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的背景和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正加快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全市上下要着眼“两个大局”,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增强进取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埋头苦干、狠抓落实,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交出“两个更大”宁国高分答卷。
《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宁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
二、制定的意义及总体考虑
《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全市上下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对宁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和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宁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牢牢把握“弘扬宁国精神、擦亮宁国品牌、再创宁国辉煌”总要求,实现“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的总目标,全面开启“更大作为、更大发展”的新征程,奋力开创“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 发展空间制约。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对土地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安徽省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将使得宁国市“十四五”及中长期内将面临土地要素与发展空间的较大制约,这是宁国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开发区空间已趋饱和,只能是结构性的调整。相对脆弱的生态要进行修复与保护,进而影响土地要素的供给与发展空间的拓展。当前应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保障发展空间的供给,为宁国市“十四五”及未来中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2. 传统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放缓。传统重点产业的增长环境发生改变,快速增长的模式受到挑战,带动作用明显放缓,新增长热点尚未真正形成,或者仍处于萌芽状态。宁国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受到国内汽车市场下滑、新能源汽车发展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快速增长的原始动力已经消失。耐磨铸件产业受市场空间压缩、竞争加剧及环保政策等影响,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电容器产业尚未形成一个具有规模及市场知名度高的头部企业,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个传统主导产业未来发展都出现了瓶颈,其带动作用将会逐渐减弱,同时新的增长热点还没有真正形成。
3. 新的旅游增长极尚未形成。旅游业发展具有很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宁国依托优势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很好成绩,全域旅游得到快速发展,旅游热点也不断出现。但旅游核心地青龙湾地区的开发受制于保护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取得有效的进展,这使得宁国市旅游业的发展缺乏核心增长极。同时,青龙湾及周边乡镇现行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叠加高铁尚未开通等劣势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与大的旅游市场距离1—2小时的车程最好),使得宁国旅游大市场来源地上海及江苏来宁国的便利度相对较低,宁国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4. 人口及劳动力问题继续存在。工业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问题或高素质劳动力问题。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将是宁国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地理、交通、收入及县级市级别因素等原因,使得宁国市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环境相对缺乏优势,目前宁国的高素质劳动力来源主要是本地高校毕业生回流。同时一般劳动力同样存在短缺现象,用工难成为企业进入宁国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宁国市常住人口规模偏小,而且老龄化问题已经显现,这对于经济增长活力、消费市场潜力及劳动力供给都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2020年9月16日,通过宁国市政府网开展共话十四五,绘就新蓝图——宁国市“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收集群众意见,起草《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征集相关单位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纲要》进行调整。
四、出台的目的
《宁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五、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宁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宁国建设达到新水平,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优势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协调得到新进步,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超过长三角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瞄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民生福祉、风险防控、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六大提升”,全力以赴推进现代化美好宁国建设取得跨越性进展。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全面进步。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速、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全省县域持续争先进位。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为5:55: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驱动全面增强。创新型县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载体主体培育等取得新的突破,主要创新指标始终保持全省领先位次。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省县域前列。到2025年,研发与试验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5%。
——生态文明全面领先。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优势更加彰显。深度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重要“卫星”城市、长三角健康服务和养老养生基地,形成美丽中国“宁国样本”。到2025年,空气、地表水质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提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改革开放全面加速。重大交通短板加快补齐,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更优、市场机制更活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深层次融入杭州都市圈、对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县域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凸显,全面形成对外开放合作新局面。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达6.2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250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5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教宁国、健康宁国、幸福宁国,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化水平达到长三角县市平均水平。到2025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000元。新增城镇就业850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社会治理全面提升。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平安宁国”“法治宁国”建设持续深化,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
六、主要内容
一是坚持工业强市首位战略不动摇,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数字赋能和创新驱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延展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上市、规企、创业、创新、外贸等“五大倍增”行动计划,重点培育“群主”“链长”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加速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促进产业由“单体”向“梯队”转变,加快构建“1+5+N”千百亿级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培育1个千亿级和5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超500家,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深入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业体系。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二是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活市、人才强市,更大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加速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加大人才承载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打造长三角地区县域发展人才高地。加快推进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省县域前列。
三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内循环与内需为主的需求战略将会主导经济发展的动力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确保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始终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宣城第一位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是坚持东向开放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抢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加快推进的战略机遇,继续实施开放兴市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对外联系,构建“宁国1235出行交通圈”,打造外联内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积极探索跨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奋力建成全省开放发展、东向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标杆城市。
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色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六是践行“两山”理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宁国样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及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绿色”底色,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全面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创建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稳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大景区、大休闲、大康养、大配套、大提升”,突出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龙头作用,不断做强“山水田园、自在宁国”旅游品牌,加快形成“四季皆有景、白天夜晚尽可游、线上线下齐火热、城市乡村都宜居”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全国自驾游知名目的地、长三角康养休闲首选地、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地。
八是不断增强民生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按照“一核引领、三聚驱动、全域呼应”总体格局,强化全市域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有序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着力打造港口、中溪工业强镇和青龙湾库区旅游名镇,提高资源统筹配置和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能力,增强高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中心城区、重点集镇、中心镇、中心村协调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全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区县域现代化建设样板城市。
九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宁国”。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和谐安市发展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深入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深做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新举措,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共享发展成果,大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及获得感,营造国泰民安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