳、宁城,宣城代管县级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东北侧,东邻浙江杭州,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城市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
  (2)交通概况
  宁国市境内多种交通方式汇集,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流域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6%,皖赣铁路、省104线、省215线贯穿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另外,安徽省的东向发展战略和苏浙沪产业转移趋势也为宁国市实现与苏浙沪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1.1.2自然环境概况
  (1)气候气象
  宁国属于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尚足、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不稳定,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夏季有伏旱,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
  (2)水文情况
  宁国市大小河流共有465条,河道总长度1734.6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7公里。全市10公里以上河流34条,其中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和水阳江上游河段是市内的主要河流。市境内河流分属4个水系。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分别在河沥溪附近汇合后,北流入宣州市境内,为水阳江水系,其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96.8%。另外还有西部板桥乡境内的蔡村河,流入泾市,属于青弋江水系;东南部云梯乡境内的茅坦河,流入浙江省临安市天目溪,属钱塘江水系;东南部仙霞乡境内的孔夫河和云梯乡的沙湾河,流入浙江省安吉市西苕溪,属于太湖水系。
  1.1.3地质地貌
  宁国市位于皖南山地丘陵区,全县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山川起伏。地势最高点为东南部龙王山,海拔1587米。地势最低点为北部港口镇,海拔仅40米。
  全县地形一般海拔为300~50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程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0.6%,海拔500米以上的高程面积占14.3%,海拔200~500米高程面积占41.8%,海拔200米以下高程面积占43.9%。
宁国市山脉多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分别属于天目山脉和黄山山脉,境内海拔500米以上主要山峰46座。中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属宣(州)郎(溪)广(德)丘陵。
  1.1.4土壤植被
  宁国市土地总面积367万亩,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土地资源的地貌类型构成,山地81.4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2%;丘陵233.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3.5%;平畈52.5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3%。
  1.1.5天然建筑材料
  本工程所需要的大量砂、块石、碎石、水泥可就近购买,能够满足施工所需,且可有便捷的交通条件运至项目区。
  1.1.6宁国市社会经济概况
  2017年宁国市持续坚持“1155”发展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奋力推进“五大发展见行动”,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增长8%;财政收入7.8亿元,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52.22亿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35元,增长9%;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民生投入持续加大,33项民生工程总投资4.92亿元,其中县级配套1.03亿元足额到位。
  1.1.7宁国市土地利用现状
  拟根据2017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为90700.48公顷(见表1),耕地面积15934.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7%;园地面积998.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林地面积64277.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87%;草地面积797.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8%;其他土地面积1864.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6%;交通运输用地面积918.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328.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579.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部分分类面积及比重如下:
  1.耕地
  耕地面积为15934.97公顷,其中水田、旱地面积分别为11449.43公顷和4485.54公顷;其中水田、旱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2.62%和4.95%;这表明宁国市耕地以水田为主,且水田分布较为均匀,旱地则较少;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旌阳镇、蔡家桥镇、庙首镇、白地镇和孙村镇。
  2.园地
  园地面积为998.68公顷,其中果园、茶园、其它园地面积分别为144.34公顷、478.32公顷和376.02公顷;其中水田、旱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16%、0.53%和0.41%。
  3.林地
  林地面积为64277.65公顷,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面积分别为58462.44公顷、74.78公顷和5740.43公顷;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64.46%、0.08%和6.33%。林地总面积占县域总面积比重超过70%,这表明宁国市为林业大县,也是宁国市作为山区县的特点之一。
  4.草地
  草地绝大部分为其它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0.88%。
  5.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规模为3579.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其中,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分布为1078.12公顷、2365.35公顷、116.3公顷、20.0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1.19%、2.61%、0.13%、0.02%。
  6. 交通运输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918.92公顷,其中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面积分别为76.98公顷、288.97公顷和552.97公顷;其中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08%、0.32%和0.61%。
  7.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328.86公顷,其中坑塘水面、沟渠、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河流水面、内陆滩涂面积分别为591.37公顷、621.13公顷、158.94公顷、25.07公顷、894.06公顷和38.29公顷;其中坑塘水面、沟渠、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河流水面、内陆滩涂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65%、0.68%、0.18%、0.03%、0.99%和0.04%。
  8.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中设施农用地、田坎和裸地面积分别为9.34公顷、1850.68公顷和4.33公顷;其中设施农用地、田坎和裸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01%、2.04%和0.005%。

