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发改委(市粮储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发改委(市粮储局)> 政策解读> 负责人解读
索引号: 11341702003256263J/202102-00090 组配分类: 负责人解读
发布机构: 宁国市发改委(市粮储局)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名称: 【主要负责人解读】关于宁国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02-12 发布日期: 2021-02-12
【主要负责人解读】关于宁国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02-12 10:29 来源:宁国市发改委(市粮储局) 浏览次数: 字体:[]

2021年112日在宁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小陆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宁国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及宣城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五个年活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呈现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的态势。

面对各类不利因素,2020年我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仍然实现正增长,部分指标在宣城市中位居前列。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90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亿元,总量位居宣城市首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05亿元,增长1.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1.防控体系全面构建。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认真落实四早措施,深入开展重点人群摸排,大力推广安康码,聚焦重点交通通道,全面加强境外、中高风险等地区来返宁人员管控。创新构建六级防控包保组织体系,坚持把堡垒建在一线、干部派往火线,组建党员干部先锋队660余支、发动志愿者4000余名,全域实行封闭式、网格化管理,以六级包保筑起疫情防控铜墙铁壁

2.复工复产扎实推进。在全省县级率先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政策意见16条,错峰分批推进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对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减免社保费2.61亿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积极组织月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5个,提振发展信心,复工复产工作在全省走在前列。

3.市场供应稳定充足。面向社会发放消费券,累计参与商户14382家,直接带动消费近千万元。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恢复,密切关注农产品、医疗卫生用品、居民生活用品市场供应,确保价格稳定,储备充足。全年家禽饲养量4994万羽,其中出栏4350万羽,生猪饲养量22.24万头,其中出栏14.55万头,存栏7.69万头,生猪存栏量居宣城市第2。支持康宁悦康建设口罩生产线,稳定医疗物资供应,为企业复工、居民生活保驾护航。

4.助企纾困成果明显。组织我市生活、医疗物资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申报重点物资保供企业,特思通、康宁悦康、博农牧业、炫弘科技、沙埠粮油等企业纳入重点物资保供名单。引导金融信贷投放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全年完成新增贷款46.3亿元。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降本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完善出口退税和减免社保医保费机制,兑现稳岗、用电、用水、用气补贴及财政奖扶资金近4亿元,减税降费7.1亿元,协助企业度过难关。

(二)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1.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引进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市人民医院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达成院级合作协议,谋划市中医院与上海市中医院院级合作。成功引进优质民办教育江苏教育集团来我市合作办学,举办民办非营利性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学校宁国市新时代实验学校,与我市公办学校同步启动2020年秋季学期新生报名工作。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抢抓长三角一线城市有序疏解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机遇,招商引资逆势上扬。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入围全省唯一的“2020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中汉仓储物流、山虎机械、华滋装配式建筑等一批大好高项目相继落户,科博尔机床、昌坚机械等项目顺利开工,云燕食品、汉扬精密、长盛轴承一期等47项目建成投产。

3.交通设施更加完善。宣绩高铁项目正在进行便道施工和宁国南站站前广场规划设计,完成站房施工图设计,沿线征收征迁工作有序推进。宁国-安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方胡路启动路基施工。后东路(储家滩段)白改黑项目完工。宁国至旌德高速公路可研招标已完成,启动编制工作。G329小汪村及梅林段、S457宁泾线宁国港口段完成除土地报批外全部前期工作。

专栏1

主要领域

取得成效

营商环境

大力推进事项即办,共梳理出最多跑一次事项1509项,一证通办事项161项,所有审批事项收件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实行一窗受理

成立项目代办服务中心,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全程无偿代办

建立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机制,首批办理服务事项51

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将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设立登记等事项进行整合,实行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全年新设企业网办率达99%以上

