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702000111222F/202112-00086 | 组配分类: | 奋进“十四五” |
发布机构: | 宁国市发改委(市粮储局)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名称: | 宁国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25)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1-12-01 | 发布日期: | 2021-12-01 |
前言
“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5-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从349744亿元增长到534233亿元,占GDP的比重从50.8%增长到53.9%,服务业一直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已进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四五”时期,在以内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当前形势下,人口、资源等要素集聚的大城市发展趋于饱和,亟需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将给毗邻沪苏浙的县(市)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成为宁国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宁国全面贯彻落实“双循环”国家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现代服务业赋能转型升级,形成以中鼎集团为龙头、以保隆汽车等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宁国经济综合竞争力,争做长三角内循环路线上的节点城市,全力打造皖南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本规划在对宁国市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基础上,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和发展路径,旨在推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一、强化组织保障,健全管理体系..........................53
二、强化人才支撑,完善培育体系..........................54
三、强化项目保障,构建产业体系..........................54
第一章总 则
一、规划目的
“十三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为贯彻落实省、宣城市两级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围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文化创意、旅游、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宁国市服务类行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宁国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提升宁国现代服务业能级、凸显区域优势,彰显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宁国新作为,特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发改规划〔2017〕1116号)
2.《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
3.《安徽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24号)
4.《安徽省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1年)》(皖政办秘〔2017〕246号)
5.《安徽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皖政〔2018〕85号)
6.《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皖政〔2021〕16号)
7.《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8.《宣城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宣政办〔2018〕30号)
9.《宣城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10.《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11.《宁国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12.《宁国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三、行业分类
《宣城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
五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业服务业
四大生活性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现代商贸(电子商务)业、居民服务业
第二章宁国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经济贡献日益突出
“十三五”以来,2020年宁国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4.6亿元,同比增长5.3%。二次产业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7%以上的水平,工业经济首位度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327家,连续三年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入围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36.0亿元,服务业增加比重达到35.4%。现拥有有效注册商标403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分别为宁国山核桃、宁国牡丹、黄花云尖、宁前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分别为宁国山核桃、宁国笋干。宁国产业结构升级成效,经济增长正逐步从以工业为主向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路径转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宁国在中国中小城市百强榜单中荣获“2021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第15位。
(二)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业态门类日臻完善
三次产业结构由8.9:62.5:28.6调整至6.7:57.9:35.4。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新兴行业迅速成长,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跻身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文化旅游业朝气蓬勃,2020年全年实现游客接待量约8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8.7亿元。电子商务加速扩张,全市共有413家电商主体,2020年网络零售11.55亿元。金融业迅速发展,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0.86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104.79%,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0.69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68.5%。科技创新服务增强,高企总数达1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10.37亿元,占GDP比重达2.7%,建立有效产学研合作项目68个,在市域外研发机构总数达13家。
(三)服务业加速推进,工业支撑作用增强
“十三五”期间,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总基调,全面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宁国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继续保持安徽省县域前列。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积极推进省级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工作,不断加大重点服务业项目投资力度,重点项目建设成为服务业投资增长加速器。五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80%左右,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在培育宁国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与先进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拥有赛宝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省耐磨材料质量临督检验中心、华测宁国橡胶密封件公共检测中心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平台型服务企业等。
(四)文旅产业发展迅速,新增长点正在形成
坚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推进旅游业大发展。“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精品自驾旅游线路持续火爆,休闲康养、民宿度假等新兴服务业业态加快发展。突出大项目、大景区带动引领,红楼梦文化园、恩龙树博文旅小镇、真也天境、茶香慢城、图博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青龙湾、恩龙、夏霖4A景区不断提档升级。围绕提升“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承载力和吸引力,引导过境游向深度游转变,新建完善一批旅游厕所、停车场、观景台、通讯基站、自驾游露营地,提升建设一批旅游示范村、民宿集群、网红打卡点、研学旅游等新业态项目。依托市文旅投公司,坚持市场化运营思路,加大对外招商对内整合,加快推进红杉林、山门洞、黑洞、吴越古道等综合开发。
(五)发展平台不断拓展,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宣城市支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综合性政策。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全市累计搭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65个,拥有省级及以上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2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38件。经开区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生态园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安徽中德(宁国)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安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安徽省特种橡胶材料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深远,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一带一路”持续推进,区域合作走深入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国际贸易规则签订,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格局加快重构。国际生产与服务分工格局深度调整,高端服务业竞争更加激烈。服务贸易产值和规模逐步超过传统货物贸易,国际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跨境电商、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上展会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国际环境新变化既对宁国进一步建设高端开放载体、培育开放新优势、增强服务业安全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宁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根据供给侧改革需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进一步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完善扶持政策。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及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加快实施,也将为宁国接轨长三角,与大城市分享机遇、承接服务、借力发展服务业拓展新空间。迈入服务经济新时代,服务业结构加速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显著提升。