表1 宁国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

比例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

比例

耕地

水田

11449.43

12.62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河流水面

894.06

0.99

水浇地

0.00

0.00

湖泊水面

0

0

旱地

4485.54

4.95

水库水面

158.94

0.18

园地

果园

144.34

0.16

坑塘水面

591.37

0.65

茶园

478.32

0.53

沿海滩涂

0

0

其他园地

376.02

0.41

内陆滩涂

38.29

0.04

林地

有林地

58462.44

64.46

沟渠

621.13

0.68

灌木林地

74.78

0.08

水工建筑用地

25.07

0.03

其他林地

5740.43

6.33

冰川及永久积雪

0

0

草地

天然牧草地

0

0

其他土地

设施农业用地

9.34

0.01

人工牧草地

2.82

0.00

田坎

1850.68

2.04

其他草地

794.40

0.88

盐碱地

0

0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城市

0.00

0.00

沼泽地

0

0

建制镇

1078.12

1.19

沙地

0

0

村庄

2365.35

2.61

裸地

4.33

0.00

采矿用地

116.30

0.13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20.06

0.02

交通运输用地

铁路用地

76.98

0.08

公路用地

288.97

0.32

农村道路

552.97

0.61

机场用地

0

0

港口码头用地

0

0

管道运输用地

0

0

注:比例为各类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1.1.8土地利用权属现状
  本项目所有权分别为港口镇太平村、山门村、五磁村、港口村,汪溪街道古林村、汪溪村、姚高村,河沥溪街道长虹村、道畈村,梅林镇七都汪村,中溪镇石口村、中溪村,宁墩镇黄岗村,霞西镇朱村林,方塘乡方塘村、葛村、上坦村,甲路镇甲路村、庄村村,胡乐镇竹川村、胡乐村,南极乡杨狮村,万家乡万家村等集体所有。以上12个乡镇片区使用权承包到户,项目区土地权属明确,面积准确,界址清楚,无争议。
  1.1.9各乡镇基本概况
  (1)港口镇片区:
  港口镇位于宁国市北陲,南距市区18公里,北距宣城市31公里,东临水阳江。港口镇位于宁国市北陲,距市区18公里。东临水阳江、与汪溪街道办事处隔江相望,南与西津街道办事处、青龙乡相依,西北与宣州区新田镇、黄渡乡毗邻。地理座标北纬 30°34′,东津 118°54′。皖赣铁路横贯镇区,芜屯公路纵贯南北。全镇面积97.1平方公里,辖7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2万。港口镇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拥有石灰石、煤炭、陶土、粘土、膨润土、石英砂岩矿等优质矿产资源。是全国重点镇、安徽省改革和发展试点镇和安徽省土地流转试点镇。海螺集团核心企业宁国水泥厂就坐落在该镇。上市企业江南化工有限公司也坐落在该镇。2017年7月28日,港口镇入选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2018年5月24日,港口镇入选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
  (2)汪溪街道片区:
  汪溪街道位于宁国市北端,素有宁国北大门之称,西临水阳江,北界宣州水东镇,东与广德县接壤S104省道穿境而过。宁国大道与市区接壤,距市中心仅3.5公里。汪溪街道立足木竹、煤炭、陶土、石灰石及特色旅游等资源优势,按照“中心东移,南北延伸”的总体思路,构筑"二园一区"的发展格局。即镇东南部的汪溪工业园,西北部的生态农业示范园、中部的木竹加工区。以“二园一区”为中心,促进城镇化进程,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着力进行了工业大道、人民路、镇中心卫生院、公安派出所办公楼、自来水厂等重点工程建设,为居民生活、企业进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河沥溪街道片区
  河沥溪街道是安徽省宁国市东郊的一条大街,面积98.6平方公里,人口3.2万余人,下辖4个村,2个社区。河沥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交通便捷,素有“小小宁国县,大大河沥溪”的美誉。在宁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沥溪街道党政一班人按照建设“建设东大门、打造新河沥”的新目标,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团结和带领全处广大干群共同推进发展大业,使和谐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4)梅林镇片区
  梅林镇位于宁国市东南部,距市区12公里,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共195个村民组,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人口2.35万,有“宁国企业家的摇篮”之称,是省政府确定的195家重点建制镇之一。梅林镇资源丰富,尤以花园板栗、对山毛竹、沙埠大葱草莓、梅林木材淡元竹为主,被誉为“安徽板栗之乡”,现建有千吨产品贮藏库,在苏浙沪设有16个销售点,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5)中溪镇片区
  中溪镇辖6个行政村, 2个居委会。镇域面积204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1.2平方公里,集镇人口9531人。2007年底全镇总人口32782人,其中农业人口26673人,占总人口的81.2%。改革开放以来,中溪镇始终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6000元,先后荣获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和安徽省文明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6)宁墩镇片区
  宁墩镇坐落在宁国市东南部,宁墩镇因集镇驻地原称“宁国墩”,后简称宁墩而得名。位于市区东南部,距市区23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0′,北纬30°15′,北及东北连梅林镇、中溪镇,东南接仙霞镇,南与南极乡、万家乡毗邻,西南与霞西镇相依。东马公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全镇面积123公里,辖7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137个村民组,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集镇。全镇地形南高北低,以低山高丘为主体,夹有山谷平地和小型山间盆地。地质构造简单,主要由泥质砂岩、砾岩、石灰岩组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年均气温12℃,无霜期22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307.9mm,蒸发量807mm。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全镇水田土壤类型主要有麻砂泥田、扁石泥田、沙泥田,山地土壤主要为薄层棕色石灰土、红壤性扁砂土、中层扁石黄红土壤。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00%左右,全氮0.9%,速效磷7ppm,PH值在5-6.0之间。境内有小(二)型水库5座,兴利库容97万m3,总有效灌溉面积112公顷;万方以上大78口,总蓄水量58万m3,总有效灌溉面积85公顷,有效灌溉率15.75%。
  (7)霞西镇片区
  霞西镇位于宁国城市中西部,全镇辖6个村,2个居委会,181个村民组,人口2.35万,党员946人。面积204平方公里,有耕地1.5万亩,山场25万亩,毛竹5万亩,山核桃2万亩,茶园57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近2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9.3%,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大镇。霞西镇为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中津河自南至北贯穿全境,土壤类型主要有中、薄层扁石黄红壤、红壤扁砂土,有机质氮含量2.5-4%,速效磷和钾含量低。耕地分布于沿河两岸,山地遍布于全镇各村。水田土壤为黄红壤,偏沙性,通透性、耕性较好,土地的养分含量一般。比较适宜双季稻的生长。山地以石灰岩分布较广、土宜性狭窄。不适宜营造经济效益较高的杉木林,土壤以棕色石灰土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桐、核桃、板栗、青梅、桑树、茶叶等。本镇多年平均气温15.4℃—15.5℃。日照时数2000小时,无霜期220天,全年降水量约在1320mm-1420mm。全镇有小水库1座,山塘78口,共计蓄水量32.32万m3。
  (8)方塘乡片区
  方塘乡地处宁国市西部,美丽的青龙湾水库上游,南与旌德接壤,西与泾县毗邻,北与宣城交界,距市区45公里。全乡总面积267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42个村民组;总人口14687人。四面群山环抱,风景优美,是典型的农业生态之乡。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860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61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73元。方塘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茶叶、食用菌、经济林果、畜禽养殖、毛元竹、苗木花卉等六大产业,致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07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7978万元,较上年增长58%。传统产业茶叶素负盛名,全年生产名优茶125吨,建立两个标准化的鲜叶加工企业,野兰香、潘茶鸦两大品牌荣获国家名优茶称号,并通过QS认证。食用菌成为宁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350万棒,拥有保鲜库30余座。畜禽养殖增长较快,现有6个规模养殖小区和200多名散养户,养殖区面积达8万平米,饲养量超过300万羽。毛元竹产业发展迅速,实现每年户增1亩经济林目标,经济林面积达3万余亩。以世京果园为依托的经济林果产业不断壮大,现有面积1000余亩,逐步打造成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
  (9)胡乐镇片区
  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壤,北与甲路镇毗邻。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溧黄高速在胡乐村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十分便利。镇所在地鸿门村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安徽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胡乐镇现辖霞乡、胡乐、竹川、鸿门、龙池5个行政村101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14277人。镇域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55亩,山场面积140000亩。胡乐镇属低山区,最高峰龙池山峰海拔1086.6米,系天目山脉;西津河穿境而过,境内长11公里,并在霞乡村入注港口湾水库。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核桃、毛、元竹等土特产富饶;莹石、矿泉水、锰矿等矿藏储量丰实;胡乐司的神功桥、下中川的周氏祠堂、霞乡一万岭的红豆杉群落、龙池阳日山的榧树门等自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胡乐小学也有百年的历史。
  (10)甲路镇片区
  甲路镇位于宁国市西南部,中津河发源地,距城区25公里,镇西北与方塘乡相邻、西南接胡乐镇、东北毗邻霞西镇、东部为南极乡、南隔龙寺山与浙江省临安市岛石镇为畔。全镇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4.4公顷,境内多山区丘陵,山场面积15203公顷。共辖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15个村民组,总人口15000余人,均属汉族。甲路交通便利,215省道、皖赣铁路纵贯全境;风景绮丽,青龙湾水库环绕西南;资源丰富,境内富含经济林及以砩石为代表的矿业资源,拥有以民丰车辆、甲通机械、莹辉实业为代表的私营企业18家,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3780户,初步形成“一个中心、四大基地”(即花林畈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和山核桃、苗木花卉、畜牧养殖、中草药种植四大基地)。
  (11)南极乡片区
  南极乡位于宁国市东南部,距城关40公里,南极乡地处天目山北麓,安徽省南端,这里山峦起伏,绿树葱葱、长年溪水潺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在这个环境生长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无污染,纯天然的特点,品质优良。该乡山核桃产量居全市前列,被誉为“山核桃之乡”。 南极乡总面积辖5个行政村,111个村民组,人口。5个行政村:杨狮村、南极村、梅村村、永宁村、龙川村。
  (12)万家乡片区
  万家乡位于皖南山区宁国市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与著名的浙西大峡谷仅一山之隔。万家乡资源丰盛,是著名的“山核桃之乡”和“花木之乡”,山核桃面积达4万余亩,粒大、质优,年产量达200万近;天然野竹笋面积达2万余亩,笋干品质极优,产量位于全市第一。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7.8万亩,占85%,辖4个村委会,128个村民组,共4600户,总人口14766人。万家乡属皖南山区,西天目山支脉蜿蜒屹立在乡南部边缘,四周环山,南高北低,一般海拔400-600米,境内海拔最高的癞痢尖1362米,为宁国市第二高峰,形成了以中地山为主体,夹有平畈、河谷、平地等多种不同地形的地貌特征。
  1.2可行性评估的原因
  从国家层面原因来说,国家历来重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国家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工作的意见》(中发〔2017〕4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文件,明确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耕地的重大举措,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土地整治的新路子。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要求全省开展对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作为新增耕地来源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复核认定。
  从现实实际原因来说,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是国家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发展一项重要事业,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形成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新途径。通过土地复垦,一是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垦殖率,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二是合理调整人地关系,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地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配置,使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更加的合理;三是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调整开发利用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品。
  宁国市为了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相应国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改进补充耕地方式的号召,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再深入,积极探索补充耕地的新路径,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绿色快速发展,决定对全县可以复垦的园地和残次林地进行可行性评估论证工作。
  1.3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3.2相关政策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363号)
  《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号)
  《安徽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皖国土资[2009[155号)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皖国土资发[2006]177号)
  《安徽省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规定》(皖国土资发[2006]210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对有关新增耕地项目复核认定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8〕929号)
  1.3.3相关规划
  《宁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港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汪溪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河沥溪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梅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中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宁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霞西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方塘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胡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南极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万家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宁国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宁国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
  《宁国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20年)》

