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乡人民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万家乡人民政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41702003256474T/202112-00067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万家乡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中长期发展规划】宁国市万家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12-31 发布日期: 2021-12-31
【中长期发展规划】宁国市万家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12-31 09:49 来源:万家乡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十三五”简要回顾.......................2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环境分析...................6

第三章、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7

第四章、规划的总体目标...........................8

第五章、十四五重点工作...........................9

第六章、规划的实施保障..........................20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

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我市正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全乡上下要着眼“两个大局”,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增强进取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奋力交出万家经济社会发展高分答卷。

《宁国市万家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对理清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组织动员全乡人民,围绕“1366”总体思路,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万家乡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十三五”简要回顾

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万家乡党委、政府在宁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乡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四五”时期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质效显著提升

全乡财政总收入由2016年的635万增加到2020年的2049.1万元,年均增长26.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6亿元突出招商引资核心地位,引进招商项目5个,协议资金4.58亿元,到位资金698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21200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4.2%。2020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53.56万元,比2018年增长20%。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注册成立4个股份合作社,成功发放股权证书5013本,界定股东1.4万余人。发展电商助推“互联网+农业”不断深化,建设完成4个农村电子商务站点,培育省级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作示范村2个,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五年来新创家庭农场107家,农业合作社29家,其中宣城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示范合作社6家。宣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宁国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2019年云山村获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并代表宁国参加安徽省农展会。

(三)第二产业保持稳定

截止2020年,全乡共有工业企业27家,年工业总产值4500万元,解决就业320余人,2019年万家乡获评宣城市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三”期间,我乡“全域旅游提速年”为契机,积极发展旅游产业,2020年率先在全市完成签约总投资3.2亿元的“唐古湾旅游综合体项目”,一期漂流项目预计2021年6月投入使用。成功创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处,宁国市乡村旅游精品民宿1家,五星级农家乐1家,省级森林旅游人家4家,3A级景区吴越古道荣登《中国国家旅游》杂志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十三”期间,我乡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保续保率超过95%,医保参保率超过98%。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顺利实现311人脱贫目标。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全面落实,五年间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4.5公里,农村道路生命防护工程17.8公里,34处河堤工程和3处饮水工程、2处高效经济林灌溉工程投入使用,191户危房改造、712户农村改厕顺利完工,云山村公墓一期及大龙村中心公墓建设完成,大龙、西泉两处养老服务站先后落成。累计发放涉农补贴资金达3408万元,各类优抚救助救济款约2192万元,计生奖特扶资金284万元。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聚焦三大革命七大整治五清一改活动,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每年投入资金120余万元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实现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宁国市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投入710余万元建成大龙村、云山村省级美丽乡村、万家村宣城市级中心村、西泉村乡级中心村。大龙村在省级中心村评比中,荣获全省第5名,成为首批省美好乡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投入100万元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投资600余万元完成38处市级重点水利水毁工程建设,投入100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万家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入180万元完成铜锣坞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投入120万元完成大龙小塔等7处单村人饮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成功创建宣城市河长制示范点。投入200余万元用于集镇污水处理改造工程建设,新建污水处理终端2座。最美乡村路工程建设完成,大龙村获评宁国市最美自然村2019年万家乡成功获评安徽省第五届文明村镇,2020年云山村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连续三年获宣城市文明村。大龙村、西泉村获评安徽省森林村庄,万家村、西泉村成功创成省级卫生村。

二、“十三五”期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我乡经济起点低、基础差,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全乡经济总量逐年壮大,但目前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依然偏低,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偏小、财政增收空间有限;第一产业增收增效空间小,农民增收压力大,群众自主转型升级意愿有限;第二产业薄弱,且受制于发展定位、地理方位影响,发展前景有限;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遭遇瓶颈,急需升级转型。

(二)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全乡发展需要

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投入资金较大,但乡级财力有限,使我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等现象突出,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限制了经济社会发展。

(三)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观念、作风障碍依然突出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乡部分干部、群众在思想、思维方式等方面仍然缺乏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意识,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吃苦耐劳精神有待加强。

面对上述问题,我乡将在“十四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第二章“十四五”环境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受新冠疫情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中美贸易问题也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障碍和制约。这些都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从全国范围看,国内经济逐渐向好,国内大循环的道路及空间发展战略的地位将凸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一体化的进程将加快。特别是2020年8月20日,总书记在安徽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全面加速,对宁国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造机遇。