从区域看,长三角一体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在宁国叠加融合,区域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加速集成,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加速优化,为宁国在区域协作、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宁国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环境。宁国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四大新趋势:规模增长新潜力、供需两端新需求、开放释放新活力、创新催生新业态。
三、发展条件
宁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优良、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这些优势将加快宁国服务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具有宁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促进宁国服务经济的增长。
四、面临挑战
“十三五”以来,宁国市现代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新兴高端高品质服务领域供给不足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然达到35.4%,但低于浙江全省平均水平(55.8%)。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远低于江浙发达地区70%的水平,高端服务业发展速度虽快,但总量规模不大、发展不够充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居民对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但从服务领域的供给来看,在高品质旅游、优质教育、高水平医疗、多元化消费等诸多方面,供给仍有不足,导致这部分需求外溢。
(注: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呈现“两个70%”的规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70%左右)
(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竞争力不强
宁国服务业总量不大,且外资及民营资本在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仍然偏少,在知识密集型领域,服务业竞争力不强。全市服务业企业发展不均衡,空间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亚夏集团、詹氏集团虽然都有服务链延伸,但尚未形成较大规模、较高档次的服务商圈,与农文旅康等相关产业缺乏融合带动,在区域内商贸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弱。
(三)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
全市人均GDP已经步入居民服务消费加速提升的阶段,但服务业相关产业功能建设投入的增长不快,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不强,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龙头企业较少。产品开发生产、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占比仍然较高,与休闲旅游、科技、金融、文化等融合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优势行业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主要从事零部件生产及供应,研发设计、品牌管理、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能力主要集中在少数龙头骨干企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共享、协同发展、产业链及价值链延伸等方面还需加强推进。
(四)行业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从体制机制来看,我国服务业改革长期滞后的格局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变,宁国市同样也面临着这方面的问题。在行业管理方面涉及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信息、人力社保、生态环境、交通、商务、文化旅游、金融等多个部门,目前尚未形成高效、有序的分工协作体制机制。新业态及新模式不断涌现,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尚不完善,现有监管机制难以快速应对。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普遍短缺,缺乏人才保障机制。旅游、餐饮、商务休闲等服务业在服务质量、文化挖掘、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五)行业风险应急处理运行系统亟需提升
现代服务业点多面广,发展随时都可能面临不确定的受制因素。新冠疫情反复复杂多变等不确定因素给服务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直接导致近三分之一的服务业生产难以为继。宁国工业发达、现代服务业多样,且多是山地丘陵,如“皖南川藏线”、吴越古道等旅游线路也客观存在着行业风险隐患,应加快建成科学、高效、快捷的应急快速处理系统。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和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1366”工作总体思路,锚定“三争”目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努力构建宁国特色现代服务业新体系,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提质提速,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推动宁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宁国奋力实现“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的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引领,融合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标准确立发展目标,高水准提升服务功能,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相融共生,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以数字化赋能服务业创新升级,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推动宁国服务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抢占高端,品质发展
坚持现代化方向,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关键节点,构建以标准、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特色和优势,有力推动服务型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宁国现代服务业新形象。
(三)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继续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大力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信息化为支撑,以创新、开放为方向的服务型经济发展新途径。
三、发展目标
(一)目标定位
皖南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市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形成功能完善、支撑有力的“5+4+9”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
(三)发展路径
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培育新兴的现代服务业、降低准入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强化对外宣传等,进一步做大宁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加高品质服务的有效供给,着力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供给端,全面提升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宁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的三个转变:由注重内部优化调整向促进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由注重满足市域自身需求向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转变;由注重大产业大功能提升向兼顾民生和双循环体系化发展转变。
(四)发展指标
表1 “十四五”宁国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名称
|
2020年
完成值
|
2025年
目标
|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36
|
260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5.4
|
40
|
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亿元)
|
14.5
|
30
|
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
260
|
382
|
旅游业收入(亿元)
|
58.7
|
160
|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
20
|
4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06.3
|
190
|
网络交易额(亿元)
|
11.6
|
17
|
第四章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和以内需为主的需求战略将会主导经济发展的动力格局。顺应发展趋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宁国服务业产业结构体系,实现双轮驱动。进一步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民生保障的促进作用,强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推进全市服务型经济实现发展路径“三个转变”。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5+4+9”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体系,为争当安徽高质量发展县域排头兵和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宁国贡献力量。
一、做大五大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数字产业、现代物流业三大行业,深化发展商务会展和金融服务两大领域,整体推进宁国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表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序号
|
重点领域
|
发展重点
|
备注
|
1
|
科技服务
|
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研究开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医药外包研发生产
|
|
2
|
数字服务
|
工业互联网、智慧系列、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软件、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
