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工作回顾
1、获得荣誉
(1)获评全省农产品加工业20强县、20强园区。
(2)2019年10月16日,农业农村部公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名单,宁国市在列。预计11月获农业农村部颁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3)2019年“黄花云尖”茶叶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宁国市铁皮石斛协会的“宣城铁皮石斛”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2、重点工作
2019年,宁国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扎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宣城市委和宁国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以乡村振兴为主要目标,以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要载体,克服了“8.10”特大洪灾、非洲猪瘟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着力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1)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绩。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本轮机构改革后,及时公布本部门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依法行政结果;落实“两法衔接”、“双随机一公开”、“证照分离”改革我局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二是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指导。2019年1-10月,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8起,移交公安案件2起。2019年度行政处罚案卷评查获宣城市农业农村局表彰为优秀案卷3份,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案卷评选1份;被市司法局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案卷评选1份。三是组织开展了“七·五”农业法治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3•15”农资打假宣传咨询活动、“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月等农业法治宣传与教育培训活动。
(2)聚焦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新进展。一是“三大革命”建设稳步推进。完成3400座厕所改造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了“市、乡、村、组”四级督查考核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9月份接受了国家住建部第三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验收。完成了2018年度省级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6处,2019年省级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4个正在招投标。“8.10”台风时受损的5处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修复并迎省检,投入正常运行。二是省级中心村建设进展顺利。全市累计共建设省级中心村35个,市级中心村25个,宁国市级中心村26个,实现了三级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完成2018年度省级中心村基本项目建设6个。2019年度4个省级中心村已全面开工,预计年内完成80%的项目建设任务。三是“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扎实开展。9月底对全市“五清一改”整治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和评比,各乡镇基本完成了年初申报的村庄整治建设内容,主干道沿线和旅游线路沿线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四是大力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企业7家,建立秸秆离田、归集分村台账,并与秸秆收储企业做好对接工作。目前,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收储油菜和小麦达1.2万吨,午季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近4万亩。五是积极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除治工作。在霞西镇、汪溪街道、竹峰街道三个乡镇(街道)组织建设实施加拿大“一枝黄花”综合防除示范区。与安徽高速宁国管理处对接,对全市高速两侧1800亩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开展了化学药剂防除。目前全市加拿大“一枝黄花”药剂防除面积达4282亩。六是优化调整养殖区域,提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市环境保护局联合制定印发《宁国市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划定工作指导意见》(宁农〔2019〕61号),进一步优化调整我市畜禽养殖区域,新增畜禽禁养区12.074平方公里、限养区50多平方公里,并关闭拆除畜禽规模养殖户10个,补偿资金246.5638万元,全市尚未发现禁养区内存在复养情况。目前全市已建畜禽粪污资源化配套设施的养殖场302个,正在建设或完善设施养殖场26个,畜禽粪污资源化配套率达到92%,其中大型规模养殖场233个,配套率达到98%。七是扎实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及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2019年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2次,共计鱼苗217.44万尾。按照保护区管理要求,完善保护区基础建设。竖立大标牌2个,核心区警示标牌3个。制作永久界牌9个,界桩30个。联合有关单位对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问题进行排查,加大巡查管理,打击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等行为,完成云门渔业公司生态环境问题销号事宜和44个保护区遥感监测问题的核查整改。
(3)聚焦产业兴旺,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新提升。一是科技兴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培育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170名,农村电商100个;基本完成了全市“两区”划定工作,已划定10.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6.03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得到加强,落实了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7500亩,推广应用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开展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9.5万亩。截至10月中旬,共落实农机补贴资金90.398万,补贴各类机具610台,受益农户519户,带动农户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300余万元。预计2019年我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达72.78 %,全年将完成机收面积19.5万亩,机耕面积20.8万亩,机插秧面积0.5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11.6万亩。在万家云山村推广应用了山核桃单轨运输机械化技术,在真佳等合作社推广应用无人机植保技术。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总投资20亿元的云燕食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有望年底实现投产,预计年产值超百亿,年加工家禽5000万羽。詹氏公司、山里仁公司年销售额可实现翻一番。1-9月份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值53.1亿元,总量占宣城市25.9%。三是农产品质量品牌创建取得新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快速推进,全市培育绿色食品企业11家、产品数22个,无公害农产品企业16家、产品数29个,有机农产品企业10家、产品数1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2019新培育“三品一标”产品12个,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主体建设7家,完成乡镇快检系统建设41套,快检数据上传8万余条,快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四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果丰硕。累计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24家(省级以上22家)、农民合作社456家(省级以上18家)、家庭农场1400家(省级以上29家),2019年新增国家级合作社2家、省级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数量和质量宣城领先、全省前列。