从万家自身角度出发,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且外向型企业较少,受世界经济、中美贸易问题影响较小。同时,我乡以生态旅游立乡,旅游客源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全面加速是我乡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机遇,特别是随着“十四五”期间宁杭高速于潜段的建成通车,有利于我乡接待更多苏浙沪游客,促进我乡旅游业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十四五”发展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空间制约,虽然旅游产业对建设用地要求相对较少,但仍会面临土地要素、生态保护的较大制约,当前应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保障发展空间的供给,为万家乡“十四五”发展提供支持。二是旅游增长极尚未形成。万家乡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也通过政府投入的方式提升景点档次,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但仍缺乏核心增长极,境内优质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缺少精品、爆点。

第三章“十四五”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

一、总体思路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1366”总体思路,大力实施“生态立乡、旅游强乡、创新活乡、和谐兴乡”战略,经济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题定位,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现代农业集聚地、绿色发展示范地。

二、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弘扬宁国精神、擦亮宁国品牌、再创宁国辉煌”的总要求,锚定“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的总目标,强化“六个落实”,实现“六大提升”,推动万家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四章:规划的总

一、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乡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万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万家建设达到新水平,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优势更加突出;与城市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围绕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全域旅游、民生福祉、风险防控、和谐稳定、党建水平“六大提升”。围绕“1366”总体思路,实现生态经济和旅游产业转型跨越新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实现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力争在旅游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第五章“十四五”重点工作

一、产业发展

(一)推动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生态经济新高地。推进山核桃产业生态化治理。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理念,充分发挥桐子坞国家级山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作用,加强山核桃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使用无人机防治和推行山核桃自然落果结网采收的全新采收方式,实现山核桃管护、采收“全托管”。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山核桃、竹笋、香榧、茶叶等优质农林产品、优质粮油、宁前胡等优质中药材等潜力与基础较好的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名优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进“旅游+农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农业观光基地、现代生态农庄、农耕文化项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以节庆活动、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展示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成果,打造生态旅游名片,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建立一支过硬的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应用新机制,二是依托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及技能水平。三是积极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4、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十”期末,完成全乡农业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鼓励非农主体投资,通过多元投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激发农村发展活动。

5、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的落实。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流转率达到6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积极开展农村“抛荒地”整治,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挖掘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深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

(二)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巩固生态旅游发展优势,打造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突出“大景区、大休闲、大康养、大配套、大提升”,加快形成“四季皆有景、白天夜晚尽可游、线上线下齐火热、美丽乡村宜人居”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打造全域旅游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业态丰富、串点成线的“1+2+3+N”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1个乡村旅游集聚区”即万家乡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万家村旅游集散中心,含游客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等);2条旅游自驾道路”即“皖南唐古拉”自驾线路、“万家旅游环线”自驾线路;“3个A级景区”即“吴越古道”、“黑洞瀑布群”、“唐古湾旅游综合体”三个3A级以上景区;N个网红打卡点:乐利峰、仙人洞、白石岩、“樱花谷”等。

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依托丰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导向,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抓好“非遗”项目保护开发,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文化业态,打好全域旅游“历史文化牌”和“生态体验牌”。以革命烈士叶祖绳事迹为主线,建设叶祖绳烈士事迹成列馆,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基地,讲好红色故事,打好全域旅游“红色旅游牌”。积极开发滑雪体验、温泉度假、缆车观光、非遗研学等“升级版”文旅融合新业态。

积极谋划及提升旅游道路的连通能力。精心打造“皖南唐古拉”精品自驾游路线,争取全乡道路延伸、拓宽、等级提升,改善全乡交通现状、旅游通达状况。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强生态保护建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山核桃产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深入推进河湖长制,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划定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范围,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把水土流失防治与水资源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推进河流生态流量监管。

(二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大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深化排污许可管理,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动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整治大气污染,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实施农用地分类保护与治理,建立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的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抓好治污、治岸、治渔。推进“绿盾”专项行动,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

(三)加强水利工程补短板

强化水源地保护,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工程体系。全面建成小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积极争取重点山洪沟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万家水库骨干水源工程,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四)推进道路交通建设