|
3
|
现代物流
|
城乡配送、智慧物流、保税仓库、冷链物流
|
|
4
|
金融服务
|
传统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
|
|
5
|
商务服务
|
商务咨询、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会计服务、专业中介、广告策划等
|
(一)科技服务
1.发展目标
以满足产业提升发展需求为导向,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巩固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成果,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省县域前列。
2.重点领域
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耐磨铸件、精密机械、生物医药、通信设备、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化工、金属加工等产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技术转移应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布局前沿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以设计创新驱动服务型制造、定制化供应链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重视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探索成果转让转化收益激励改革。积极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产业链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补齐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短板,完善知识产权投资、交易市场和公共服务体系。
3.发展举措
(1)建设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能力提升计划。鼓励赛宝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省耐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测宁国橡胶密封件公共检测中心等进一步优化提升,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优化宁国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端科创载体,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导更多企业争取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到2025年,建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谋划建设长三角(宁国)协同创新中心、汽车研究院等项目建设,积极招引新型研发机构或产业研发总部。
(2)加快构建全价值链科技服务体系。围绕汽车、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态,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主体,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加快构建全价值链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实验室经济”,不断扩大“知识技术化+技术产业化”聚合效应,推动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向社会开放。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着力构建专业权威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3)加快发展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提升“双创”平台建设质量,支持经开区孵化器建设,加快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性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到2025年,形成“1+2+3”孵化体系,即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以上,宁国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
(二)数字服务
1.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宁国”建设成效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0%左右,90%以上规模企业生产经营全面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建成一批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初步实现建设数字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
2.重点领域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数字智能产业基地等园区载体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助推产业信息化和城市智能化发展,打造数字强市、云上宁国。
3.发展举措
(1)加快数字服务基础升级。大力实施数字强基工程,统筹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加快5G网络布局和商用,实现全域深度覆盖。加快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体系,有计划实施部门现有信息化系统改造。完善数据采集、共享、开放、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基础数据库、综合主题库、业务专题库数据质量。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技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对城市整体运行状态的即时感知和联动治理。
(2)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服务。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智能汽车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智能新零售、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亚夏汽车城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场景应用,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平台,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重点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3)大力发展大数据服务。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支持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推广。实施“企业上云”专项行动,推进工业应用程序开发和应用,到2025年,全市星级上云企业达到300家。实施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行动,实施培育智能型企业样板工程,实施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行动。强化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提升数据采集及预处理、存储、交易、挖掘分析、可视化、安全等服务能力。加强与通信运营服务公司合作,扩大宁国云计算中心的运营规模,提升云服务的综合效益。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据、技术、应用协同发展的数字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数字智能产业基地等园区载体建设,快速集聚区域级、行业级数据资源。
(4)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赋能转型。大力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实力的专业市场、批发企业基于互联网建立供应链管理公司,借助数字平台全面对接创意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工厂、分销渠道、仓储物流等多种资源,为中小商户赋能。推进实施文旅大数据、康养大数据、汽车大数据、生态大数据、农业大数据、物流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平台项目,推动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
(三)现代物流
1.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整合区域内相关资源,加快保税仓库建设,谋划建设公铁联运物流园, 建立“公铁联运一站式智慧物流平台”,打造公铁一体化联运模式,构建“立足市域、辐射区域、联通周边、面向长三角”的现代物流体系,力争建成皖东南最大的食品冷链加工物流园区。
2.重点领域
依托现有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基础,重点发展产业专业物流、市场商贸物流、电商配套物流、城乡配送物流等;谋划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的联动发展。鼓励货运装备、货运站场、货运企业以及车主的管理服务升级,构建公路网络体系。完善快递物流、冷链物流、乡村电商物流等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公路甩挂运输、网络货运平台、供应链管理、城市共同配送等新模式。
3.发展举措
(1)创建专业物流平台,发展现代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对接沪苏浙、宣城市、芜湖市物流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设施布局,规划衔接形成多层次体系,积极引进基地型物流龙头企业,引导鑫淼物流、旭红物流、关宁物流、四通物流、万邦物流等现有物流企业开展智能化物流系统提升改造,谋划建设宁国重点物流园区。
(2)优化物流与供应链融合模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模式,开展城、乡(镇)、村共同配送和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工程。招引知名物流平台企业来宁国建立分支机构,深入开展无车承运人试点。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深化物流与供应链融合发展,拓展供应链上下游增值服务。
(3)发展智慧物流和绿色物流。以物流重点企业为着力点,积极探索物流创新发展试点,深入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建设本土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改造,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化货物在途状态查询、运输价格查询、车货动态匹配等综合信息服务。推广使用循环中转袋、环保快递箱(袋)等,推进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
(四)金融服务
1.发展目标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把握国家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机遇,积极推进金融体系建设,提升宁国金融业产业能级和服务能力,支撑和引导产业快速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立全省县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金融产业功能体系和竞争力强的金融主导产业,到202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0.6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
2.发展重点
提升传统金融服务,引育商业银行、证券基金、融资租赁、保险、财务等机构,补充发展投贷联动、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服务产品,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性,形成与宁国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金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等新业态,开发覆盖创新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构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新创业融资体系。