外贸外资

松岭电力获得宣城市第一张省级不可抗力证明书,上格照明、炫弘科技等5家企业争取中信保赔偿金400万元

吴越医药进入商务部认定的口罩出口白名单,为宣城市首家

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总量居宣城市第1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围绕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强链型项目,实现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集聚。深挖中国耐磨铸件之都产能优势,加快由低端铸造向轴承、机床、机器人等装备制造方向升级。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以关键元器件技术为突破口,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向现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预计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11.5%

2.服务业支撑力增强。推进电商宁国建设,组织企业参加网络销售、电商直播,解决疫情期间产品滞销难题,全年预计实现网络交易额11.55亿元,增长25.8%,新增145家电商经营主体。全面建成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物流配送中心1个,电商运营中心1个,行政村建成98个电商综合服务站点,实现农产品物流村级全覆盖。积极组织企业挂牌上市及直接融资,全年在安徽省股交中心科创板挂牌新增10家企业,2家企业申报省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精选层。

3.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产品生产稳步提升,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16.9万亩,年产量6.7万吨,商品蔬菜种植面积1.5亩,年产量3万吨,水产养殖面积6亩,年产量8172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1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38亿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建成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个、全国十佳休闲农庄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南极乡梅村村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村(镇)。

专栏2

主要领域

取得成效

文化旅游

注重节庆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全年共举办各类旅游营销活动23场(次)

云梯畲族乡千秋村游客服务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单位

皖南花鼓戏小戏《逆行者》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甲路镇甲路村入选安徽省优秀乡村春晚;新创小戏《寻找平一》入选安徽省2020年度戏曲创作孵化计划

皖南川藏线最美宁国段被人民日报、人民文旅评为“2019中国文旅营销案例典范并荣获长三角十佳精品自驾游线路

宁国全域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及皖南川藏线(宁国)智慧旅游导览系统项目入选文旅部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预计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81万人次,恢复到同期的81.23%;国内旅游收入52亿元,恢复到同期的81.27%

(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1.项目建设扎实推进。125个市本级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88.6亿元,列入省、宣城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开工项目个数、竣工项目个数均位居省、宣城市前列。宁国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完成三大专题、移民规划大纲和移民规划报告审查,准备开展可研审查,力争完成核准。万家水库项目工程可研报告已通过省水利厅技术审查,正在进行报告修编。中德智造小镇平兴变和污水处理厂建成。

2.园区发展不断加快。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开发区成功申报首批省级以上开发区标准地改革试点。加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围绕一区四园一小镇基础配套,建成中德智造小镇平兴变和污水处理厂。启动港口化工集中区建设,加快宁港水务一期改造和二期扩容、宁港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网改造工程。5G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土地报批,污水处理厂主体建成,幸福路、共享路施工队已进场。

3.创新驱动持续增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契机,加快推进宁国智谷建设,招引8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和3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总数达109,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个。聚隆科技、阿莫斯流体分别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目前我市企业域外研发机构总数达13家。

专栏3

主要领域

取得成效

主体培育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新增国家两化融合标准评定企业6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家,中鼎橡塑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加大高层次科技团队招引力度,全年共招引3个科技人才团队注册落户,绿谷新材料有限公司团队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扶持

创成中德智造小镇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要素保障

扎实开展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完成处置7

全年报批盘活各类用地3300亩,完成房屋征迁20万平方米

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367万元,省三重一创资金622万元

积极破解用工难题,全年招引外来务工人员2800

宁国市人民医院迁扩建项目累计到位专项债券资金19.77亿元

担保公司年在保余额20亿元,总量居宣城市第3

(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四期)、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星河)工程稳步推进,城北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完成2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任务及85棚户区改造任务。金桥路大桥结构工程已完成,燕山路、金桥路、汪溪路部分路段竣工验收。完成山门河山洪沟治理、万家乡云山小流域治理,建成东津河河沥溪堤、双河东堤、中溪河堤及中津河万福河堤,完成水阳江干流宁国段防洪治理初步设计。