  1.3.4技术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1996)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TD/T1033—2012)
  1.3.5相关基础资料
  《宁国市水利志》(1993年)
  《宁国市统计年鉴》(2011-2016年)
  《宁国市林地一张图》(2017)
  《绩溪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宁国市生态红线规划》
  项目区第二次土地调查1∶10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2.园地和残次园地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2.1工作目的、原则
  2.1.1工作目的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文件要求,本次宁国市园地和残次林地调查评价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清可以复垦的园地和残次林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及利用状况;分析园地和残次林地复垦的可行性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复垦整治的措施,为进一步开展土地复垦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下一步实施提供依据。
  2.1.2工作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在进行园地和残次林地资源调查与可行性分析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调查样点的实际现状,认真全面地采集数据,真实反映园地和残次林地的资源类型、权属、数量、分布及其利用水平等情况,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为下一步复垦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2)全面、科学调查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耕地后备资源、园地和残次林地复核认定有关工作中相关规定和精度要求,做到“数出有据、图绘有源、文字撰写有依据”,严格检查和验收,确保工作质量。同时,尽量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判读、空间分析等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提高调查精度和成果质量。
  (3)多用性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的需要,在调查与可行性分析论证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园地和残次林地资源调查成果及数据库的多方应用性,调查、评价的规范和统一,为国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提供服务和依据,减少重复工作,节约人力物力。
  (4)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
  为保证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成果的科学性,并与相关的土地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衔接,应尽可能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中涉及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量化数据,并通过正确的数理方法加以分析。同时,鉴于耕地开发、复垦、整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各种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定性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分析手段。
  2.2指导思想
  (1)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指示精神,在空间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
  (2)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城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4)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保证耕地占补平衡;
  (5)正确处理建设和保护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和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工作内容与范围
  2.3.1工作内容
  依据《宁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调整完善》和《宁国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以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图件为底图,参照卫星影像图、地形图、林业保护图和生态红线图,并结合实地踏勘,开展本次园地和残次林地可行性评估工作。 具体步骤为:
  (1)利用Arcgis软件从宁国市2017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中提取所有园地、林地图斑;
  (2)利用Arcgis软件将提取的园地、林地图斑套合《宁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以及《宁国市土地整治规划》 (2016-2020年),将符合以上任一规划的图斑提取出来,并套盒宁国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并把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图的地块擦除;
  (3)利用Arcgis软件将符合规划的图斑套合坡度图,将坡度大于25°图斑扣除,提取坡度小于25°图斑提取保存;
  (4)利用Arcgis软件用林业管制区用地界线以及环保生态红线擦除以上保存图斑,将擦除后的图斑命名为“园地、残次林地后备资源调查初始图斑”;
  (5)利用“园地、残次林地后备资源调查初始图斑”分乡镇制作园地、残次林地后备资源调查图;
  (6)将分乡镇的园地、残次林地后备资源调查图分发给各国土资源所,要求他们组织当地的农委、林业、水务、环保等基层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一步踏勘核实,对现状不适宜耕种的园地和残次林地进行标识,交给内业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剔除,形成全县园地、残次林地后备资源调查初步调查图和报告。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农委、林业、水务、环保等部门专家对初步调查的图和报告进行评审论证,并将修改稿提高政府常务会议进行讨论,由各相关部门形成会审通过意见,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和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和备案。
  2.3.2工作范围
  宁国市园地和残次林地可行性评估=的范围主要为宁国市行政区划内的区域范围,包括辖区内旌阳镇、蔡家桥镇、三溪镇、庙首镇、白地镇、俞村镇、版书镇、云乐镇、兴隆镇、孙村镇符合要求的所有园地和残次林地。
  2.5技术路线与方法
  2.5.1技术路线
  本次宁国市园地和残次林地可行性评估工作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国土资源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和省市有关园地、残次林地可行性评估复核认定的工作要求,以现势性强、精度高的1:5000比例尺的卫星影像图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图作为工作底图,充分利用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5万地形图等前期土地调查成果,先在工作底图上进行室内预判,然后进行外业调查,将全县的园地和残次林地的数量、分布、类型、质量、权属及利用现状等进行综合评估后,作底图清绘整饰和数据库建设及成果输出。
  具体见图1宁国市园地和残次林地可行性评估工作流程图