3.发展举措
(1)不断完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丰富金融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创新,加快完善银行信贷、股票债券、证券期货、保险信托、风险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积极招引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入驻,鼓励优质保险、证券、基金、信托、风投创投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地方银行不断提升服务效益与规模。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新型类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各类金融中介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2)着力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安徽“宁国板块”实力。进一步助推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加快重点企业上市进程,优化完善全市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进一步提高县域直接融资比重。力争到2025年末,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及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分层次后备梯队企业达到50家以上,打造“10+10+100+X”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新格局。大力发展特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汽车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民宿金融、消费金融等特色领域,大力开展投贷联动、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等创新业务,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信贷投放推进机制,构建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补充的信贷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在经开区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和质押融资,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政策。
(3)不断优化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再创全省“金融安全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金融素质,优化信用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坚持“外引内培”,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五)商务服务
1.发展目标
推进商务服务业以信息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实施品牌和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引进和培育商务机构,促进商务服务业聚集、高端发展。到2025年,形成满足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的商务服务体系。
2.发展领域
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重点发展法律服务、会计服务、设计咨询、专业中介、广告策划等商务咨询服务。重点鼓励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培训、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人力资源服务发展。
3.发展举措
(1)构建商务服务体系。围绕服务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提升,推动商务服务信息化、品牌化、规模化,实施楼宇经济培育计划,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建设新型商务综合体。在康养度假、汽车零部件及后市场领域,依托中鼎集团、亚夏集团等,着力引进知名企业在宁国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2)培育宁国主题商务,探索发展区域性会展经济。特色农产品(山核桃)、汽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休闲康养等优势产业,是宁国商务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领域。立足宁国商务经济的潜在优势,面向长三角地区,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以特殊性、补充式等模式与沪苏浙等一线城市的会展经济错位发展,举办以“汽车产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为特色的区域性展会、论坛,积极筹划吸引长三角地区一些专业会议、论坛等在宁国落户,提高宁国会展经济区域影响力。围绕会展核心业务,发展广告、中介、策划咨询、装饰装潢、展会物流等配套服务产业,加快发展旅游、酒店、餐饮、零售、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大力支持电商及各类新业态发展,引导消费模式改变,提升消费规模,延伸会展产业链,进一步扩大会展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二、做优四大生活性服务业
围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展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教宁国、健康宁国、幸福宁国”,重点做优现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现代商贸(电子商务)业、家庭服务业等四大行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发展。
表4-1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序号
|
重点领域
|
发展重点
|
备注
|
1
|
文化旅游业
|
“1+2+3+4+6+N”全域旅游项目
|
|
2
|
康养服务
|
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养生保健、健康信息、健康管理等
|
|
3
|
现代商贸
|
推动商贸业态创新,培育新型商业模式,推动专业市场、商贸综合体、超市、连锁店等服务场所进行智慧化改造,推进智能商业,发展新零售新业态
|
|
4
|
家庭服务
|
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服务板块,丰富提升家庭服务新内涵
|
(一)文化旅游
1.发展目标
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度挖掘宁国历史文化资源,构建“1+2+3+4+6+N”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全市游客接待量破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42亿元。
2.发展领域
构建“1+2+3+4+6+N”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即:1个核心景区(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2条自驾游风景道(“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3条生态绿道(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4个旅游度假区组团。以恩龙、山门洞、汪溪为龙头的北部田园度假康养旅游区组团,以青龙湾为龙头的西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组团,以夏霖、畲乡、吴越古道为龙头的东部天目山运动体验旅游度假区组团,以红楼梦文化园、河沥溪老街为核心的城区文化、商业、美食、夜游旅游度假区组团;6个乡村旅游集聚区:“皖南川藏线”方塘旅游集聚区、“皖南川藏线”青龙旅游集聚区、皖南“唐古拉”万家旅游集聚区、皖南“唐古拉”畲乡旅游集聚区、中溪旅游集聚区、青龙湾甲路旅游集聚区;N个网红打卡点:西村、山门洞、树木博览园、红杉林、畲乡风情园、黑洞瀑布、吴越古道、青龙山蓄能电站、华东大裂谷、一万岭红豆杉等。
3.发展举措
(1)全力建设长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宁国文旅资源的示范效应和品牌价值,加快推进青龙湾休闲旅游服务集聚区建设,高标准谋划产业发展,全力做好“生态+文旅”文章,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力创建长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
(2)全力推动全市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进一步放大“中国山核桃之乡”、“皖南川藏线”、“长三角绿色氧吧”等品牌效应,加快形成多主题的生态旅游新格局,提升宁国“山水田园、自在宁国”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积极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养生、农业、制造业、商业、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宁国多元化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全面发展休闲游、文化体验游等引擎产品。形成康养度假游、精品民宿游、科普研学游、田园乡村游四大主导产品,鼓励开发“三江源”体验游、工业示范游、文创演艺游、自助自驾游、城市休闲游等新兴产品,大力发展夜间旅游、假日经济等新兴业态,推广“无接触度假、近郊游、预约游览”等旅游消费模式,探索开发“高铁游”系列品牌旅游线路和产品,支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拓展旅游定制服务。
(3)培育重点旅游载体。突出廊道、森林、花海、民俗等特色主题,深度开发“皖南川藏线”云上之旅、古道文化之旅、主题研学之旅、邻县联动之旅”等主题线路。培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旅游IP,开设“诗意文创”文旅商品体验交易中心。建设港口西村、储家滩、方塘、夏霖九天、亚夏汽车小镇等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商圈,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区。到2025年,创建3-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优化提升旅游要素供给水平。系统加强旅游风景廊道、沿线环境整治、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平台等配套支撑,优化提升民宿酒店、特色餐饮、娱乐消费等旅游服务要素供给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旅游”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建立智慧旅游标准规范体系,健全完善“一部手机游宁国”智慧旅游系统,推进智慧旅游试点、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服务质量示范点建设,完善宁国旅游大数据中心。
(4)健全完善旅游市场运营和品牌营销体系。大力开展旅游营销推广工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积极筹建“廊道+”、“民宿+”等活动,深度谋划并推进农民丰收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扩大宁国文化旅游的“辐射效应”。凝聚科技创新,赋能宁国智慧旅游,实现服务升级、监管升级、营销升级,为新常态注入新动能,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并乐意来宁国感受“一屏观景区、一网管全域、一机游宁国”沉浸式智慧旅游新体验。
(二)康养服务
1.发展目标
面向长三角个性化、高端化康养需求,全面接轨沪苏浙,推进“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康养新格局,培育“恩龙养生谷”、“核桃谷”、“药谷”、“茶谷”等多个长三角知名的康养基地。到2035年前,逐步把宁国打造成沪苏浙皖区域知名养老生态城市、沪苏浙皖老年人的中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基地。
2.发展领域
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养生保健、健康信息、健康管理、健康服务业、老年产品、老年住宅等相关支撑行业。
3.发展举措
