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目前距离年底仅有半年时间,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时间紧、压力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已进入冲刺阶段,要如期取得收官之战的胜利,找准路径方法是关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了“五个精准”,即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这“五个精准”既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其核心在于“精准”二字。
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是在低水平上的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污染防治工作犹如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稍有懈怠,污染可能卷土重来。我们还有两项指标没有完成,仍需再接再厉,决不能有半点松懈。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冲动明显增强。总体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打好攻坚战,决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搞“大水漫灌”,而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精力用在精准上。唯有牢牢抓住“精准”二字,才能切实提高治污成效。
精准识别问题是精准治污的前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城市规模、产业结构、污染类型等存在显著差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要害问题。同样是大气污染问题,有的是当地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调整,排放量过多造成的;有的是以柴油车为主的交通排放造成的;有的是扬尘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造成的;有的处于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下游,受外来输入性的污染影响很大……唯有用科学的方法精准识别问题及其成因,明确污染治理对象,集中精力解决,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成因不同,治理污染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区别,需要因地制宜,因事施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必须“措施精准”。近年来,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精准施策是其中一条重要经验。针对散煤污染问题,大规模推广“煤改气”“煤改电”;针对无组织排放,集中力量治理“散乱污”企业;针对尾气污染,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这一系列靶向治疗措施,已被充分证明行之有效。随着污染治理向纵深推进,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研判,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对象,采取精准治污措施,切实提高治污成效。
实践证明,一地的环境质量常常受到上下游、左右邻等影响。污染治理坚持“区位精准”,就是要运用联系思维的方法,找准问题突出和污染互相影响的地区,从区域层面乃至全国层面统筹安排,统一行动,共同治理。唯有如此,才能取得1+1大于2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在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地区实行联防联控措施,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将在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开展联防联控,推动区域空气质量的加速改善。对一些环境敏感、生态脆弱地区或者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要集中力量,重点解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把握时序进度,明确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同时要抓住在特定时间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前准备,做好应对。一方面,要打足提前量。污染治理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呈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必须提前开展治理行动。例如,秋冬季北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但是冬病要夏治,要把“双替代”工作做在前面。另一方面,要坚持因时制宜,在特殊时间段要采取特殊举措。近年来,我国重污染天气显著减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根据重污染天气预报,在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情况下,提前实施应急管控举措,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度。科学分析、准确预判,提前谋划、精准施策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经验之一。
目前,各地正在探索建立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这一举措在有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的同时,缩小了监管范围、明确了监管对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监管成本,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这一举措诠释了精准施策的丰富内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决战决胜的号角已经吹响,生态环保人要切实抓住“精准治污”这一核心,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要求,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