图1宁国市园地和残次林地可行性评估工作流程图
  2.5.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评价对象
  宁国市本次调查和评估园地和残次林地调查和评估总面积共计65276.33公顷,其中园地面积998.68公顷,林地面积64277.65公顷。
  (2)确定评价指标
  根据2017年度宁国市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套盒国土、环保和林业相关规划图后剔除,不符合相关规划的地块,结合实地踏勘,宁国市可开垦的园地和残次林地主要包括有林地、其它林地、果园、茶园和其他园地五类。按照《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对有关新增耕地项目复核认定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8〕929号)的相关规定,宁国市属于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县中的江南区,据此确定宁国市各类耕地后备资源不宜开垦评估指标不包含“大于10℃的年积温”和“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两项指标,具体指标构成如下所示:
表2园地和残次林地不宜耕评价指标表

地类

土地利用规划或土地整治规划(X1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划(X2)

地形坡度(X3)

生态条件(X4

林业管制区规划(X5)

土壤污染状况(X6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X7

盐渍化程度(X8

土壤质地(X9

土壤pH值(X10

耕作便利度(X11

茶园、果园、其他园地、有林地、其他林地

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整治规划

占用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

一般地块>25°,水源地>15°

生态红线范围内

公益林范围内

土壤遭受污染

厚度<30cm且基岩为难风化岩石

土壤盐渍化程度重度以上且无排水条件

土壤质地为砾质土或更粗或岩石露头度大于2%

pH4.0

图斑面积1亩以下且没有道路到达

方法措施

室内计算机处理

外业踏勘及初步选样,详细土壤评价因子选取及实施步骤见3.3


2.5.3外业补充调查
  根据内业处理结果,针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现有资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情况,进行外业补充调查。外业补充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踏勘和调查访问的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实地踏勘图斑周边是否有土壤污染现象、土壤盐渍化程度、坡度过大以及周边地形、道路状况;通过实地访问农民,由农民指界调查园地和残次林地周边的土壤污染状况、灌排条件以及耕作便利度等情况。将以上调查情况填入外业调查记录表,对照评价指标图层,补充、修正评价指标数据。
  2.5.4宜耕性评估
  通过内外业调查,将收集到的指标资料分别勾划形成各种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估单元的相关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估法,对评估单元进行评价。评估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一项指标项为不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可以复垦的园地和残次林地。