(1)创新发展康养产业新模式。多样化发展康养产业,大力发展医疗康复、养生养老、健康体检、中医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康养产业。积极接轨上海康养需求,发展“中医康养”产业,推动“宁前胡”、“铁皮石斛”等为代表的中草药康养产业,加快恩龙世界木屋村省级第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力争打造成沪苏浙中医康养旅游的一流“后花园”。探索“保险+康养服务”商业新模式,提供高端定制化康养服务。强化“智慧健康”建设,加快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化项目,促进在线医疗诊断、远程云会诊、智能社区养老等康养模式快速发展。推进发展旅居养老、异地养老,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积极探索长三角异地养老试点和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
(2)加速整合康养服务资源。依托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府院合作,积极推进宁国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宁国市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院,与安徽卫生职业学院合作培育乡村医生。整合中医药资源,探索建设“共享中药房”。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知名三甲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体检中心等项目,支持二级以上公办医院创办养老护理院、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机构,推进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校地合作,在养老服务、养老护理、中医养生等相关专业方面,争取最大化的人才智力支撑。依托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医疗服务、健康档案信息共享。
(3)全面提升康养服务品质。深化与沪苏浙等养老产业机构合作,搭建长三角地区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等平台,持续扩大宁国康养品牌影响力。优化康养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产业集聚、错位协同、特色发展,积极培育云梯畲族和方塘民宿集群、夏霖九天、青龙湾、真也天境等一批生态旅游康养基地,推动各类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
(4)完善农林产业布局,提升地域性康养服务品牌力。南极乡、万家乡、甲路镇、胡乐镇、宁墩镇、中溪镇、云梯乡、霞西镇、方塘乡、仙霞镇等乡镇提升建设“宁国山核桃”种植基地。在梅林镇、中溪镇、宁墩镇等乡镇建设“宁国板栗”种植基地。仙霞镇、云梯乡、南极乡、宁墩镇、万家乡、甲路镇、中溪镇、霞西镇、方塘乡、青龙乡、胡乐镇、梅林镇等乡镇提升建设笋种植基地。仙霞镇等乡镇建设青梅种植基地。港口镇等乡镇建设银杏种植基地。青龙乡提升建设“黄花云尖茶”种植基地。云梯乡、仙霞镇、万家乡、甲路镇、中溪镇、宁墩镇、南极乡、梅林镇、霞西镇、竹峰街道、胡乐镇、方塘乡、青龙乡等乡镇街道提升建设“宁前胡”种植基地。甲路镇建设香榧种植基地。云梯乡、梅林镇等乡镇建设白术种植基地。建设保健食品科研基地、中药材中成药科研基地及老年保健食品深加工基地、中药材中成药生产基地,形成“宁国山核桃”、“宁国笋”、“黄花云尖茶”、“宁前胡”等宁国康养服务的集群化支撑品牌。
(三)现代商贸
1.发展目标
顺应新时代消费升级趋势,推动“吃住行游购娱”与现代商贸融合联动发展,着力创建功能完备、具有活力、辐射力强的现代商贸体系,全面提高宁国商贸能级与商业魅力,积极创建区域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0亿元以上。
2.发展领域
推动商贸业态创新,繁荣夜间消费、假日消费等,积极培育跨界商业、一站式体验消费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专业市场、商贸综合体、超市、连锁店等服务场所进行智慧化改造。推进智慧商圈、智慧街区建设,探索发展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智能商业。鼓励发展以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线上线下一体为特征的新零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业务,壮大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打造特色直播基地。
3.发展举措
(1)推进消费商圈优化升级。开展重点商圈提升行动,优化全市商业网点布局,依托城西湖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高铁新城,推动商务商贸类集聚区功能升级,加快场景化、体验式和互动性的特色区域商圈建设。引导重点商圈多层次特色化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知名品牌入驻,增强消费吸引力和商业竞争力。开展重点商圈商街数字化营销试点,重点提升特色步行街或特色街区的品质、功能和体验度,高水平建设1条以上省级特色步行街或特色街区。
(2)创新发展现代商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线消费、体验消费、场景消费、网红打卡消费、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深挖夜间经济、假日经济、银发经济、婴童经济等消费热点潜力。推动宁国特色商业项目提档升级,鼓励传统商贸载体向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高端消费载体转变。优化农村、社区网点设置,丰富完善便利店、连锁超市等业态,谋划建设高端化专业市场,推进现有专业市场、农贸农批市场改造提升,提升市场规范化、智慧化水平,构建“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生活服务圈。提升住宿餐饮供给品质,大力引进知名星级酒店、高端民宿,培育特色品牌。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支持电商及各类新业态发展,引导消费模式改变,提升消费规模。以众益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孵化园为依托,鼓励多行业自建专业性平台开展销售,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做大做强至行业头部企业。紧抓杭州电商产业发展新趋势,吸引专业电商运营服务团队落户我市,提升我市电商发展层级,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实现县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全覆盖,线上农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
(四)家庭服务
1.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积极培育发展家庭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扩大高质量服务供给,全面实现社区高质量家庭服务全覆盖,家庭服务业营业额年均增长10%以上。
2.发展领域
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服务,创新发展业态模式。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在稳增长、促就业、扩消费、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发展举措
(1)构建多层次家庭服务新模式供给体系。大力发展家政服务、老年服务、婴幼儿照护、社区服务、病患陪护、家庭教育、居家保洁服务等基础性家庭服务,拓展发展家庭管家、膳食营养、医疗保健、家庭理财、心理服务、安全智能管理等定制化高端家庭服务,推动家庭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健康、零售等业态深度融合,不断延伸家庭服务产业链,构建多层次家庭服务供给体系。鼓励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家庭服务,提供个性化专属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个性化与高品质服务需求。着力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积极推动家政服务“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升级,支持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
(2)提升家庭服务能力水平。深入落实企业稳岗返还和免费培训,加大社保补贴力度和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引导员工制家政服务业企业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根据用工方式足额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灵活确定服务人员工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完善城市、园区住宿等设施配套,实施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引导家庭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家庭服务品牌效应。鼓励家庭服务进社区,支持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坊(邻里)中心、商业中心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家政服务网点。
(3)跨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依托品牌优势,拓展服务网络,实现跨区域连锁化、品质化发展。注重提升家庭从业人员素质,培育产教融合型家庭服务企业,建立健全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回炉”培训等培训机制。发挥宁国家庭服务业中心作用,完善地方标准、行业规范,选树行业典型。健全家庭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立家庭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度。
三、做强宁国特色服务业
表4-3新型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序号
|
重点领域
|
发展重点
|
备注
|
1
|
文化产业
|
挖掘宁国龙窑、畲族、皖南花鼓戏、中华诗词之乡等文化内涵,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制造、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四大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文化软件服务、文化传媒业、动漫网游等文化创意产业
|
|
2
|
品牌服务
|
加强宁国品牌体系建设,提升宁国服务的品牌形象,支持宁国品牌服务产业发展,提供品牌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输出服务
|
|
3
|
汽车产业
|
依托宁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挥中鼎、保隆、亚夏集团等,重点发展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技术、贸易物流、金融及汽车后市场、汽车农文旅康等一体化汽车服务业全产业链
|
|
4
|
设计咨询
|
重点聚焦规划设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税务服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等咨询服务专业细分领域
|
|
5
|
人力资源
|
人才招引猎聘、人才项目投资、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公共服务、人才数字大脑建设、人才公寓管理服务等业务
|
|
6
|
体育休闲
|
皖南川藏线自驾游、古道徒步,构建市、镇、村、景点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古道漫行、登山、自行车赛、汽车极限运动等赛事
|
|
7
|
民宿产业
|
六大板块:皖南川藏线民宿带、皖南唐古拉民宿带、夏霖九天民宿发展区、云梯畲族风情民宿区、青龙湾度假区民宿区、城区民宿集中区
|
|
8
|
旅游商品
|
发展生活用品、工业工艺品、特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果蔬、杂粮、蛋禽、淡水鱼、坚果、菌类、养生保健林产品、龙窑工艺、非遗手工艺等农副土特产
|
|
9
|
直播产业
|
发展“直播+”文化旅游、自驾体验、极限驾驶、特色农产品(山核桃)、旅游商品、康养度假、体育休闲、汽车用品、诗词教育、主题民宿、田园艺术、婚恋社交、财经商务等。
|
(一)文化产业
1.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深化文化产业融合创新,提升城市文化的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构筑城市高品质的人文氛围。到2025年,力争创建10家以上市级特色街区,2-3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打造1个长三角诗词文化教育研学重要体验地,构建独具宁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以上。