2.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坚持创建为民惠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开展牛皮癣”“飞线”“空中蜘蛛网等专项整治攻坚行动,施划停车位约3200余个,安装充电桩2300组,完成小区清清亮亮工程4229个。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供水”“智慧房管”“智慧人防”“智慧工地建设。加快牛头山公园工程建设。

3.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共完成8000座卫生厕所改造,建设公厕5座,新改建旅游厕所6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1%,基本实现村级公厕全覆盖。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扎实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六)生态文明提档升级

1.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工作导向,牢牢把握群众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经过全市人民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宁国市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生态治理不断推进。常态化开展巡河,市级河长累计巡河799次、乡级5529次、村级10212次。开展河湖长制示范点建设,我市3处河湖长制示范点通过宣城市第二批市级河湖长制示范点验收,西津河城区段省级示范河湖通过省级验收,同时推荐申报国家级示范河湖。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和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工作制度,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将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纳入河长制考核。

3.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格落实上级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精神,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调度预算资金,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认真组织开展闲置国有资产清查,完成老汽车站等资产处置、划转工作。全面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11”各项任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积极排查“7+4”类机构、资金中介机构,化解非法集资陈案1起。

专栏4

主要领域

取得成效

污染防控

落实“1+68”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涉及我市50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44个,6个共性问题暂不销号

◆PM2.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优良天数比例94.6%同比提升10.3个百分点。水质断面达标率100%,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排查2处问题并完成整改

强力推动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查处并取缔关闭散乱污企业11

(七)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1.灾后重建稳步推进。加快推进利奇马台风水毁设施重建工作,积极组织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社会事业等领域项目对上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南极乡卫生院、宁墩初中灾后恢复重建等一批项目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扎实推进四启动一建设,顺利完成灾后房屋重建任务,扎实开展水毁道路、水利设施、电力通信工程重建工作,兑现受灾农林作物保险理赔300余万元。基本建成全市小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支持受灾乡镇、街道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74处。

2.社保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33项省定民生工程稳步推进,资金到位率100%,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贫困残疾儿童康复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0户,任务完成率150%。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01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556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3.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持续深化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模式,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侦破刑事案件456起,纵深推进扫黑除恶六清行动,破获涉黑涉恶案件23起,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社会风气进一步净化。扎实开展信访维稳工作,化解信访矛盾,信访人次较去年下降8.31个百分点,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专栏5

主要领域

取得成效

社会事业

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迁扩建项目和发热门诊项目

仙霞中心小学义务教育建设项目基本建成,完成城南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改造搬迁,建成开发区实验学校小学部,城北幼儿园开工建设

城市公益性公墓一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开展日间病床改革试点,建成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中心,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国防教育和动员、军民融合、人民武装和防空工作得到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移民、民族宗教、红十字和气象、地震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2020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新增长点尚未形成。与先发地区相比,我市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优,传统产业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动力不足,新增长点尚在培育,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动力不足;二是要素保障有待加强。随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发展空间不足和交通短板问题更加凸显,亟待解决,融资、用地、人才、能耗等要素保障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保障压力持续加大。2020年,我市继续落实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受实体经济下滑影响,财政增收后劲不足,同时利奇马台风对农村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恢复重建资金缺口较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领域短板仍需补齐,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市场主体经营困难,投资节奏放慢,同时沪苏浙地区加大稳企力度,大好高项目招引难度加大。

二、2021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目标

(一)2021年经济形势分析

2021年宏观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挑战看,国外疫情仍然十分严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国内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疫情风险,发展压力巨大,实体经济面临困难仍然较多,交通瓶颈需十四五中后期才有望打破,要素保障仍需加力,重大风险防范工作压力增加,外需增长存在变数,民生领域存在短板,财政增收压力亟待解决。从机遇看,中央将出台更加灵活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恢复和风险防范同步推进,同时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宣绩高铁、宁国-安吉高速公路等互联互通项目的加快建设,对接沪苏浙的交通短板未来有望得到根本解决,我市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二)2021年工作目标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牢牢把握“1366”总体思路,扎实开展招商突破、项目攻坚、旅游提速、创建深化、作风建设五个年活动,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全面实施上市、规企、创新、创业、外贸五大倍增行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奋力在全国、全省争先进位,确保十四五顺利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第一年,对我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聚焦创新发展,下好转型升级先手棋

