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使学校工作继续走在宣城市的前列,保持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质,依据国家和省、市各项政策法规,立足校情和时代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目标
坚持“五育并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再提升;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擦亮“臻美教育”品牌,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争创宣城一流、省内有影响的素质教育名校。
(二)分项目标
1.发展规模。学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学校办学规模控制在每个年级7——8个班,班级学额控制在50人以内。
2.办学条件。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保持在安徽省领先,功能教室争取有所增加,活动场所基本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需要。
3.学生培养。遵循立德树人宗旨,实施“五大行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情怀和文化底蕴,具有高雅志趣和高尚品质,具有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具有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健康体魄和自信阳光的新时代少年。
4.教师发展。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教师学历本科以上达到100%,高级教师达到18%左右,力争特级教师再次实现零突破,宁国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0%。
5.教学工作。继续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保持宁国市前茅。各学科合格率达99%以上。
6.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达到50%,达标率达到98%以上。航模和激光射击两项特色体育项目继续巩固,争取提升级别。各年度的体育竞赛的总体成绩在宁国保持领先。
7.教育科研。完成原有课题的研究和结题工作,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每个学科组都有课题,争取1个省级课题和3-5个市级课题。教师每年在正规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篇以上。
8.课程建设。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拓展课程,发展特色课程,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形成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匹配的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
9.学校管理。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校管理体系,修订《宁国市实验小学章程》,用章程指导学校工作。适时根据新形势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实验小学综合测评办法》《实验小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各项评优评先制度。充分运用各项信息技术,实现学校高效运转和管理。全体教职工团结协作,凝心聚力,对学校事业发展愿景有共识。日常工作运行更加科学规范、精细高效。无安全责任事故。
10.学校文化。优化校园环境,丰富办学内涵,借建校30周年契机,挖掘实验小学人文精神,形成实验小学文化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重视机制建设。建立校长负责、分管校长主抓、德育处主任和少先大队辅导员执行、校关工委、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的德育工作领导组织,形成家校合一的育人网络。
实行全员德育工作机制,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细化班主任考核内容,明确班主任、配班教师、任课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德育工作职责。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班主任群体工作能力。
2.丰富德育内容。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推进“三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常态化德育活动,如各种“疏散演练”“开学第一课”“游泳技能训练”等生命教育活动;“大队委竞选”“小交警训练”“我当一天家”“我是环境小卫士”“我当一天小老师”等德育体验活动。坚持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每周一升国旗活动、每周一德育通报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研学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德育无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关注意识形态。重视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认真上好每节思政课。加强学校语言文字意识形态管理,加强对学生课外读物和学习资料的排查,坚决杜绝毒教材、毒教辅。建立专家讲座、家长课堂的审查制度,防止意识形态阵地失守。
4.拓宽德育渠道。充分发掘家长、社区德育资源,举办好“家长讲坛”。加强校际交流,吸收他校优秀成果。构建社区化德育,变平面型教育为立体型教育,构筑现代化德育教育体系。
(二)强化教学质量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强化教学常规精细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落实宣城市教体局新修订的《宣城市中小学常规管理18条》;抓实集体备课,做到有效备课;实施常态课听课、评课制度;一、二年级实行无纸化检测,三至六年级注重平时检测分析;创新作业形式,开展“臻美作业”设计评比;有效辅导学困生,不落下每一名学生。
2.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构建高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借助名师工作室,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搭建“教学讲堂”、“教师沙龙”等平台,促进全体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3.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做到六项优化:优化教学思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管理、优化教师专业素养。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4.有效落实“双减”。定期开展优秀作业设计评选与展示交流,完善学校作业资源库,实现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将作业设计、批改、反馈情况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专业素养、教学实绩的考核评价,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健全完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机制,加大引进优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力度。
(三)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1.健全组织系统。建立和健全课程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由校长决策、分管校长规划、教务处组织实施、评价、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实施好国家课程,开发好校本课程,开展好特色课程。每年度的课程要有计划、有制度并监督落实。
2.编制实施课程方案。一是编制好课程方案。严格按照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学年度课程计划,结合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和教师资源,设计和编制好课程方案,课程方案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二是实施好课程实施方案。将国家课程和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结合起来。三是争取开发一些新的课程,发展出一些有影响的特色课程。
3.建构三色课程体系。一是开设好国家课程(底色课程);二是开发实施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彩色课程);三是发展特色课程(亮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宁国市实验小学师德师风考核细则》,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和警示教育活动,完善师德师风监督举报制度,保持师德师风高压态势。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年度考核、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大优秀教师典型表彰宣传力度,营造创先争优浓厚氛围。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加大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力度,持续开展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通报。
2.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引导教师确立成长意识、潜能意识、目标意识、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引导教师学会热爱、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学会转化、学会宽容;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寻找教育教学教学的创新点;引导教师调整心态,保持健康心理,体验幸福,做一名阳光快乐型的教师。引导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给自己确定一个小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向着目标迈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优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方案,针对性开展课程育德、教学实施、作业及命题设计、评价管理、专题研究等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注重教师能力提升。有效落实全员培训,实现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教师实施分层培养,即青年教师要“合格”培养,中年教师要“升格”培养,骨干教师要培养“风格”。依托名师工作室和上级组织的高级别培训,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原有骨干教师要升格发展,原有学科带头人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环境,激发教师紧跟教育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呈现出现代化、数字化的新时代特点。
(五)建立高效管理体系,实现现代学校管理。
1.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规范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有效落实,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规范高效。加强校级领导班子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引领力。加强中层干部及学科组、备课组等各层面管理队伍建设,增强执行力。
2.建立高效管理机制
党组织管大局,校长全面负责管理,分管校长分工负责管理,中层负责细致管理。实施目标管理,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参政议政决策作用、家长委员会、行风监督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监督作用。完善党总支会议、校务会议议事功能,明确各自职责。
3.完善各项制度
坚持实行制度化管理,修订《宁国市实验小学章程》,用《章程》规范学校管理工作。根据教育形势变化,适时修订《实验小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实验小学综合测评办法》等制度,使各项制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形势,实现学校现代化管理。
(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赋能教学质量提升
1.建设“数字校园”。
深入推进学校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加快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更好地适应知识创新、素养形成发展等新要求,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提高信息素养。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使全体教师能熟练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技术,并在常态化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3.加强应用管理。建立健全校园数字化管理机制,加强专业管理力量,强化校园数字化装备的日常维护、资源开发,维护信息安全,提升保障功能;积极建设学校优质作业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挖掘班级优化大师、安全教育平台等校园网络平台的管理作用,助推教育品质提升。
(七)加强文化体系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1.丰富“臻美”文化内涵
秉呈“为每一位学生积蓄成才的力量”的教育理念,坚持“激发情感、开启智慧的校训,完善“臻美”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学校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学文化、教研文化、课程文化,使学校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种。
2.建设书香校园
坚持每年四月开展“读书月”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重视经典传统文化传承,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增加学校图书室书籍,发挥学校图书室作用,常态化办理图书借阅。建构阅读体系,建设书香校园。
3.优化校园环境
改造功能教室,提升功能教室功能。建设至善楼、德馨楼文化长廊,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陶艺大道文化水平,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改建校园东围墙,建设传统文化区。打造整洁优美校园环境,发挥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