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宁国市政府(办公室)> 社会公益事业及重点民生领域> 教育信息> 特殊教育
索引号: 113417020032562392/202108-00022 组配分类: 特殊教育
发布机构: 宁国市教体局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名称: 宁国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08-03 发布日期: 2021-08-03 11:09
宁国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1-08-03 11:09 来源:宁国市教体局 浏览次数: 字体:[]

根据《安徽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情况调研的通知》(皖教秘〔2021〕178号)要求,我局组织人员先后到宁国市特殊教育学校、鼎湖小学、港口中心小学等校进行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有义务教育学校40所(含特教学校1所),在校生29147人。根据教体局、残联统计数据,目前全市共有6—15周岁残疾少年儿童229人,已入学220人(已办残疾人证205人,未办残疾人证24人),未入学9人(已办残疾人证),总入学率96.07%。已入学的220人中,就读特教学校的53人(其中在市特教学校入籍48人,在校就读26人、送教上门22人,在外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5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133人,送教上门39人。

已入学的220人中,智力残疾132人,听力残疾25人,视力残疾5人,言语障碍2人,肢体残疾41人,精神残疾10人,多重残疾5人。未入学的9人中,智力残疾5人,肢体残疾2人,多重残疾2人。

二、 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全市特殊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发展。

1.注重特殊教育场所建设。宁国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94年10月,属公办学校事业单位编制,2002年5月,与宁国市实验小学合并办校,2012年6月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2013学年、2014学年停止招生,2016年7月,重新独立办校,校址设在津北小学校园内。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2020年10月启动将原津南小学改造建设为市特殊教育学校工程,投入资金240余万元。目前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已于2021年4月份进行改造工程验收。相关教学仪器设备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正在采购当中,预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新校址设专用教室6个,语言、感统、个训、等用于康复训练的功能室12个,以及相应的管理、办公用房,可满足72名智障儿童在校就读需求(当前在校学生数26人,送教上门22人),新特校于2021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2019年投资17余万元,在鼎湖小学、港口中心小学建立2个资源教室,资源教室设施设备及软件资源配备达标,目前正常使用,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场所。

2.扎实做好残疾儿童入学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宁国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了该段时期我市特殊教育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及主要措施。建立残疾学生数据档案,每年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调查摸底,做到数据信息准确,台账清楚。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让每一个有就学意愿的残疾儿童都有学上、能上学,且都要纳入学籍管理系统。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就读要求的,安排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能够达到特殊教育学校入读条件的,联系安排或指导其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由属地学校落实送教上门服务。

3.全力做好特殊教育保障工作。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逐年配备特殊教育专职教师,特教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6人,专任教师14人。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特殊教育教师特教津贴按基本工资15%发放的政策落到实处。落实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两免一补”补助水平,自2016年开始,对在校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学校公用经费。根据特殊教育实际,给予残疾学生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对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按625元/年给予资助。实行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12年免费教育。

2017-2020年国家下达我市的特殊教育专项资金共计107万元,除2019年的17万元用于普通学校建设2个资源教室,其他资金全部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

4.教育教学情况2016年,特校使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培智学校支持性教育教材《快乐生活》,该教材包含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教学内容。教 学实 践中,发现该教材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层次高、生动有趣,但是更适合于发达城市智力残疾学生。根据本地学生特点,2021年9月起特校将改用人教版教材。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出台后,特教学校组织教师通过外出培训与校本研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进行有效学习。推行“一人一案”,实行个别化教学模式,形成学年初对学生进行评估--制定计划--根据计划备课上课--阶段总结--二次评估--完善计划--根据计划备课上课--三次评估--学年总结的教学体系。

三、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但相对于残疾儿童少年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对于我市普通教育的发展速度,特殊教育还存在很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主要表现在:

1.重视特殊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残疾儿童的成长和其家庭的和谐稳定。但是从整体上看,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基础教育等方面。通过调研走访情况来看,部分居民甚至一些残疾儿童家庭不知道我市有特殊教育学校。

2.特殊教育的覆盖面不广。一是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有待提高。根据市残联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全市共有未入学的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9人,占总数的3.93%。大多数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因家庭困难或自身原因无力陪护到特教学校就读。虽然制定了《宁国市开展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实施方案》,由于普通学校缺乏懂特殊教育的教师,还不能真正落实“一人一案”要求,送教上门工作推动进展缓慢。二是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有空档。我市特殊教育学校目前还在津北小学校园内,受场地限制,只有2个教学班,学生多集中为智残儿童。视残、听残、自闭症儿童等特殊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3.特教学校发展困难。一是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特教学校经费主要是国家特教公用补助经费,来源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办学要求,特别是在专业特殊教育教师技能培训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学校办学规模不大。目前只开设2个教学班,即使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投入使用,也只能开设6个教学班,无法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按就读年级进行编班,且整体容量业有限,不能满足更多残疾就学需求。三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特殊教育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过少,仅5名,其中3人是聋哑专业,而现在学校没有聋哑学生。

4.特教学生救助体系不完善。相对于化解大班额、发展基础教育,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仍有一定比例的残疾儿童未能入学。同时,残疾儿童家庭重视程度不一,有的家长不愿送孩子鉴定,有的家长本身也是残疾人,无力顾及残疾子女。除此之外,大部分残疾儿童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对于残疾儿童在校陪护就读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和生活压力都很大,目前虽然扶贫、卫计、民政、残联等部门根据上级规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整体看,政策的优惠不多、力度不大,不能有效解决此类家庭的现实困难。同时,因为宣传力度不大、社会关注度不高等原因,此类家庭也缺少社会关注和帮助。

四、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为进一步实施好宁国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我市特殊教育更好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是要加大特殊教育政策宣传。按照省残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皖残联〔2018〕6号文件要求,每年4月份由市残联牵头组织开展本地户籍(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情况核查,摸清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及接受教育资助等情况,做好精准施策。在调查摸底登记过程中,依托乡镇、村主要平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残疾人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宣传,扩大特殊教育的社会知晓面。二是要加大对特殊教育成果宣传。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社会宣传,展示宁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成果,宣传残疾学生和家庭中的优秀典型,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可度。三是要加大“爱心助残”先进事迹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残重教的优良传统,让支持和帮助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成为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为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以后顺利就业、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 强保 障,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一是政府各部门通力配合,进一步准确核实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未入学数据,逐一解决实名登 记的 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市教体局要加强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督查,规范送教上门实施流程,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让送教上门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制定三期计划时,应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制定规范性文件,增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执行力。比如送教上门教师的交通、意外险、伙食和工作补贴等。三是发展学前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卫计委、残联、教体局等部门要实现数据共享,摸清学前教育阶段残疾儿童数量,进一步科学论证建设特殊幼儿园的必要性。同时,鼓励普通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在已建有贫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的基础上,支持特教学校申报“定点康复训练机构”,为学前教育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康 复和 教育服务。

3.突出帮扶,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救助体系。一是完善政府部门救助体系。卫计委、民政、残联、教体、扶贫等部门在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针对残疾儿童少年及家庭的帮扶救助政策,确保一人不漏、一户不漏。二是建立特殊教育社会救助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殊教育,鼓励企业或社会公益组织捐赠特殊教育事业,发挥市红十字会的组织优势,协调各相关企业或社会公益组织通过市红十字会对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事业进行定向捐赠,对愿意捐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适当减免。建立残疾困难家庭救助机制,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为残疾儿童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021年6月8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