图2宁国市园地和残次林地现场踏勘照片

复垦的可行性分析
  3.1项目合法性分析
  3.1.1符合法律法规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 4号)要求拓展补充耕地途径,统筹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明确要转变补充耕地方式,合理确定新增耕地来源,对于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可行性评估论证、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复核认定后可统筹纳入土地整治范围,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对有关新增耕地项目复核认定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8〕929号),指出全省可以对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作为新增耕地来源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复核认定,并明确了认定条件、认定程序,要求各地组织相关复垦论证工作,完成可行性评估报告工作。
  3.1.2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本项目符合《宁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中“切实保护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宗旨,符合“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要求。本次评估的园地和残次林地符合《宁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位于县、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区域内,具有实施土地整治的前提条件。项目实施后,土地的主要用途和土地保护、限制及管理措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与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相协调。通过套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本次纳入评估的园地和残次林地不占用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
  3.1.3符合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本次评估的园地和残次林地符合《宁国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明确要求对项目区进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合理地布设农田排灌设施,通过园地和残次林地的开垦,项目区田间配套设施都将得到改善,项目区土地利用得到优化,形成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和农村道路系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保护耕地。
  3.1.4衔接其他相关规划
  本次评估的园地和残次林地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与宁国市农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水利建设规划和林业规划相衔接。通过套盒宁国市生态红线和林业规划图,本次纳入的园地和残次林地不在生态红线和公益林范围内。项目区内部农业结构调整也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3.2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及相关措施
  (1)生态条件
  宁国市位于皖南山区腹部,山川毓秀,地貌复杂多样,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受徽州文化影响很大,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到处可见,是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和省级生态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安徽省旅游强县,因此,它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在风景旅游用地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内的地块,不作为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宁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允许建设区范围和实际规划建设项目区也作为生态条件限制。
  (2)地形坡度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群山环抱,耕地面积比较少,由于近几年的城市建设需要,耕地大量被占用,为了保持耕地的总量,不得不开发复垦一些地形坡度比较小,能够耕种的未利用地,残次林地和废弃的采矿用地。如果土地坡度大,进行复垦工程导致水土流失的风险很大,即不利于后期土地的持续利用,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此,残次林地和园地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上限是地形坡度小于25°,重要水源地小于15°,否则不能作为后备资源开发。
  针对不同需求,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客土 具有不良性状的土壤不但养分含量低,而且水、气、热状况不协调,土壤生物状况差。为给果树特别是幼果树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可选用轻质、肥沃的耕层土壤,再掺入1/3-1/2的腐熟鸡粪、猪粪或牛粪,充分混匀,配成营养土做回填土。这样,土壤就会变得养分丰富,物理性状良好,生物活性提高,利于幼树成活和生长发育。客土对于盐渍土具有隔盐和缓冲盐碱危害的作用。
  覆盖 春、秋季在土地周边覆盖3-5厘米的碎麦秸、麦糠或碎玉米秸等作物秸秆,可起到抑盐、保水、平抑地温的作用。秸秆经耕翻沤制后,可转化为土壤有机质,释放出氮、磷、钾、锌、铁等元素,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利于土壤生物生长发育。最好覆盖地膜,使其优点充分发挥。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养分全面,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于土壤供肥、保肥、耕性、土壤容重、土壤生物等都十分有利。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土壤,克服土壤缺肥、盐渍、理化性状差的有效途径之一。
  平衡施肥 针对不良土壤存在缺肥、供肥力差、养分不平衡、盐渍等情况,结合种植物的吸肥规律,均衡施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可有效培肥土壤、节约肥料,并能提高果品质量。
  间作绿肥 绿肥作物产量高,肥效好,不但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持水土,而且还可以做饲料,过腹还田。绿肥易栽培,成本低,是一种优质肥源。
  (3)土壤质地
  宁国市土壤质地主要有砾质土,壤土,砂土,粘土等种类,其中砾质土占全县土壤分布50%左右,由于砾石没有任何吸附水的能力,土壤中大量砾石的存在会造成严重的漏水漏肥,而且影响作物扎根,不利于耕作。此外,园地和残次林地的土壤共同点是,土质瘠薄、结构不良、肥力低下。具体来讲,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质地过黏或过沙、无结构、土层浅薄、PH值偏高或偏低,因此复垦后的土地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改良土壤,以便于耕种。
  (4)耕作便利度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群山环抱,境内的园地和残次林地主要位于徽水河、玉水、俞村河、山坝河等河流岸边,还有一部分分布在山坞或者山顶,面积小,且没有道路到达,杂草丛生,开发难度很大,耕作不便利。
  3.3土地适宜性评价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空间布局的基础。项目区土地适宜性定量评价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确定适应性评价。
  (1)土地利用类型和评价单元确定
  根据项目区开发目标及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思想,项目区开发整理方向以农业为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项目区的土地利用主体方向为水田和旱地,因此设定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和旱地。
项目区主要为水稻土。分布地形比较平坦,排灌条件好。剖面发育完整,潴育层发育良好,垂直节理明显。土壤渗而不漏,清而不滞。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增产潜力最大。
  项目区内土地适宜性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作为评价单位,采用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首先充分利用土地详查、后备资源调查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等成果,辅之以野外调查,获取项目区内每块土地的评价指标信息。主要对各单元内土地的水资源条件、土壤质地、坡度、积温、土地利用现状、粮食产量等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过程;然后将各评价单元的参评因子情况与评价因素指标表对照,判断其是否宜耕。
  (2)坡度分析
  宁国市土地坡度按分值分为≤2°、2°~8°、8°~15°、16°~25°、>25°五个坡度级(上含下不含)。我们将需要评估的残次林地和园地地块套取坡度图后,剔除坡度>25°的残次园地和林地,适度选取适宜开垦的1-4级坡度纳入本次评估范围,确保开垦耕地的质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各地块详细坡度值见附表2和附表3。
  (3)参评因子选择及影响权重确定
  参考《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业工程手册2:土地利用工程》、《宁国市土壤志》等资料,以及项目区的实际状况,选择如下影响因子作为项目区农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子:地形坡度、排水条件、灌溉条件、耕层厚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全氮、对外道路交通条件。其中,地形坡度反映了项目区大的地形起伏状况,对农业生产限制性较大;积水状况反映项目区内部地势起伏、低洼状况,对沟渠配套建设有重要影响;水分条件从排和灌两个方面反映,要求旱能灌、涝能排,它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发挥;对外道路交通条件不仅影响项目开发整理投资建设的可能性,而且直接影响项目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是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因子对农田利用的影响性和影响程度,在参考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适宜性评价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上述因子的影响权重赋值见表4:

表4 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权重赋值表

参评因子

地形坡度

排水条件

灌溉条件

土壤pH

耕层厚度

土壤有机质

土壤质地

土壤全氮

交通状况

权重赋值

8%

13%

11%

12%

11%

11%

10%

11%

13%


(3)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编制
  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中关于农用地的参评标准,以不同农作物对用地的标准,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级,将其适宜类分成非常适宜、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
各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情况如表5。

表5 适宜性评价参评因子标准表

适宜程度及赋分值

非常适宜

适宜

中等适宜

临界适宜

不适宜

5

4

3

2

1

地形坡度

<3

3-6

6-9

9-13

>13

排水条件

排水体系健全

排水体系基本健全,丰水年暴雨后有短期洪涝发生(田面积水1-2天)

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丰水年暴雨后有洪涝发生(田面积水2-3天)

无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年份在大雨后发生洪涝(田面积水2-3天)

---

灌溉条件

很好

一般

很差

表层土壤质地

壤土

粘土

砂土

砾质土

---

剖面结构

通体壤、壤//

//

//

//

//

//

通体砂、砾

土壤pH

6.0~7.9

5.5~6.0

5.0~5.5

4.5-5.0

>9.5<4.5

7.9~8.5

8.5~9.0

土壤有机质含量

>4%

4%-3%

3%-2%

2%-1%

<0.6%

土壤全氮

含量丰富

含量较高

含量一般

含量较小

含量很少

对外道路

优越

较差

一般

很差

交通条件

(4)适宜性评价及结果
  本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以下评价模型评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

  式中:S—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
  m—该适宜类评价因子个数
  w—该评价因子的权重
  Pi—第i评价单元因子的得分值
  若S≤1,则判断该单元不适宜;若1  若2  若4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求得本项目各评价单元内土地的适宜性程度见表6。

表6 项目区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值及结果表


参评

因子

地形坡度

排水状况

灌溉条件

表层土壤质地

剖面结构

土壤pH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道路交通

S

8

13

11

12

11

11

10

11

13

100%

得分

5

4

3

5

5

5

5

3

3

4.17


由上表可知,两单元适宜性分值S均为4  (5)评价结果分析
  项目区的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建成后,水田将能够较好地适应水稻、油菜的生长,旱地将能较好地适应油菜和大豆的生长。经过复垦,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将得到完善,土壤质地可得到改良,种植水稻、小麦可望取得较高的产量。
  3.4水资源分析
  3.4.1需水量分析
  (1)现状水资源概况
  项目区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但各项目区分布不均匀。然而随着项目区内工程设施的老化,灌溉方法的落后以及管理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在用水方面大量的跑、冒、漏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
  (2)灌溉取水方式
  项目区灌溉主要通过河流水、水库、坑塘放水渠进行灌溉,农田灌溉方式为以自流灌溉与自家小水泵提水灌溉相结合。
  (3)灌溉保证率的选取
  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是高效节水农业的基础,根据《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结合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所属灌溉渠等因素,综合确定项目区农作物光该设计保证率。

表7 不同工程类型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二级工程类型区

作物类型

灌溉设计保证率(%

平原排灌工程类型区

旱作物为主

7075

水稻为主

7585

平原地下水灌溉工程类型区

旱作物为主

7075

水稻为主

7580

皖南山区灌溉工程类型区

旱作物为主

7080

水稻为主

7585

平原圩垸治理工程类型区

长江圩垸区

旱作物为主

8090

水稻为主

8595

淮河圩垸区

旱作物为主

7585

水稻为主

8090

丘陵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

旱作物为主

7080

水稻为主

7585

山区治理工程类型区

旱作物为主

7080

水稻为主

7585

采煤塌陷区复垦工程类型区

旱作物为主

7075

水稻为主

7585


项目区属于皖南山区灌溉工程类型区,灌水方法为地面灌溉(渠灌),种植水稻和油菜,一年两熟,同时结合项目区水文、气象、耕地资源、灌区规模和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根据上表,最终确定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为80%。
(4)农业种植结构及灌溉定额
项目区总建设规模592.1924公顷,预计新增耕地耕地为415.9331公顷(水田104.5608公顷,旱地311.3723公顷)。
项目区为传统农业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差。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十分重要。根据近几年实际栽种情况,结合农业区划和农业部门意见,项目区今后在主攻优质杂交稻的同时,应当适当增加优质杂粮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指数。预测近期(2018年)作物组成如表8:
表8 农作物种植结构预测表