2.发展领域
充分挖掘宁国龙窑、畲族、皖南花鼓戏、中华诗词之乡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促进文化向旅游、研发、创意、科技、制造、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制造、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四大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文化软件服务、文化传媒业、动漫网游等文化创意产业。
3.发展举措
(1)丰富和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开发宁国特色IP文化产品,探索引进“熊出没”、“三只松鼠”等大型主题演出项目在宁国的推广与发展。围绕“青龙湾”、“吴越古道”、“皖南川藏线”等文旅资源,积极探索提升建设宁国特色动漫影视基地。加快推进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促进形成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壮大文化产业服务主体。重点引进掌握AI、VR、AR、MR、裸眼3D等核心技术与拥有主题乐园、沉浸式体验、新型展览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服务的骨干企业,着力支持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的发展。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大力扶持文化科技类企业,支持文化服务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组建以产业链、产品链、技术链为依托的文化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推动中小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3)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文化产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与应用。实施文化产业载体建设三年滚动计划,因地制宜将发展文化创新街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利用宁国水泥厂、港口龙窑以及胡乐、霞西、南极等小三线工业遗址,开发工业遗址文化创意园。
(4)积极发展中华诗词文化。依托宁国“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和深厚诗词文化底蕴,把发展诗词文化作为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新抓手,将诗词文化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全域旅游发展、美好乡村建设、宁国服务品牌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推进诗词文化进机关、公园、校园、乡村、景区,鼓励设置诗词阅览室、诗词走廊、诗词文化栏、文化墙,全方位开展读诗、诵诗、写诗等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实现诗词文化的全面延伸和覆盖,营造宁国特有的诗词文化艺术环境。
(5)完善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配置,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依托“皖事通”APP打造公共文化线上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知识、信息资源一站式智能服务。提升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水平,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内生集聚。培育壮大印刷工艺产业、汽车文化小镇、红楼梦文化园等载体,拓展培育布局千秋风情、西村里民俗、影视基地、动漫设计、竹编、工业设计等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建设文化企业产品交流、展示、转化平台,通过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促进创意设计成果落地转化。依托农家书屋等现有载体,丰富完善创意空间、阅读空间等平台布局。
(二)品牌建设服务
1.发展目标
通过宁国现代服务业品牌体系建设,塑造宁国品牌新形象,力争到“十四五”末,大幅提升宁国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逐步形成宁国现代服务产业品牌经济的新高地。
2.发展重点
围绕品牌形象,重点领域在两个版块,一是宁国品牌形象的标识系统;二是企业形象,包括产品优化提升及其包装、生产经营环境、生产经营业绩、社会贡献、员工形象等。
3.发展举措
(1)以提高品牌意识为重点,推进质量品牌战略实施。以品牌建设新形象为宁国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构建发展全新格局。大力提升宁国市域整体环境形象,展示宁国的经济实力、精神风貌、发展理念和管理水平,美化提升现代服务业生产环境、销售环境、办公环境以及与品牌相关附属设施。创建具有人文、地域特色的区域性知名品牌,推动“宁国制造”向“宁国创造”升级、“宁国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软实力整体提升,增强宁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2)深入推进品牌、标准建设。扩大注册商标总量,提升注册商标质量,推进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建立品牌指导服务中心,开展品牌建设培训活动,培育挖掘拥有自主产权、引领行业标杆的品牌集群,支持中鼎股份等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让自主品牌“走出去”。
(3)创建现代服务行业品牌。以现代产业深度融合为牵引,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展示宁国“开放包容”的创业氛围和服务水平,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提质专业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培育美誉度高、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服务企业,构建服务业企业梯队发展体系。重点培育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创建定制服务、整体方案解决等新型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宁国服务新形象。
(三)汽车服务
1.发展目标
健全汽车服务业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加快汽车服务产业产业链、价值链优化升级,建成长三角知名的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基地。
2.发展领域
依托宁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挥中鼎、保隆、亚夏等汽车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技术、贸易物流、金融及汽车后市场、汽车农文旅康等一体化汽车服务业全产业链。
3.发展举措
(1)完善汽车服务业科学发展管理体系。强化并提升汽车物流、贸易、检测、维修与保养、改装、汽车美容及二手车认证置换交易等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汽车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租赁、文化、运动、媒体、金融、工业旅游、保税等新兴业态,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车电分离消费服务,大力发展汽车进出口贸易,形成与汽车工业相匹配、优质高端的汽车服务业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立健全汽车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推进汽车贸易、汽车维修与保养及二手车交易等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汽车服务市场标准化管理水平。深化汽车零配件制造、后市场服务与服务业融合联动发展。
(2)重点支持以亚夏汽车小镇为平台构建汽车总部经济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重要平台载体建设,推进亚夏汽车小镇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功能健全、运营专业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推进开发区汽车后市场集聚发展。
(四)设计咨询
1.发展目标
依托宁国现有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总部经济,大力发展设计咨询产业,到2025年,把设计咨询业发展成有影响力的产业。
2.发展领域
重点聚焦规划设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税务服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等咨询服务专业细分领域,着力培育宁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3.发展举措
(1)培育设计咨询业。重点建设具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通过孵化器培育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咨询服务机构。推进设计咨询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设计咨询服务的职业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支持与宁国产业发展相融合的研发设计行业,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对工业产品创意设计的支持。发挥设计咨询先导作用,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以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和设计成果产业化能力为核心,加强系统化集成设计,推进发展全过程设计咨询服务,成为促进宁国产业发展新驱动力。
(2)完善设计咨询服务体系。依托宁国汽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特色农产品(山核桃)、民宿产业等基础优势,支撑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特定主题的文化艺术设计等业态,重点聚焦规划设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税务服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等咨询服务专业细分领域,培育成宁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3)积极推动“工业设计+”融合发展新模式。支持全市汽车、文创、服装、智能家居等领域制造业企业建设高水平工业设计中心,依托中鼎、司尔特、保隆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推动“工业设计+科技”“工业设计+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发展贯穿产品规划、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采购物流、成本控制、品质提升等全产业链工业设计。通过创办工业设计周等创意设计论坛,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向集设计、品牌塑造、产品营销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撑更多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4)推行龙头企业总部经济综合服务新模式。鼓励中鼎集团在海外继续收购研发设计类企业,同时扩大在上海的设计中心规模,积极招募海外高端技术人才为园区的支柱性产业奠定研发基础。依托司尔特肥业全国磷肥龙头企业行业优势,在宁国市域率先打造科学施肥、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完善全国土壤监测信息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农林产品种植、及深加工行业提供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探索农业施肥总承包新的服务模式,与下游大型农场、粮食主产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他们开展土壤监测、土壤修复、农产品种植品种选择、技术指导、肥料供应、人才培训、肥料金融等。
(五)人力资源服务
1.发展目标