1.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和融入G60科创走廊为契机,推进经开区与沪苏浙产业园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继续推进中德智造产业园建设,高质量承接沪苏浙制造业转移。全面推进企业上云,超前布局“5G+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正式启动5G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5G工业应用场景2。二是加快园区转型升级。高标准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中德智造小镇、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专项债项目,完成东城大道、太平路、海螺路改造提升,新建南极东路等一批园区路网,加快建设港口化工园区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启动中溪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扩容、天然气管道以及梅林220千伏宁四变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中德智造小镇二期、港口产业园化工集中区二期,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牵动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念,积极对上衔接,加快推进牵动性项目进度。加快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征收征迁。加快推进万家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完成各专题报告编制、报批,同步推进东中津河上游中型水库布局规划。中德智造小镇中鼎减震橡迁扩建项目完成配套设施设备搬迁。二是做好项目要素保障。统筹调配全市土地、规划、环保、能耗、人才等项目落地关键要素,严把项目准入关口,确保优质项目配套优质资源。力争全年供应建设用地3500亩以上,向上争取指标1500亩以上,盘活“僵尸企业”10家以上。积极对上争取中央预算内、三重一创等中央、省奖补资金,做好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工作。开展2021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工作,统筹调配项目落地关键要素,积极推进成片开发方案划定的集中区建设。三是强化项目调度。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始终将项目工作作为主抓手,持续强化“1+3+8”分层分类联系、重点项目三级调度和季度竞赛比拼机制,严格落实三办一销督办制度。扎实开展四季竞赛、五大比拼,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工作机制,力争项目工作在省、宣城市继续保持领先。全力推进125个市本级重点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

专栏6

主要领域

工作目标

产业主体

围绕“1+5+N”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

力争新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

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全年新增国家两化融合标准评定企业2家,新培育安徽工业精品3

科技创新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低于2.8%

力争新增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3个,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3项,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力争新达成各类产学研合作20项以上,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以上

现代服务业

支持亚夏汽车总部建设,积极谋划B型保税仓库,加快推进中汉仓储冷链物流项目

加快培育消费主体,新培育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14以上,新增市场主体3700

加快我市重点后备企业上市步伐,推动符合条件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力争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20亿元以上

(二)聚焦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大战略

1.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一是优化城市布局。按照组团式、网格化总体思路,坚持多规合一,进一步优化一城六区整体布局,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形成协同发展城镇体系。启动高铁南站站房及其周边路网建设,做好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谋划打造城市东北外环线,积极推进西外环线改造升级,实现工业园区和城市片区的高度融合、高效联通。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建成燕津路、高山口路、东津河西岸路堤工程,打通城西路、新安路、光明路,实施宁城北路改造提升工程,启动汇德路、奉圣路、五芳路、慈安东路等建设。完成奥特莱斯购物小镇一期,建成图博馆并投入运营,建成凤形公园、五峰山公园,打造口袋公园”3个,新建生态停车场2个,实施清华路、宁国大道华贝广场段、仙霞路等城市内涝点整治,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三是细化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创建深化年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完成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启动乡镇垃圾转运站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智慧宁国,全面建成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探索建立老旧失管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0个,背街小巷治理10条。

2.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加快农业转型。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原产地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和休闲、旅游、养老、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长三角,促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产业,依托詹氏、山里仁、任阿三等电商龙头企业,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力争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600人以上,完成技能和创业培训2200人次以上,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合作社1家,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家,争创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1个、产业化示范联合体9个。三是推进农村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三变改革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不断推进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盘活三资激活三权。深入开展一抓六动专项行动,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乡村供水规模化规范化,改制集镇水厂7家,延伸农村供水管网132公里,改造提升农饮工程19处。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提升水阳江流域上游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加快推进港口湾水库灌区工程,整治农村抛荒地”2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

