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蒋红梅、洪梅委员,民盟宁国总支:
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市“双减”政策落实及家庭教育建设情况的关注。提案中,各位委员坦言问题,建言献策。下面,围绕提案,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国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40所,在校生2.99万人,公办教职工在职2241人。目前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
全市原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45所,32家机构已注销,10家机构转型非学科类培训,3家营转非后继续开展学科类培训,压减率93.3%。
二、主要做法
(一)严格落实校外培训规范治理
1.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协调机制。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和研究落实“双减”政策有关情况的汇报,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为正副组长,相关市直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多部门联动的“双减”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压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落实“双减”政策落实掷地有声,凸显成效。
2.强力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专题召开了全市“营改非”工作会议,宣传政策,规范流程,明确目标,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注销转型,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压减的工作目标。
3.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全市成立6支督查小组,采取分类管理、条块结合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督查。针对违规培训向“小区居民楼”发展、借助“托管”隐身等新变化,加强监管力度。年初以来,共查处违规培训活动6起。市教体局、金融办及银监部门健全完善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工作。建立网评员队伍,做好网络舆论引导、监督和管控。发挥社区网格员和群众监督作用,设立违规培训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社会反映的各项问题。
(二)注重校内减负提质增效
1.规范校内作业管理。以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为目标,分层严控书面作业量,有效利用延时服务政策,做好作业指导、个性化面批面改。在全市教师中开展“高效作业5项要点”研讨,指导教师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学校成立作业监控小组,随机抽样,常态管理,强化统筹,提质增效。
2.创新“托管+拓展”教学新方式。全市中小学结合办学特色、学生特点及发展需求,全面推行“5+1+N”模式,创新“一校一案”的“托管+拓展”课后服务新方式。遴选部分优质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社团活动,丰富体验、满足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宣城市率先推行“一午餐、两延时”服务,学校实现“午餐+午延时+晚延时”的闭环管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2.6万名学生参与,占中小学生总数76%,释放家庭劳动力3000余人。
3.健全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宁国市教体局创新“教学常规六五”模型,从教师标准、备课要求、有效课堂、高效作业、检测反馈、差异辅导六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明确具体内容。将课堂教学常规情况纳入学校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直接与教师、校长年度工作评价挂钩;建立“教坛新秀”、“教坛新星”和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评选机制,完善“名师工作室”制度;宁国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专项奖励。
三、存在的问题
1、少数家长思想认识不到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多数家长对“双减”政策表示赞同和支持,但也有少数家长对落实“双减”与提升教育质量存在担忧,担心减少作业量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还有极少数家长自行给孩子加作业、找家教,校内减负家庭增负。
2、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课后服务要求新、标准高,大部分学校由于受场地、设施等因素影响,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师资储备不够,艺体教师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时间延长,课后服务保障措施不够合理到位,缺乏规范有效的教师激励政策。
3、多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不畅通。虽然成立了“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但由于人事调整,成员单位具体责任人责任不够清晰,容易造成具体事项横向沟通联系不能及时到位,特别是在学科类校外培训规范治理上难以形成快速有效的工作合力。
4、学科类培训仍有反弹风险。经过全市多部门联合规范整治,学科类培训压减率达93%,但由于少数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太高,对学科类校外培训还有需求,很容易诱发隐蔽性更强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形式出现,必须注重加以防范。
四、市教体局关于“双减”工作及家庭教育建设的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双减”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加大“双减”政策宣传阐释力度,积极总结推广“双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健全家校育人机制,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努力凝聚减负共识,防止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增负”。建立健全“双减”督导考核机制,把“双减”纳入常态化督导内容,加大督办、通报、追责问责力度,推进“双减”政策全面落地。
二是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规范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AB岗轮班制度和减轻教师非教学类负担长效机制,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切实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博馆等公共服务场所,积极探索社会志愿者、专业人士到校提供专业辅导机制,增加课后服务校外资源供给,拓宽课后服务渠道。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深化教研教改,引导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材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进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型教师,组织教师参加科普、文体、艺术等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进一步满足课后服务专业化指导需求。加大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四是建立协作机制,强化交流合作。市教体局牵头成立了“双减”工作及“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领导小组。我市妇联拟牵头成立家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家庭教育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在家庭教育工作推进中,市教体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与市妇联、市关工委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五是加强监管力度,持续规范校外培训。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坚持“科学、法制、规范”思维,严格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把培训重点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严格审批登记,全面落实“黑白名单”、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防止学科类培训反弹。加大整治力度,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督促落实消防安全、疫情防控等措施,加强预收费风险管控,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坚决杜绝违法违规校外培训行为发生。
2022年5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