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皖政办〔2018〕7号)和《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宣政办〔2018〕2号)文件精神,提升茶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带动茶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茶农增收为核心,充分发挥茶叶主产区比较优势,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持续稳定增加茶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找准产业发展短板,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产业融合。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标准良种茶园,加强茶园投入品管控,推进标准化生产,注重质量安全,促进茶区生产、生活与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技术、产品、业态、商业模式等创新,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促进茶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坚持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构建现代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体系,积极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茶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宜茶地区采用新建或林下间作等方式,适度发展新茶园,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园亩均收益,创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一批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茶叶产量稳定在3000吨左右,全市茶叶一产产值6亿元以上,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达6000元以上,增收1000元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茶园基地水平
1.依法依规开发茶园。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在不宜开垦区域开垦种植茶园,在可合理开垦种植区新开茶园的必须依法申报审批。对主要交通道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第一层山脊线以内、港口湾水库及重要水土保持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25度坡度以上等不宜开垦区域新开垦茶园以及未经审批乱开茶园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对违法违规开发的茶园及其业主要列入“黑名单”,并不得享受其它有关扶持政策。
2.强化茶园生态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宣传力度,使广大茶企、茶农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全面推进茶园生态化复绿工作,大力建设现代生态茶园。鼓励现有茶园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适度、美观、实用”的原则科学套种防风防水土流失树林带。积极鼓励科学使用杀虫灯、色板等绿色防控技术,强化茶园统防统治。
3.提升茶园管理水平。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采取改园、改土、改树和换种补密等措施,对品种劣、树龄老、树势衰弱、稀植缺株的茶园进行改造,提高茶园单产水平,优化茶园生态环境。强化茶园科学化管理,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茶园的产量和效益。开展绿色增长模式攻关,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性诱设备和生物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实现对茶叶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工
1.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排渠、喷滴灌等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茶园防洪抗旱能力。牢固树立茶产业绿色发展理念,完善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加快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对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进行规范,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
2.强化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规范使用,严把茶叶质量安全源头关。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在茶园中使用,严格控制除草剂使用。建设和完善茶叶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品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推进茶叶产品质量认证,支持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开展无公害产品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三品”认证和SC认证。
3.推进茶叶加工优化升级。提升茶叶初制和精制加工能力。加大对茶叶初制加工企业新技术运用、厂房建设、设备更新等扶持力度。支持经营主体新建、扩建加工生产线,实现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着力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茶叶生产机械设施购机补贴逐步向加工流水线等先进加工设备倾斜。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发展壮大茶叶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品牌竞争力强、带动能力明显的茶业骨干企业,引导扶持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茶企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2.构建完善茶叶经营体系。创新茶园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托管、出租、入股、转包等方式,鼓励向规模茶叶种植大户流转,推动茶园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茶叶合作组织运作模式,推进多种经营主体合作与联合,培育和扶持以茶叶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为纽带,家庭茶场和种植大户为基础的茶产业联合体,采取订单、合同、股份等形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推动茶叶协会健康发展。引导我市茶叶行业协会规范运作,充分发挥服务、协调、自律和维权作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联系与协作,共同做大做强宁国本土茶叶品牌。
4.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营销合作等服务,提高茶叶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茶农利益。
(四)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1.创响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区域公用品牌的投入、扶持、宣传和保护力度。加强“黄花云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黄花云尖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运用、管理和保护,规范市场行为,整治滥用规范标识、假冒伪劣等各种侵权行为,提升公用品牌的信誉度和影响力。
2.壮大茶叶企业品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开展区域品牌整合,形成“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管理体系。鼓励本地茶叶经营主体按规范使用、宣传、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支持经营主体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在公用品牌下创建具有特色化、个性化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
3.宣传推介宁国品牌。塑造区域公用品牌名茶形象,在交通要道、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竖立广告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宣传推介茶产品和茶品牌。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茶叶采摘节、茶文化节、茶叶高峰论坛,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茶博会、农交会、产品推介会、贸易洽谈会等,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宁国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1.推动茶叶综合开发。调整优化茶叶产品结构,发展不同消费层次的名优绿茶。充分利用我市茶区春茶、夏秋茶丰富的鲜叶原料,开展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多茶类产品的开发创新,积极研发生产茶食品、茶饮品、茶用品等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利用茶花、茶籽等茶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2.推进营销市场建设。积极推进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引导茶叶种植与加工分离,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有效连接和高效运转,完善配套服务,规范交易行为。鼓励茶叶经营主体在省内外建立稳定的茶叶专卖店及营销网点,拓展传统销区,扩大营销规模。
3.加快发展新兴业态。推进“茶+互联网”行动,支持茶叶经营主体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门店,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网上茶馆”、“宁国特产馆”等网络平台,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村淘宝等农村网络站点,建立茶叶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直供直销、个性定制、加工体验、茶园认筹等互动式茶产业新业态,以满足各类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4.挖掘地方茶文化。开展本地茶文化的搜集、整理、宣传和推介,宣传打造我市作为“最早贡茶产地”的历史声誉和“大慧宗杲”禅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开展节庆活动,深入挖掘茶俗、茶歌、茶戏、祭祀等传统茶文化资源。支持传统手工制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企业建设茶乡风情摄影基地,组建茶艺表演队,建设名茶文化园,拍摄茶叶影视作品,出版茶文化书籍等。鼓励茶文化活动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实现茶产业与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拓宽茶农收入渠道。
5.打造茶特色乡村。利用我市的名茶资源、茶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做好精致茶业、观光休闲、茶事体验、健康养生等文章,实现茶叶采摘、加工与喝茶、品茶、吃茶、用茶、赏茶等相互融合,打造一批茶特色乡镇、村,推动当地农产品销售,群众扩大就业,增加茶农收益,促进多产业互动发展。
6.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毗邻苏、浙、沪的区位优势,依托板桥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和青龙湾水库风景秀丽宜居养生的特点,围绕“皖南川藏线”精品旅游路线,统筹规划茶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和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核心茶区(茶企)开发和打造集茶园观光、茶艺表演、茶事体验、禅茶文化、特色民宿等一系列茶旅配套文化旅游产品,激发全域旅游活力,推动茶旅实现融合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将茶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作,细化分解任务,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政策扶持
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优先保障茶叶生产、加工、交易和物流等用地,落实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对茶产业的投入。鼓励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发茶叶保险专项险种,有效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智力支撑
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等方式,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茶产业发展政产学研推联盟作用,支持茶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涉茶科学技术研究,促进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下沉。加强对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的教育培训,强化茶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