以“立足宁国、面向长三角、连接国内外,致力于建成长三角一流的人力资源市”为战略目标,坚持“市场化招引、全链条培育、多元化投入、全要素支持、全周期服务”理念,探索构建“人才、服务、资本、产业”运作机制,到2025年,力争打造成为皖东南人力资源的重要发展地,为宁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发展领域
在业务板块设置上逐步布局人才招引猎聘、人才项目投资、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公共服务、人才数字大脑建设、人才公寓管理服务、灵活就业管理、新业态人才全程服务等8项核心业务。
3.发展举措
(1)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新兴业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和优化人才配置的重要作用,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及服务的配套政策体系,完善零工市场、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问题。鼓励通过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候鸟”工程师、“银发专家团”等多种形式的柔性引才,培育高端人才智库团队。积极推进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企业的合作,优化职教资源布局,进一步扩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分级培养和联合培养规模。鼓励发展人力资源外包、中高端人才访寻、灵活用工、在线招聘、人力资源综合咨询等新兴业态,探索开展与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跨界服务模式,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2)创新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模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依托经开区人力资源服务智慧平台,推动各平台信息接入宁国论坛、“爱宁国”APP、今日宁国、宁国发布微信公众号等综合信息服务移动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全面提升行业专业化、品牌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培育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载体平台,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战略,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省级人力资源骨干企业和领军人才。
(3)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服务机制。积极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鼓励引导个体经营户,有效增加非全日制就业岗位。支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本地电商直播人才,积极探索新业态领域行业集体协商、共享用工等模式。设立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将有意愿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就业培训范围,
发展“乡间”旅游,积极提升开发乡村旅游景区、旅游民宿、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等产品,培育“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创造更大的灵活就业发展空间。
(六)体育休闲
1.发展目标
依托宁国廊道资源独具优势,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体育服务产业,积极举办全国和长三角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培育长三角活力健康体育城市。
2.发展领域
“皖南川藏线”自驾游、古道徒步,构建市、乡(镇)、村、景点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办好古道漫行、登山、自行车赛、汽车极限运动等体育赛事。
3.发展举措
(1)打造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综合业态下的“体育+”全产业链条。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探索适合宁国的社会化办体育模式。进一步发挥“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青龙湾、板桥原始森林等山水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融合地域特色、地标、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休闲小镇。
(2)创建长三角活力健康体育城市。推进体育休闲赛事场所建设。依托市奥林匹克体育场,统筹提升场馆设施建设,强化健身步道、室外体育健身器材配建布点和管理维护,布局实施市体育中心改扩建工程等城乡体育设施项目,加快构建市、乡(镇)、村、景点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加强与长三角体育院校战略合作,通过引智以提升体育休闲活动质量,争取在宁国联合组建体育训练、赛事活动基地,培育长三角知名的体育赛事品牌,招商引进体育类项目。
(3)提升宁国体育品牌赛事影响力。加强对品牌体育赛事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在“皖南川藏线”最美宁国段50公里毅行邀请赛、长三角“斯柯达”自行车赛等既往成功赛事的基础上,继续培育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体育旅游运动品牌,着力办好古道漫行、登山、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建设东、中、西津河智慧型休闲跑道,创建运动休闲小镇,扩大体育休闲消费规模,提升宁国体育品牌赛事影响力。探索发展汽车运动产业,规划建设主题突出的拉力赛路线、场地赛场地及自驾运动营地,积极筹划并推进以亚夏汽车小镇为主体的汽车后市场产业园和体育运动公园的规划建设。
(4)发展航空体育运动产业。依托全省首家青龙湾通用机场,发展特色体育运动产业、特色发展航空运动休闲产业,引进培育专业航空运动培训机构,开设航空运动培训服务,谋划申办国内国际航空运动精品赛事,营造安徽省航空运动特色产业带重要节点。拓展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积极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消费的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发展具有消费引领性的户外运动训练、娱乐体验、表演及文化演艺、运动康养旅游等相关服务业态。
(七)民宿产业
1.发展目标
全力谋划“宁国民宿”产业,开创民宿产业发展新模式,创建成区域强势品牌,成为宁国创新服务的一张新名片。到2025年,宁国民宿力争超过1000(含农家乐)家,床位数超过15000张,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带动就业3.5万人。
2.发展领域
六大板块:“皖南川藏线”民宿带、“皖南唐古拉”民宿带、夏霖九天民宿发展区、云梯畲族风情民宿区、青龙湾度假区民宿区、城区多主题文化住宿体验地。
3.发展举措
(1)加快发展“宁国民宿”产业。创以“津津乐道·宁国人家”作为民宿产业的发展定位,以“廊道+民宿”作为发展特色,以“动”“静”结合,实现“流量”和“留量”的完美统一。建成皖南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民宿产业的新发地、民宿总部经济产业新模式一体化输出示范地。
(2)完善宁国服务产业的产品体系。旅游商品是民宿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更是民宿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完善旅游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助推宁国民宿发展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民宿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民宿文创总部经济新发地。
(八)旅游商品
1.发展目标
依托宁国现有工业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优势,支持相关的产业转型发展,成宁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同时大力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力争把宁国创建成皖南旅游商品集散和消费示范地。
2.重点领域
丰富“旅游+商品”业态内涵,发展生活用品、特色食品、工业工艺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农副产品、养生保健林产品等土特产。
3.发展举措
(1)探索“旅游产业链”发展新模式。以旅游产品为纽带,链接众多的产业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重点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关联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法律服务、心理救援等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
(2)全力推进“旅游产业链”建设。本着交通便利化、线路景观化,食品有机化、商品安全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等发展原则,全力推进“旅游产业链”建设,加快“旅游+商品”深度融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整体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整合产品和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扩大旅游消费、整合周边资源,建成现代旅游特色村、农业旅游综合园区。
(九)直播经济
1.发展目标
大力支持“直播+”新平台发展,形成一体化品牌化发展新体系。到2025年,把“直播+”培育成宁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2.发展领域
“直播+”包括文化旅游、自驾体验、极限驾驶、特色农产品(山核桃)、旅游商品、康养度假、体育休闲、汽车用品、诗词教育、主题民宿、田园艺术、婚恋社交、财经商务等。
3.发展举措
(1)发挥“直播经济”消费新引领。依托宁国特有景观、特有农产品和特色山水等资源,积极发展直播经济,鼓励企业及各大平台进入直播赛道,发展新型消费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类平台,扩大传统行业的销售半径,产生经济效益的领域。
(2)大力推行“直播+”发展战略。大力支持“直播+”新平台发展,依托当地生产性企业和农产品直销基地,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体化品牌化发展新体系,形成宁国服务的品牌新形象,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成有利于“直播+”发展的新平台。与多个电商直播团队深度合作,大力发展“直播+山核桃、旅游、康养、民宿、自驾、诗词”等,把“直播+”培育成宁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3)加快电商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和新标准,主动融入长三角数字化贸易平台。认真落实已出台支持、鼓励、引导电商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领和扶持,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健全电商产业链,完善直播经济良性发展的保障机制,营造快速发展的优质环境。
第五章重点任务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遵循城市空间发展大格局,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1+7+N”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优化宁国市域服务业发展总体格局,科学引导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布局,全域一体,全域协同,建设和优化提升服务业发展平台,提升科创平台、文旅融合平台、物流平台、商贸平台等服务业平台,形成服务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乡村振兴服务产业先行
(一)发展休闲农业,振兴乡村产业。实施乡村振兴,要以产业为先导,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联合体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三产融合”、休闲农业向“中高端、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发挥“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吴越古道等文化纽带作用,推进人文、山水、乡村旅游资源的系统利用和旅游线路建设。以港口镇西村中国传统农业休闲体育项目为龙头,引领带动宁国涉农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坚持“山核桃、竹产业、香榧、茶叶、宁前胡等中药材、花卉苗木、特色养殖”+休闲旅游、康养度假、科普研学等发展新模式,挖掘提升农林产品价值,以产业发展助力宁国乡村的全面振兴。