植物种类

稻谷

油菜

小麦

复种

早稻

中稻

双晚

指数

平均种植指数(%)

30

70

30

30

20

180


各种作物灌溉定额参照《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DB34/T679─2007)并考虑项目区具体情况选取。详见表9。

表9 农作物净灌溉定额表
单位:m3/亩

作物

灌溉保证率

淮北平原

江淮丘陵区

沿江圩区

皖南山区

皖西山区

北部

中部

南部

早稻

50%

90-135

70-105

60-80

60-80

75%

135-185

100-135

80-105

80-105

90%

135-185

中稻

50%

190-210

190-210

120-160

100-140

100-110

60-90

60-90

75%

235-260

235-260

190-230

170-210

140-180

120-150

120-150

90%

290-320

290-320

260-280

235-260

210-250

195-230

195-230

晚稻

50%

120-160

120-160

95-115

95-115

75%

170-210

190-230

120-160

120-160

90%

260-320

小麦

50%

60

30

30

30

0

0

0

75%

90

60

30-60

30-60

30

30

30

90%

60

玉米

50%

60

30-60

30

30

0

0

0

75%

90

60-90

60-90

60

30

30

30

90%

60

大豆

50%

60

30

30

30

0

0

0

75%

90

60-90

60

30-60

30

30

30

90%

60

油菜

50%

60

30-60

30

30

0

0

0

75%

90

60-90

30-60

30-60

0

0

0

90%

60-90

根据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年发布的《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灌溉是指按照作物生长需要,利用水利工程设施有计划地将水送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人工措施。净灌溉定额是指在农作物播(插)前及全生育期内为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须的田间灌水量之和;毛灌溉定额是指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灌溉定额,毛灌溉定额等于净灌溉定额除以灌溉水利用系数;净灌溉定额指单季作物、单位面积(亩)上所有灌水量之和,用m3/亩表示,其中水稻净灌溉定额包含育秧苗用水量不包含泡田用水量;水稻泡田定额是水稻栽秧前进行稻田灌水浸泡过程的灌水量,泡田净灌溉定额是不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灌溉水量,其中早稻和中稻取泡田净用水定额60-80m3/亩,晚稻泡田净用水定额60-80m3/亩;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在多年运行中,灌区用水量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项目区作物在80%的灌溉保证率的时候选择的综合灌溉定额为239.5(m3/亩),详见表10:

表10 项目区作物灌溉定额表
(m3/亩)

灌溉保证率(80%

水稻

油菜

小麦

综合定额M

早稻

中稻

晚稻

种植比例

30%

80%

30%

20%

20%

灌溉定额

105

170

180

60

30

239.5

M综= m1α1+ m2α2 +… ,
  α:作物种植比 种植比=某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各灌区种植面积
  根据以上公式可算出项目区综合灌溉定额:
  M综=105×30%+170×80%+180×20%+60×20%+30×20%=239.5(m3/亩)
  备注:表中所列灌溉定额均指净灌溉定额。
  (5)灌溉水利用系数
  根据项目区水源情况及当地群众习惯,灌水采用明渠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8,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5,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该项目区利用位于项目区内各水库、坑塘等地表水进行灌溉,通过输水渠输送到田间,所以其渠道等级只有两级,即输水渠和田间毛渠。
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为=渠道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
所以得出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η=0. 8×0.95=0.76。
  (6)确定毛灌溉定额
  毛灌溉定额根据下式计算:

  式中: :作物净灌溉定额,立方米/亩;
  :灌溉水利用系数。硬化灌渠输水损失小,水利用系数较高,参考《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灌溉水利用系数采用值,确定水利用系数 =0.76。
  典型年内设计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综合净灌溉定额分别为 =239.5立方米/亩,则设计典型年内毛灌溉定额:
=315立方米/亩。
  (7)灌溉需水量计算
  灌溉需水量按下式计算:M=m×A
  式中:
  M——灌溉需水量,立方米;
  m——毛灌溉定额,立方米/亩;
  A——灌溉面积(取项目区耕地面积),亩;
  计算可得灌溉需水量216.87万立方米,详见表4.4-5。

表11 项目区农业需水量一览表

片区

种植面积

毛灌溉定额

农业总需水量(万立方米)

m3/

港口镇

1368.51

315

43.11

汪溪街道

1591.80

315

50.14

河沥溪街道

1161.26

315

36.58

梅林镇

40.24

315

1.27

中溪镇

189.27

315

5.96

宁墩镇

792.60

315

24.97

霞西镇

359.21

315

11.32

方塘乡

337.08

315

10.62

甲路镇

67.99

315

2.14

南极乡

46.26

315

1.46

万家乡

167.91

315

5.29

胡乐镇

116.88

315

3.68

合计

6239.00

196.53

3.4.2可供水量分析
  对项目区供水的主要水源为地表水。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取决于水库、坑塘及河流的调蓄能力。
  项目区所在宁国市保证灌溉率80%时的降雨径流系数经《安徽省水文手册》查得数据:P=80%,降水量为1500mm,地面径流系数为0.4。项目区水塘可拦蓄天然降雨量按最小拦蓄面积即项目区自有占地范围592.1924公顷计算,每年可拦蓄地面水量为355.3154万立方米。
  3.4.3项目区水平衡分析
  由以上计算可知,设计年项目区可供水量 =355.3154万m3,需水量 =196.53万m3。所以, > 。
通过以上水资源供需情况分析,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水资源总体比较充足,再建立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调整区内水量供需矛盾,完全可以解决项目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
  3.5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园地和残次林地土地垦殖率相对较低,土地产出率和土地潜力未被充分挖掘。通过本次评估论证,把历史形成的符合条件的园地和残次林地纳入补充后备资源,配以必要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基础设施配套措施,以满足耕种条件,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结合2014-2018年度宁国市已实施的林地复垦情况,测算新增耕地率,预计新增耕地415.9331公顷,新增耕地率76.79%。具体见表4宁国市园地和残次林地适宜复垦新增耕地一览表