(4)聚焦治理有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基础设置治理取得新突破。一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05个村(包括3个农村社区)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共登记个人股东31.3万个,设置股权33.2万股,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放注册登记证书105张,赋予合作社完整的市场主体地位;82个村完成了股权信息录入(河沥溪街道、仙霞镇、竹峰街道等11个乡镇、街道已全面完成),印制股权证书10万本,在12月底前将股权证发放到股民手中。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截止10月底,全市有90个村实施了“三变”改革(甲路镇、中溪镇、青龙乡等9个乡镇、街道已全面完成),共实施项目138个,村集体投入资金1.8亿元,财政资金及形成的资产投入3300万元,村集体收益1600万元。入股农户收益53万元。三是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编制出台了《宁国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2)》和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年度目标和任务,建立了市领导包保和市直单位联系帮扶工作机制,总结提炼出根据不同村情形成的经济强村、资源丰富村和薄弱村的“三变”改革模式,以及根据资源禀赋不同所形成的“休闲农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特色产业+三变”的改革模式,为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发挥振宁公司作用。新增3家村级股份制合作社入股振宁公司,实现保底和利润分红,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五是完成2018年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204万;完成2018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2019年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为降低“利奇马”台风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损失,我局向上争取4.5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任务,计划投资6300万元,省级奖补资金2100万元,目前正处于前期编制方案阶段。
(5)聚焦生活富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呈现新气象。一是“强投入、兴实体”,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了《宁国市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关于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500万元乡村振兴专项资金、300万元山核桃产业振兴专项资金,设立了1000万元的农民返乡创业基金,担保公司在保“三农”企业贷款1.6亿元,今年1-8月份争取中央、省农业项目资金1.1亿元,发放惠农贷款1.19亿元,保险保额15亿元。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天目山脉山核桃、东部早笋及中药材、西部毛竹及名优茶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南极山核桃主产区获评全国唯一的山核桃生物产业基地,仙霞小径笋栽培示范区获评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业,构建农业综合体。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300个,1-8月份,乡村旅游接待量达到776.8万人次,增长13.2%,实现收入55.2亿元,增长16.5%。四是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实施农村电商巩固提升行动,重点培育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你种我销、你养我卖”模式,培育了詹氏、画蝶、贾良商贸等一批年网销额超1000万元的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8月份,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6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63亿元。
(6)全力做好畜牧业转型升级及疫病防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科学防控、依法防控、协同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水阳江“一公里”范围涉及乡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专项活动的同时,全面落实新建养殖场选址三级审批、“三同时”、禁养区内一律不允许新建养殖场等制度,并在现有畜牧业开展集中强制免疫。配合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流调处在我市开展的家禽H7N9流感防治措施效果专项调查工作。
二、2020年重点工作
2020年,我局将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宣城市委和宁国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力争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聚焦“一个中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中心,围绕“20字”总要求,发挥好乡村振兴办公室抉择参谋、牵头抓总、协调落实作用,通过“建立工作台账、细化阶段目标,层层压实责任”等措施,明确部门责任,凝聚部门力量,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大合力,有序推进各专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二)着力“两个提升”,坚持绿色发展,打响农产品质量品牌
1、着力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聚焦提质提效,以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为抓手,以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南极山核桃主产区、仙霞笋制品主产区、汪溪竹制品主产区、宁墩中药材主产区、港口休闲农业展示区为重点,打造宁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狠抓“五个一批”工程,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狠抓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达到3个以上,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产品物流村级全覆盖,建成益农信息社102个。狠抓产业振兴各项保障。
2、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巩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从源头抓起,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好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项目,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工作,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5500亩以上;推广稻鸭共育、“一肥(绿肥)一稻(有机水稻)”、“一药(元胡)一稻”、“一菜(山蕗菜)一稻”等模式及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和化肥减量增效集成技术应用面积8000亩以上;新增全市保障性蔬菜基地200亩;完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新增数量10个,完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山核桃)标准化基地续报发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综合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深化“两个改革”,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1、持续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营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机制,在有条件的村逐步探索“村社分离”,激发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的活力。2020年,全面消灭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14%。
2、扎实做好农村“三变”改革。不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强主体培育,盘活“三资”激活“三权”,推进资源活化。
(四)突出“三大重点”,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硬任务
1、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发挥农业农村局牵头抓总的作用,认真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开展“2431”农村人居环境创建,重点推进“五清一改”和“三大革命”及2019年度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
2、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一方面,坚持防控工作不松劲,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联防联控机制,落实落细外堵内防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打好打赢非洲猪瘟持久战、攻坚战,确保不发生新的疫情。另一方面,按照中央要求,以及“保大场、保产能”的工作思路,加强禁养区管控,加大在产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和扩大产能的指导支持,千方百计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同时,协助市场监管局、商务局等部门,加大市场管控力度,维护生猪及产品消费市场稳定。
3、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重建,帮助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任务,做好下一年度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加大对上争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