专栏 7

主要领域

工作目标

文化旅游

深入开展全域旅游提速年活动,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推进青龙湾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两条精品线路

打响宁国旅游品牌,加大与全国知名电视新闻媒体及自媒体合作,放大旅游营销活动的市场效应。力争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数增长15.5%,旅游总收入增长19%

完善景区标识标牌、安全防护、旅游公厕等服务系统,全面提升景区景观品质。优化完善皖南川藏线换乘运营体系,启动4个游客集散中心,建成方胡路、智慧旅游平台

建成运营红楼梦文化园、真也天境、宣石博物馆,谋划推进山门洞、储家滩、吴越古道、万家黑洞、唐古湾等一批景点综合开发项目

(三)聚焦绿色发展,建设美好生活新家园

1.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守好生态底线。深入实施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持续推进林、河(湖)长制工作,以三大革命”“五清一改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线、城镇开发边界线、文化保护控制线四条控制线,加大对青龙湾风景名胜区巡查保护力度。狠抓中央环保督察突出问题整改,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做好山核桃产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二是强化环境治理。全面建成城北污水处理厂,完成城市备用水源地迁建,加快推进城东污水干管修复工程,实施东津路、东风北路、山门路、中溪路雨污管网改造提升,启动水阳江橡胶坝建设,完成小南河丰盛苑、迎宾路入河排污口及星河二期改造,加快港口湾水库灌区宁国市工程建设,改造刘村坝南北干渠,引水润城,充分发挥城西湖调节作用,进一步巩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三是开展联防联控。与毗邻县市区合作,强化服务长三角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合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协同防治,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四是推进节能降耗。进一步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消费情况监测,落实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严把节能审查关口,力争引进更多能耗低、产出高的项目,确保有限的能耗增量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

2.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以司尔特、海螺水泥为核心,依托恒基伟业、皇华、梦牌等企业,深挖循环经济产业优势,打造基于废料及废物回收处理再利用为导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依托云燕食品、詹氏食品为核心企业的食品及农林产品加工产业,挖掘宁国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农业养殖种植,延伸产业链,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长三角优质食品及农林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将新增或改扩建项目与淘汰落后产能相挂钩,严格执行省、宣城市增减平衡的能源消费总量调控机制,加大新建项目节能审查力度和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力度,通过政策引导、价格杠杆等方式,推进我市能源结构向清洁化方向发展。

(四)聚焦开放发展,更高质量融入一体化

1.加快融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抢抓发展机遇。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正加快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要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同时瞄准长三角重点发展产业,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二是推进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宣绩高铁和宁国-安吉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宁安高速,加快对接推进临金高速於潜段建设。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62公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落实大中修工程,努力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三是超前谋划项目。谋划宁国-安吉新型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宁杭-临安高铁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拓展青龙湾通用机场服务功能,打造航空产业园和华东地区低空飞行体验区,加快推进水上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依托高铁南站打造公铁联运城市交通中转枢纽,实现旅客的一站式出行。谋划打造城市东西外环线,实现南山园区、中德智造小镇、河沥园区、港口产业园的高效联通。四是推动协同创新。主动对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和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对接沪苏浙科研院所、高校,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工作,力争全年招引2-3家科技人才团队落户。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是突出产业链招商。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目标,围绕“1+5+N”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探索产业链长制,深入研究后疫情时代全国产业布局调整,突出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精密铸造等主导产业,突破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扩张和带动潜力足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力争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二是突出大好高招商。依托国家级经开区,聚焦两新一重,紧盯三圈三廊重点产业转移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大型央企、知名民企以及独角兽公司、行业隐形冠军,完善项目预审和合同约束,力争全年新引进10亿元项目15个以上,3亿元项目35个以上。