表12宁国市园地和残次林地适宜复垦新增耕地一览表

县市局

乡镇

残次林地(公顷)

园地(公顷)

合计(公顷)

预计新增耕地(公顷)

预计新增耕地率(%)

备注

宁国市

港口镇

130.3347

130.3347

91.2343

70.00

汪溪街道

151.5997

151.5997

106.1198

70.00

河沥溪街道

110.5964

110.5964

77.4175

70.00

梅林镇

3.8327

3.8327

2.6829

70.00

中溪镇

18.0253

18.0253

12.6177

70.00

宁墩镇

75.4853

75.4853

52.8397

70.00

霞西镇

34.2102

34.2102

23.9471

70.00

方塘乡

27.2522

4.2442

31.4965

22.4719

71.35

甲路镇

6.4754

6.4754

4.5328

70.00

南极乡

4.4055

4.4055

3.0839

70.00

万家乡

15.9910

15.9910

11.1937

70.00

胡乐镇

9.7398

9.7398

7.7918

80.00

小计

578.2084

13.9840

592.1924

415.9331

70.24

公众参与分析
  园地和残次林地整治是增加有效耕地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公众参与是集政府决策和群众智慧于一体,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方式。
  为实施该项目,宁国市土地整理中心、旌阳镇等10个乡镇人民政府和项目编制单位分别到所涉村委会向农民征求意见,并邀请县农业、水利、林业和环保等部门专家对本次纳入项目进行参与评估论证可行性分析,认真制定项目区残次林地和园地可行性评估方案。会议主要讨论了可行性评估方案,对项目区现有的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分析了现有灌排水系统、农村农业生产生活交通系统,现场确定拟实施的项目位置、范围等。通过现场勘查和座谈讨论,项目区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一致认为,本次评估的园地和残次林地方法可行,程序得当,项目区范围选择符合实际,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他们还对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和项目区实施后工程管护等提出了建议。
  3.7水保和环境影响评价
  3.7.1水土保持方案
  残次林地和园地开垦的目标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本项目区的整治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前提,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本工程水土保持设计,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实效”的水土保持方针,合理配置生物与工程、临时性与永久性措施,以形成有效的防治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政策;坚持综合治理与绿化美化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以下水土保持方案:
  1、搞好绿化植被,健全渠道防渗工程体系,涵养水土
  对灌排明沟渠及生产交通道路进行植被绿化,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极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将坡地适当整平,可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
  2、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
  主体工程施工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安排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其他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各施工区域的具体情况作出安排;临建工程防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临时建筑的拆除以及植物措施建设安排在主体工程完建期。
通过在施工区全面布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使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因工程建设较差的水土保持设施恢复到90%以上。工程建设完成后,对建设过程中较差的植被进行恢复。
  3.7.2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主要工程措施是灌排渠系及配套、田间道路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在对项目区改造的同时,也整治了区内环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较明显,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主要反映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工程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加强项目区农业基础
  通过整治,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有效改善,实现沟渠路配套,形成完善的灌排系统和完整便捷的道路体系。项目实施后,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产量将不断提高。
  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项目区农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调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高效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2、有利于项目区社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
  项目工程实施后,可以改变项目区村容村貌。通过规整沟渠路,有利于改善项目区景观生态环境;通过沟路渠的配套建设,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农业收入将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二)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区改造过程中需临时占用项目区土地,但施工工期不长,施工方式为人机结合,主要机具为推土机、铲运机、搅拌机等,施工人员较少。施工期对环境有如下影响:
  1、对群众生产的影响
  本项目具体工程施工时虽临时占用项目区土地,影响当季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但占用土地通过整理开发措施即可具备生产条件,同时为农民提供一定额度的补偿,由此产生的影响不大。
  2、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方式为人机结合,施工机械会造成一定的噪声。根据其它水利工程的施工噪声评价结果,采用这些施工机具,施工工场200米以外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控制噪声标准值要求(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夜间55分贝、昼间75分贝(《GBl2523—90》)。此外,施工现场大部分离居民点200米以外,施工噪声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3、施工期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的施工期间,建筑材料、施工工具、垃圾要合理定点堆放,及时清理;对疏竣河沟的污泥需立即处置,使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4、施工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伴随着建筑物土方开挖、建筑体的砌筑、修建施工便道、取弃土场及建立临时设施等施工活动,均将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破坏原有地貌、毁坏植被、降低林草覆盖率,容易增加造成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性。为此,施工单位将尽量缩小对植被的破坏范围,临时施工场地应避免占用周边的农用地,尽量选择在硬化地面设置;加强林地和园地的保护,对有成活能力的树木、苗木尽可能采取移栽措施,以减少对既有植被的破坏。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弃土、弃渣要及时清运,避免随意排放,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中注意原料的合理利用,避免原料沿途洒落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三)小结
  本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区内抗灾能力。本项目充分利用土地后备资源,挖掘潜力,在发挥土地增值效益、灌溉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得到了同步发挥。本项目充分体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将有力推动项目区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工程实施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因此,从环境角度而言,本项目选择和实施具有可行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