(二)建设长三角生态农林产品、康养食品供应基地。依托紫燕食品、詹氏食品、黄花云尖合作社等为核心企业的食品及农林产品加工产业,进一步发挥宁国农林资源优势,结合农业养殖种植和深加工,引进重点平台、依托重点企业,构建促进行业发展的信息传播展示和体验交易平台,拓展市场交易领域和研发设计领域,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加快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最具皖南特色的长三角生态农林产品、康养食品供应基地,以现代化产业链带动乡村早日实现全面振兴。
二、重视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一)提升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发挥循环经济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以司尔特循环经济园为核心、以恒基伟业、皇华、梦牌建材为支撑的,推进新型肥料研发生产企业与以新型建材为主的节能建材企业、传统水泥生产企业相结合,引导传统建材转型升级,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提质升级。深挖再生资源领域潜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强化循环链条上下游合作,将简单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传统产业建设成基于“废料及废物回收-处理-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皖东南地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齐全、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园区。
(二)建立发展框架体系。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建设生态社区,充分挖掘文化教育资源,依托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及党校等提升社区整体的文化氛围,全面提升现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重点发展配套的商务服务、咨询设计、金融业、教育培训业、旅游业、物流行业、文化产业、餐饮行业等,建成集循环经济、康养休闲、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城市片区。
三、赋能转型数字服务产业
(一)推进数字技术改造服务行业。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改造服务行业,鼓励开发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数字化转型共性解决方案。加速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引导服务业企业“赋能识数上云”。全面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G基站、IPv6建设和4G基站改建,到2025年,率先完成全市城区、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推进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业场景应用。
(二)深化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深化“新数字新服务新生活”工程,促进互联网、移动智能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商贸、数字学习、数字文旅、数字康养、数字政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网络互动交流,推广网上学校、网上教研、网上家长等各类教学应用。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慢性病复诊、居家护理等互联网医疗服务。
四、全方位实施“五大工程”
(一)发挥“五大工程”的示范引领。“十四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有关服务业的发展指导意见,着力发展“五大工程”,全面推动宁国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开放、试点建设。精准管理建设实施“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赋能”、“贸易平台拓展”、“居民生活服务业提质”、“农村电商示范”等工程,充分发挥“五大工程”的示范引领功能。
(二)全面落实服务业试点建设。在“五大工程”项目的示范引领下,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深入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积极争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文化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深化服务业改革。
(三)全面推动服务业改革开放。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服务业监督管理机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充分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的改革试点经验。以“五大工程”项目建设为依托,打造服务业对外开放高能级平台。
五、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全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作为民生保障的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建设宁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宁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新特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保障。
(二)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眼“两新一重”,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城乡一体交通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投入,全面提升完善城乡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3.完善应急处理运行系统。面对突发事件如新冠疫情和甘肃白银马拉松事件等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事件,应健全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理运行系统,具体包括: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专业应急队伍等。
第六章保障实施
通过强化组织保障、要素保障、人才保障、规划保障等,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服务业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强化组织保障,健全管理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全面落实市委1366总体部署,认真实施“五大倍增”行动计划,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切实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服务业重大事项统一汇报制度、专项政策统筹协调制度和重大问题专家咨询制度。进一步发挥服务业重点领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作用,明确各牵头部门及相关单位职责分工,组织制定各重点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挥行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作用,以企业的共同需求为切入点,在行业规划制定、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依托细分行业联合会进一步提升功能作用,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服务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对服务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对各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发布结果。
二、强化人才支撑,完善培育体系
(一)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三津集聚”计划和宁国籍人才“津凤还巢”计划,完善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双招双引”,主动对接先进地区服务业重点领域高端资源,加快引进服务业“名校名师”“名团名人”,不断提升宁国服务业专业人才水平与层次。
(二)积极支持校企共建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以及周边中职院校作用,探索设置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专业,积极支持校企共建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建立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工程中心(实验室),构建留住人才、发挥价值的平台载体。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健全完善人才服务链和一站式服务制度,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职称评定、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便利服务,解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
三、强化项目保障,构建产业体系
(一)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坚持“1+3+8”项目分层分级联系机制,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工作要求,强化服务业项目土地、资金、产能等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前期,促进项目落地。优化整合支持政策,聚焦重点行业和新兴领域,突出对集聚区、重点项目、龙头企业、服务品牌、专业人才的支持。壮大现代服务业引导基金规模,综合运用股权投入、阶段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可转股债权等方式,支持项目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
(二)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对服务业发展涉及的具体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强化对项目标和任务的落实与考核,将服务业发展重要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列入考核体系,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强化问责制度。健全完善服务业重点行业督查机制,建立工作推进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制度,压实落细各项任务,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三)强化品牌和质量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重点行业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统计,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导带动重点项目,能够快速、良性地持续发展。
Copyright ©2020beplay体育全站下载
主办单位:宁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宁国市西津街道市府巷1号 邮编:242300
运维电话:0563-4116396网站标识码:3418810033
皖ICP备05001192号-3皖公网安备34188102000030号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