专栏 8

主要领域

工作目标

营商环境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现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质量,不断丰富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

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深入企业走访,宣讲各级扶持政策,点对点指导企业做好对上争取,落实包保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擦亮宁国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继续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研定出台、修改完善市本级产业扶持政策,及时做好政策性奖扶资金对付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减证便民专项行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做好直供电交易,落实两部制电价优惠政策,下调企业用水价格和用气价格,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五)聚焦共享发展,全面增进群众获得感

1.全面提升共建共享水平。一是推进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五维共治,建立健全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作用。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平安城市”“平安乡镇”“雪亮乡村工程,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国。继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二是促进就业创业。继续实施好省定民生工程,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稳住就业基本盘,强化就业形势监测预警,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500人,失业再就业人数1100人。三是强化社会保障。落实上级各项社保政策,调整社保缴费基数。开展全民参保计划,重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和工程建设领域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巩固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成果,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制机制。继续做好拖欠农民工工资、民营企业账款清欠工作。四是建设信用宁国。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强化社会信用平台体系建设,不断拓宽信用信息归集范围,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数据库。充分运用职能,开展信用修复工作,为企业发展和对上争取保驾护航。认真落实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加快信用宁国建设。

2.全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提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全面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城北幼儿园、仙霞小学建设,建成开发区实验学校初中部,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改造。持续推动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推动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赛事承办。二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启动市人民医院公卫应急和传染病中心建设,完善市乡村三级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传染病预警监测和应急反应能力。深入推进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建设,新建1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迁扩建项目,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等级创建,扎实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施人才强卫工程。三是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继续做好交通、水利、公共服务设施灾后重建工作,加快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进度。结合灾后重建,积极谋划东津河、中津河上游水库,启动水阳江宁国段防洪治理工程,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个,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座,新建小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105套,更新升级气象监测设备47套,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加大对应急避难场所资金投入,补齐短板。四是积极发展其他社会事业。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扎实做好外事、粮食、供销、烟草、物价、邮政、防震减灾等工作。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创新性开展工作。认真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

《计划报告》名词解释

1.六稳(第1页):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六保(第1页):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3. G60科创走廊(第6页):G60高速沿线的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致力于建设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

4.标准地(第6页):指在完成建设项目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明确建设项目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履约承诺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5.三重一创(第7页):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6.三变(第8页):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7.三资(第8页):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源。

8.五维共治(第9页):村级组织治理、基层协商治理、微权力治理、新型社区治理、文化生态治理。

9.“1366”总体思路(第12页):一个总体要求:弘扬宁国精神、擦亮宁国品牌、再创宁国辉煌。三个工作目标: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六个工作提升: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民生福祉、风险防控、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六大大提升。六个狠抓落实: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抓落实;研究政策、抢抓机遇抓落实;攻坚克难、敢于担当抓落实;深入一线、精心组织抓落实;抓主抓重、统筹兼顾抓落实;团结一心、形成合力抓落实。

10.一城六区(第14页):指围绕宁国城区框架拉开,所形成的汪溪片区、城北片区、河沥片区、凤形片区、城南片区、南山片区。

11.“1+5+N”产业集群(第14页):“1”是汽车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集群,“5”是耐磨铸件和精密制造、电子信息、循环经济、食品及农林产品深加工和生产性服务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N”十四五期间致力打造的产业集群。

12.“一抓六动专项行动(第16页):即抓实农村基层党建,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健全政策推动、资金促动、项目牵动、帮扶联动、人才拉动、示范带动”“六轮驱动机制,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3.三圈三廊(第19页):杭州都市圈、环太湖经济圈、上海产业圈以及G60科创走廊、浙西科创走廊和申嘉湖高速走廊。

14.两新一重(第19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15.三治融合(第20页):自治、法治、德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