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林、戴超、汪令祥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市税收规模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国家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汽车行业整体性下滑以及百年不遇的“8.10”台风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税收收入大幅减少,导致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较为缓慢,未完成年初预期目标。针对当前我市税收收入增长乏力现状,市政府高度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税收收入规模。
一、加强实体企业维护。一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路径,实施分类指导,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创业孵化培育一批,截止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9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达1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7.2%。二是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鼓励本土企业与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进行嫁接重组,创办科技型企业。以股权投资或债权等方式,对在宁创新创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截止目前,我市共招22个团队注册落户,其中9个团队项目获得省重点团队项目扶持,获得扶持资金5400万元,分别为A类3个、B类2个、C类4个。这9个团队项目还获得我市资金扶持,投资入股资金达8500万元。三是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引导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积极争创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截止2019年底,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数达59家。四是实行分类管理。出台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根据评价结果,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对能耗高、产能低端落后、亩均效益低的企业,逐步进行淘汰,释放更多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为优质企业的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 “腾笼换鸟”,不断提高全市税收规模。
二、加大实体招商力度。今年以来,坚持抓疫情防控一着不让、抓招商引资一刻不停,“危”中寻“机”,一季度共计签约项目19个,总投资约97亿元。以工业项目为中心,重点紧盯“大好高”项目,对在谈和已签约的牵动性项目进行分类筛选,逐项排出项目洽谈推进、落地建设中的各项工作时间节点。一季度签约项目中,工业类达15个,占签约项目总量的79%,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同时,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蹲点招商驻点区域由8个增加到14个,长三角重点城市地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多渠道搜集和对接高质量项目信息,在低风险地区采取“一对一”特殊方式邀商来宁考察或者赴企业地实地洽谈,提前做好优质项目落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已累计重点在谈项目36个。围绕主导产业、新培育产业及文旅资源要素等,编制10亿元以上项目8个向长三角地区进行广泛推介。
三、加大总部税源引进。一是加大总部税源任务分解,2020年,除经开区和乡镇街道外,每个市直部门都下达了总部税源招引任务,全市总部税源目标任务为82429万元,较上年实际完成数19646万元增加62783万元。二是为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引入总部税源型税收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出台了《宁国市引入总部税源型税收奖励办法》,对招引单位和引荐人都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加强收入预期管理。为进一步规范财政收入管理,由注重事后分析转向事前预测与事后分析并重,制定了《宁国市财税工作分析调度会议制度》《宁国市财税工作通报约谈办法》《宁国市财政收入预测管理办法》,加强财政收入预期管理,推动财政收入可预期、精细化,坚持依法征管、均衡入库,实现财政收入有质量、可持续,确保实现年度财政收入预期目标。
在国家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和新冠疫情巨大影响下, 2020年1-4月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75095万元,占年初预算的35.0%,高于序时进度1.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39702万元,较上年同期134115万元增加5587万元,增长4.2%,占总收入比重为79.8%,较上年同期72.1%,增长7.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度提升。
联系单位:市财政局预算科
联系电话:4110067
2020年6月30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