1、完善内部交通体系。建设完成大龙至西泉、西泉至云山硬化路项目,实现万家乡旅游道路环线。争取建成万家集镇至大龙、西泉、云山三个村的通双车道公路,提升旅游通达能力。

2、全面打通外联公路。依托“皖南唐古拉”品牌,推进万家大龙至仙霞龙门通双车道公路项目。建设完成万家大龙至宁墩南阳硬化路项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万家至南极硬化路建设,全面提升万家乡外联交通能力。

(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实施“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补农村生活设施短板。实施“十村示范、百村美丽”行动,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和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持续优化中心集镇中心村布局,同时加强对已建设省级中心村管护,确保建后管养。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开展“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七大整治”,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不断增强农民幸福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社会事业

(一)文化事业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宣传万家革命传统文化,加强革命遗址保护保护,积极建设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基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讲好万家故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完善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打造“全民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二)教育体育事业

1、发展好学前教育,加大投入,完善万家幼儿园建设,在办园条件、适龄儿童入园率上明显提高。

2、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抓好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重点要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净化教师心灵,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乡村两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三)卫生事业

重点提高万家乡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和就诊水平。实施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提升,不断提升基本公卫服务水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促进公共应急服务能力提升。

(四)社会保障事业

1、继续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涵盖灾害、医疗、教育、住房、司法、临时救助等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失业、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水平,全力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依托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退役军人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

2、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强化儿童保护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供养范围,提升供养水平。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加快推进残疾人福利工作,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加快服务管理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救助政策和救助手段,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充分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云山村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其他三个村养老服务中心标准,更好的发挥养老服务作用。

3、加快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切实发挥工会作用,履行工会职能,维护广大职工权益。积极推动妇女儿童发展和家庭建设,谋划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同步加快推动工会、共青团、民族宗教、红十字会、关工委、档案、邮政、防震减灾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五、统筹发展和安全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党建+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模式,全面形成条上“五维共治”创新、块上“六级组织”联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和信访“最多跑一地”改革,扎实推行阳光信访、法治信访。防范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法治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健全完善政治督察。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域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多重风险挑战,推动各领域法治化水平提高,用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1、推进平安万家建设。深入推进“五维共治”,建立健全“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作用,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机制化常态化,增强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威慑力,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及能力,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国泰民安的生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万家。

2、加强各领域安全保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隐患与治理,强化安全执法,预防和减少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以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和物资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完善食品安全追踪体系,构建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粮食生产及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强化疫情等特殊情况下的物资供应保证。同时加强公共卫生、水资源安全利用等领域安全。

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高新落地。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把党领导经济社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聚焦“解放思想、提振精神,研究政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以上率下、深入一线,抓主抓重、统筹兼顾,团结一心、形成合力”等六个方面,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把“落实”落到实处。发挥好党委把分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定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的工作机制,为“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精神,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大力弘扬务实重干作风,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营造干事担当、奋斗创业的良好氛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切实为基层减负、为群众办实事。持续整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着力查处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加大对典型案件通报曝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严格家教家风。

(三)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

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 态化,服务于“十四五”建设大局,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强化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等各类监督协调协同,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不断加强同级监督,推进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持续深化“微权力”理,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充分发挥纪委监委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章规划的实施保障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

切实增强全乡上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充分调动和依靠各方力量,形成上下齐心,各方协力的发展态势,紧密围绕“十四五”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地真抓实干,全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

成立由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分管项目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落实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

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纲领。全乡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坚决维护纲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保障规划纲要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作用。同时,要做好我乡国土空间规划等各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使专项规划成为纲要在相关领域的延伸和细化,确保各领域专项规划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与本纲要的指导方向相吻合,保障纲要的有序实施。

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规划落实提供保障

按照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强镇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在“十四五”奋斗进程中的模范表率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和驾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为全面完成“十四五”期间各项任务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狠抓作风建设,为规划落实营造良好内部环境

围绕规划既定目标,坚持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阻碍规划实施或降低纲要实施标准的行为,确保全乡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推进纲要的顺利实施。同时,成立乡人大、纪检、人事、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的监督组,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议,确保规划既定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

五、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规划落实

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落实,对规划的延伸和细化目标,相关部门要强化措施,坚决予以实施完成。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由乡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共同推进规划的落实。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全乡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国家、省、宣城市、宁国市的整体战略部署,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为圆满完成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